延迟满足的爱,我错了吗?
“延迟满足的爱,我错了吗?”这儿的我指的是家长,周一的时候,我在群里问大家:如果孩子看到一个喜欢的玩具,想让你给她买,而他前两天刚买了一件新玩具,你会怎么做呢?
有家长回复说:哦,看得出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你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它呢,可以和妈妈聊聊你到底喜欢它的什么吗?那我们就把它记下来,列入愿望清单,等过节的时候妈妈就知道该给你买什么样的玩具了。
你看,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有个妈妈说,现在的育儿都提倡延迟满足,《少有人走的路》里也说到了延迟满足。
我想了想,确实是,孩子哭闹就就让他哭会儿吧,哭着哭着就不哭了;孩子发脾气那就不理他,一会儿他自己就过来搭理你了;那是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延迟满足呢?怎么界定一种情况应该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呢?
听到孩子饥饿啼哭时,赶紧递上乳头,这是及时满足孩子。如果冲奶粉的话需要时间,妈妈可以做的是用语言及时回应,或者抚摸孩子,肯定孩子的需要,这是及时满足。
孩子在嘤嘤学语的时候,他每“嗯”一声,我们家长跟着“嗯”一声和他及时互动,这是及时满足。
孩子刚会爬的时候他想去抓一个玩具,我们家长要延迟满足,不是赶紧替孩子把玩具拿过来,而是回应他,鼓励他一步步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抓到那个玩具。
孩子把自己心爱的一个玩具弄坏了,嚎啕大哭,我们家长也要延迟满足,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训斥孩子不珍惜玩具就知道哭,也不是告诉孩子别哭了,妈妈给你重新买个新的。
而是看到孩子的感受,去倾听和共情孩子,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认可他因为失去玩具而伤心的过程。
真正的及时满足,就是在我需要的时候你及时看到我的需要,给到我回应,如果能做到就做,如果做不到就真实告诉孩子妈妈做不到。
我特别认同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里的观点:只有婴儿期真正给到及时满足的孩子,才会在后期培养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他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因为这份信任,他会更安心,而且更有耐心等待。
大家想想,如果孩子幼时总是被刻意的延迟满足,那么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人爱,当享受到一点好处,就觉得别人对他特别好。
或者长大成人后,他就像一个永远不知道满足、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拥有再多也弥补不了自己内心的匮乏。
在这儿,我想提示下,父母不是神,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我说得不好的延迟满足是指刻意的延迟满足。
我们明明可以做些什么,却充耳不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健康的延迟满足呢?
1、看见孩子的需要
不论父母贫富,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你的需要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
比如孩子已经有一款电话手表,可在广告里看到新的手表时还想要,妈妈通过和孩子的聊天,知道了全班很多人都有,而且新的手表可以扫码付款,可以拍照。
孩子需要的是满足那份好奇,或者只想融入到同学中,和大家有共同语言,而不是电话手表带来的方便快捷的打电话功能。
知道了这份需要,我们再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和孩子头脑风暴,想出更好的策略满足他的需要。比如:和同学交换手表玩;通过书籍、兴趣爱好融入到同学中。此时,注意区分是真热爱,还只是想拥有。
2、及时回应
这不等于及时满足。不管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我们都应该及时回应:宝贝,大家都有这款手表,所以你也想要是吗;妈妈看到这个手表很吸引你,你和妈妈说说,你喜欢它的什么。
3、真实直面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想要一样东西,你不想给孩子花钱,或者你有其他的考虑,或者你自己当下情绪不佳。
不妨直接坦诚地告诉孩子,不需要把矛头对准他,不要认为孩子有问题,不要认为孩子的需求不合理而想要矫正他。
我们经常会说:你看你,这不是已经有手表了吗,不能因为一有新产品你就想换新的;或者你每天就知道买这买那,有那时间多看看书,考个好成绩多好。此时,不妨说:妈妈不想花这个钱,我觉得它实用性不高。
所以,不管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都是我们对孩子的一份深深的看见,看见孩子的存在,看见孩子的需要,看见真实的自己,因为看见就是爱。
因为看见了,爱就流淌了。
果妈阅读会员西贝
90%的家长,都误会了什么是“延迟满足”!
本文由:毛妈Carol(maomcarol)
“气死我了!就为了一块蛋糕,昊昊居然对我大吼大叫,太伤我心了!”
一大早,朋友琳就向我吐槽。原来,她6岁的儿子昊昊最近对妈妈态度大变,原本很粘妈妈的,现在对她爱理不理,一言不合还发脾气。
昨天回家路过一个蛋糕店,昊昊想吃蛋糕,琳却告诉他,晚上帮忙干家务活,明天再买。
本来只是一件小事,昊昊却十分生气,大吼妈妈是骗子,一晚上都不肯和琳说话,直到第二天气也没消,非让他爸爸送他上学。
我说:“你昨天给他买个蛋糕不就没这么多事了?”
这个概念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过,来自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假如能等待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实验结果发现“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自控能力更强,长大后更出色。
看到这个理论,琳十分兴奋。她一直觉得昊昊的自控力不好,作为一名焦虑的老母亲,她马上活学活用,当天便对浩浩进行“延迟满足训练”:
浩浩想去滑滑板,琳要求他必须两个小时之后再去;
浩浩喜欢上一个玩具,琳特地带他去玩具店看,却不给他买;
逛街时看到好吃的,不管昊昊多想吃,琳都坚决不买
……
类似的事情多了,浩浩心中便积了许多怨气,于是就有了昨天的爆发。
昊昊不仅自控力没培养,反而产生了更多新问题,为什么琳的做法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呢?
原因就在于,她误会了“延迟满足”理论。
1
“延时满足”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关于“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还进行过大量探索,而这些后续研究结果,却被许多倡导“延时满足训练”的人忽略了。
实际上,孩子是否接受父母所谓的“延时满足训练”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孩子是否信任父母。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于2012年发表了他们的成果:
他们把实验改为两步,在第一步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即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更好的蜡笔”的承诺;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这个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
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2分钟。
这一实验结果正好可以解释琳的疑问,琳之前无理由让孩子等待,还特地用玩具诱惑孩子,这些行为已经破坏了浩浩对她的信任。
琳刻意的训练,反而激活了孩子的愤怒情绪系统,不仅无益于自控力养成,还影响亲子关系。
2
正确的延时满足训练,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给孩子自主权,促使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
延迟满足能力是指: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
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做出的决定。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所谓“自控”,必定是孩子自己控制,如果父母帮忙做决定,孩子的自控力又从何而来呢?
一位妈妈担心自己6岁的女儿吃糖没节制,便制定了一个很严格的规定,要求她一天只能吃一颗糖,在儿童节那天,孩子玩游戏得到了许多糖,晚上便把糖藏在枕头底下,躲着妈妈偷偷吃。
许多父母说的所谓延迟满足,其实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决定,当他们越是要求孩子延时,孩子的自控力反而更差。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握着延迟的过程”,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量缩短。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我们只需让孩子理解做这个选择会带来什么积极后果或者消极后果。当他们理解了后果,自然就会主动学习或者主动规避坏习惯,如此才是真正的自控力。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也提到一个关于孩子吃糖的案例:
这位妈妈也是限制孩子吃糖,结果孩子经常趁妈妈不注意偷吃糖。
后来她换了种做法,她先给孩子看动画片,科普吃糖的坏处,之后把糖罐交给孩子管理,让他每天自己拿两颗。
结果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一块也没再多吃。
蒙特梭利说:没体验过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自控力,一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自由获得的自控力,更持久稳定,孩子的身心更加和谐一致,他们才能集中精力成长和发展,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第二,将心比心,学会理解,适当满足孩子合理的小愿望。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共情”的概念,其含义是,进入孩子的精神境界,把自己置于孩子的位置,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感受到他的心理感受,并对他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通俗一点讲,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回想一下自己做孩子的感受,你是否也在某一刻特别渴望吃糖,或者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多看一会电视?
你曾经内心的渴望,也是孩子此刻内心的渴望。
当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时,我们可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情,当你理解孩子,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几天和侄女团团逛超市,路过甜品区时,她被一个甜甜圈吸引住了,便撒娇道:“小姨,我想吃这个甜甜圈,我从来没吃过。”
其实,两个月前我才给她买过这个甜甜圈,于是我说:“这个你吃过呀,不记得了吗?我们当时一起吃的。这个很甜,吃了不健康,上次说好只吃一次的哦。”
她没把眼光挪开,想了想说道:“要不我们明年再买一盒吧。”
看她可怜巴巴的模样,我顿时乐了,便和她说:“好了,其实也不用这么久,小姨给你买一盒,不过你不能吃太多,只能偶尔吃一次。”
小姑娘听完便兴致勃勃去拿了一盒甜甜圈。
让我意外的是,到家后,她并没有马上吃掉甜甜圈,而是郑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把甜甜圈分成两份,让妈妈把另一份放好,说自己今天只吃一半,那样就不用担心不健康了。
当父母满足孩子一些合情合理的小愿望,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经常被理解、被满足,在涉及大原则的问题上,即便不被满足,他也比较容易接受。
中科院博士罗静说:懂得理解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的理解和信任,更有助于孩子内在行为自律准则的形成,从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不必刻意磨练,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学会等待。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4岁的孩子,其实开始慢慢具备自控力,很多情况下,他们可以做到短暂的等待。
比如吃了蛋糕才能拆礼物,去滑滑梯时,排队等先到的小朋友先玩。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场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等待,并在孩子等待的过程中,教给孩子一些分散注意力的策略。
我们可以延长等待时间,吃饭时,刚盛出来的饭太烫,不能马上入口,那就让孩子等一等,期间可以吹热气或者观察热气的变化分散注意力。
孩子学会分散注意力,在遇到“诱惑”时,自然也会尝试用转移注意的办法控制自己。
在棉花糖实验中,那些经得住等待的孩子,都特别懂得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有些孩子会把眼睛挡住,这样就看不到糖果了;有些孩子会看别的地方或者唱歌;有的孩子则玩自己衣服上的花朵;还有些孩子把棉花糖想象成天上的白云或者一张照片。
总之,他们会有意识的,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棉花糖上转移,延长等待时间。
另外,父母也可以创造“延迟奖励”的机会,家长每次承诺奖励时,不要第一时间满足孩子对奖励的欲望,比如告诉孩子,帮妈妈洗一个碗,保持安静10分钟后,妈妈带你去公园玩。
这种奖励模式,才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在“欲望”诱惑下的自制力。
3
最 后
尹建莉老师说,人的任何一种精神品格,只有从机体内部生长出来,源于自己的信念和坚持,才是稳固持久的。
身为父母,我们只要真诚地、毫无功利心地爱着孩子,把重点放在激发孩子内心而不是控制管束,去理解、接纳和引导孩子,他们自然会发展足够的自控力,去追逐梦想,实现目标。
:本文来自毛妈Carol(:maomcarol)。她是英文绘本推广人,亲子阅读践行者。长期在撰写文章,适合0-12岁孩子的亲子阅读方法和经验。原文标题《以“延迟满足感”的名义伤害亲子关系,这是很多父母在做的事情》已获授权。
【教你一招】教孩子“延迟满足”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一般总是倾其所有满足孩子。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对孩子的物质要求等过多满足,已是司空见惯了。
这对于孩子是好还是不好呢?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参加教育咨询,对专家说:“我这个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么都不缺,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但他还总是不快乐……”
什么都不缺的孩子不快乐,可不是个别的案例,这引起了一些教育家的反思。
一位教授从自己的一次体验中悟出了一些道理:
我在诱人的西点柜台下子买了四块奶油表花蛋糕,终于可以满足一下自己压抑已久的欲望了。
前几口的感觉是享受,吃完第一块时,欲望差不多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三块蛋糕就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看来,我有点儿愚蠢。
可见过度满足是会消磨快感的。
当然,教授这种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们这一代人年幼的时候,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没有丰富到超出需要的状态。
教授说:“我小时候总是存在有一种期待满足的愿望。早年的经历使我认识到,有期望的过程是快乐的,有追求的过程是幸福的。”
过于缺失固然悲哀,然而,过度满足也会使人丢失了期望,磨灭了追求,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哀,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问题的关键是父母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心魔”。
“心魔”之一是:盲目攀比,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就得有,不能让人家比下去。
“心魔”之二是补偿心理,自己以前缺失的,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补偿,自己以前没能满足的,一定要让孩子满足。
“心魔”之三是:有求必应,再难也不能回绝孩子的要求,不然就觉得对不住孩子。
然而,美好的愿望却结出了不美好的果子。过度满足的弊病,已经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显现了。
瞧,小小年纪就感觉空虚、无聊;欲望泛滥,不能节制;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
但这并不是说不要满足孩子,只是不要“过度”,而且要讲究满足的教育技巧,让满足产生积极的作用。
家长采取“延迟满足”的做法,一般不有求必应,而是吊一吊孩子的胃口。
当小民提出要买乐器时,妈妈心里是同意的,但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
而是对小民说:“这种乐器可是很贵的,你确定自己喜欢吗?能坚持练习吗?再说,需要很多钱,我们需要计划一下。”
接下来,妈妈就带小民多次去有这种乐器的朋友家里,让小民看別人演奏,自己再试一试,小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了。妈妈又和小民一起计划开支,鼓励小民为此节约零花钱……
当然,最后还是满足了小民的需求。
有意义的延迟满足,会让孩子觉得来之不易,使满足的快感倍增,自然就更珍惜了。
可见,教育意义就在于满足的过程。“渴望”是一种活力,它能够使人体验幸福的等候!
当你的孩子感到“倒胃口”的时候,请你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