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首《大碗宽面》,网友们纷纷给吴亦凡道歉……
@魏野i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把别人曾对你的戏谑和诋毁轻松地化作自己的作品,说明你成熟了,这不是“flow够稳”,也不是有了“更厉害的free style”,恭喜Kris,实实在在地在武器库里加多了一样兵器。
@裴冲
比起之前饺子味的汉堡鹅肝馅儿的月饼,这次更加贴合当代中国人的口感了。个人情感方面是力挺的,满满神曲基因,但貌似离 “高级” 还有提升空间,加油哦大碗宽面!
@DJKevin文超
我是个嘻哈爱好者,实话实说,就这两年,听了太多diss吴亦凡的作品,每一首歌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每一首歌的角度都很刁钻,但相同的是每一首歌都是言辞犀利,这也许就是underground的真实。但是不得不说,这首《大碗宽面》用极大的心胸回复了众多说唱歌手的点评,很难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吴亦凡的男人形象,是真的男人。
和其他的说唱作品 “好听就是学不会” 不一样,这首《大碗宽面》的编曲和唱词没有太多花哨技巧,是一首就想让你学会的歌。在填词上的真诚配合着中文看淡今朝的感觉,着实会成为比《6》《Juice》《天地》更被记忆和传唱的适合中文土壤的作品。同时,我仅以一个热爱陕西关中美食的食客身份,向吴亦凡表示感谢。
@音乐之声高敏
没想到一句综艺梗居然被他认真地写成了一首歌,这首《大碗宽面》是对那些调侃、质疑、恶搞的消解与反击。特别是最后一段综艺节目里场景还原算是歌曲的画龙点睛之笔,当原音重现,一切不过是笑果罢了,就图个快乐,正像歌词唱的“大碗能让您开心这是我本意”,“听完歌就洗洗睡”吧~
吴亦凡“大碗宽面”的钱,谁给结一下?
原本以为是一个制片主任和出品方的普通劳资纠纷。
所涉及到的双方,一是彼时盛唐时空的高管李佳临,一是其一直以来合作的外部制片主任蔡吉伟,及他背后的灯光、置景、道具等一批工作人员。
但在关注双方纠纷的过程中,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意外发现了两年前湖南卫视重磅综艺节目毁于一旦的幕后真相。双方的劳资纠纷,不过是当年幕后制作混乱下的遗留。
这档节目,便是让湖南卫视特意把周五黄金档让出来,且为数不多与外部团队合作的《七十二层奇楼》。该节目据称耗资超2亿,冠名、赞助包括vivo、江中猴菇、夏普、奔驰等大牌,南派三叔IP加持,嘉宾有吴亦凡、赵丽颖等一众顶级流量。但该节目最为人称道的,是了吴亦凡的rap“神作”——《大碗宽面》的灵感缪斯。“当时他说想尝一下陕西的油泼面,然后给他整了两碗,我吃了一碗。”钱是蔡吉伟垫付的。
在节目播出之前,包括制作方盛唐时空和湖南卫视都信心满满,外界同样翘首以待。但后来的故事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湖南卫视于5月5日播出的第一期竟是不知所云的样片,第二期延播。最终整季节目以CSM52城平均收视率1.25%,豆瓣评分4.5的成绩收官,扑得轰轰烈烈。
节目结束后的第二年,以劳资纠纷未处理的名义,以蔡吉伟为代表的几名剧组人员把《七十二层奇楼》出品方之一的盛唐时空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支付垫付款和劳务费。2019年2月,法院二审完结,判决盛唐时空支付蔡吉伟30万服务费和38万垫付款,同时支付灯光、置景、道具等负责人相应款项。
戏剧的是,2018年,原盛唐时空的核心高管李佳临与钱长春已经变卖股份,抽身离去。对此,李佳临只称有了更好的发展。
当年在制作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结束节目第一站外景的录制后,湖南卫视方总导演退出;盗墓概念中途消失、节目核心场景——奇楼不见了……我们这篇文章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找寻答案。
在国内大型户外真人秀最疯狂的那几年,资本狂热追逐大型节目、大牌明星,一档节目凑起几个一线明星便可以引来各方金主,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节目的崩盘好像是一种必然。
制片主任的“爆料”VS制片人的“反驳”
根据《七十二层奇楼》片尾字幕,该节目的制片人共四位,蔡吉伟便是其中之一。彼时蔡吉伟作为盛唐时空方的制片主任之一,负责盛唐方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和剧组拍摄相关事宜。除了艺人,道具、置景、外景、群演几乎都由蔡吉伟码盘子。因此,其在项目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蔡吉伟看来,《七十二层奇楼》的经历不算愉快。当时他们辗转湖南张家界、浙江宁波、宁夏中卫、陕西西安、山西云丘山和厦门、成都七地,整个剧组进过没电没热水的荒山、徒手在沙漠里没日没夜挖坑,做过太多“二”的事情。
但根据蔡吉伟以往的经验,以前拍摄都还有中间预留的时间,可以供工作人员调整,但拍《七十二层奇楼》期间,行程异常紧张,“白事、大事通通没假:丈母娘死了,头天回家看一眼,第二天下午回来接着工作;二伯不在了,制片主任不能离开拍摄现场,走了就乱套;老妈信佛出家了,儿子也不能回去。”
本以为后期转到城市里录制能轻松一点,但据蔡吉伟回忆,刚到成都,他就被带到派出所待了一天。当时剧组转移到成都,晚上到达,第二天早上开录,拍摄时间紧张。蔡吉伟向盛唐时空反映来不及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备的问题,“他们说发家在成都,在公安局有关系。”最后蔡吉伟没去报备,换来派出所一日游。
对此,李佳临反驳道,按照正常流程,制片主任应该提前至少一月向当地派出所报备,且“湖南卫视的人也去了,为什么单单把他留下?”但据另一位剧组核心创作人员称,临开拍几天前李佳临才把拍摄地点确定在成都,一切发生得非常突然。
除了剧组流程管理,蔡吉伟还肩负着控制预算的。由于依托于南派三叔的盗墓探险元素,《七十二层奇楼》的很多场景设置在荒郊野外,无形中增加了制作费用。但按照蔡吉伟的说法,他帮盛唐时空省了至少5000万制作费。“我眼睛闭上都能算出来。按照这样的体量和制作成本,制作费应该至少在8000万到1个亿,但我觉得最后总共也就花了两三千万。”蔡吉伟强调道,“加上住宿这些东西也超不过2000万。”这样算下来,平均一期不足200万。
省在哪儿?蔡吉伟称靠自己的制片经验,还有在人工、耗材成本上做控制。
与此同时,有剧组人士称,听到盛唐内部工作人员谈到艺人片酬相当之高,甚至超过制作费。据其透露,一个例子是,大张伟提前说过因为在湖南卫视录节目档期调不开,不会去参加某期的录制,但盛唐时空为了要大张伟的档期,多打了200万到其账上。最后大张伟没来,之后把钱退了回去。但“盛唐时空嫌人家退得慢就去税务局举报人家,说人家不交税。”
对此,李佳临反驳道,当时确实给大张伟打钱了,而且对方至今没有退还,更“不存在去税务局举报的事情。”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就此事向大张伟工作人员询问,截至发稿没有得到回应。至于上文提到的关于艺人片酬和制作费用的说法,李佳临称,《七十二层奇楼》的艺人片酬和制作费五五开,各为一亿,具体费用不便透露,“但李佳临称,任何一个项目,如果低于六七千万,它首先是一个中等体量节目,或者是网综,而且还是个小网综。”
但据一位业内资深从业者分析,按照几个艺人当时的市场价格,一亿拿下几乎不可能。对此,李佳临并不愿透露艺人的具体片酬,只称吴亦凡是在《中国有嘻哈》之前已经与《七十二层奇楼》签约,所以当时并没有那么贵。而据一位剧组核心工作人员称,盛唐那边确实牢牢把握着艺人资源,每次只会通知导演组艺人敲定的时间,让整个剧组配合艺人的时间,素材却得不到保障。录制就这样进行下去。
疑似播了样片、拍摄两站换导演,
能完成已经是极限?
2017年5月5日晚,刚刚结束宁夏沙坡头地区录制的《七十二层奇楼》核心创作人员之一的小鹿回到酒店,收到消息后才发现,节目竟然毫无预兆地播出了。在这之前,剧组里很多人都说节目还得推迟一周播出,“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提档对一档节目来说尚属正常,播出样片可以算是重大事故了,当时的湖南卫视黄金档播出的第一集《七十二层奇楼》画面不清晰,被传是临时播出的样片。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曾就此事询问李佳临,对方并不想就此事回应。但也有知情人士称,第一期正片并没有达到湖南台领导的标准。
蹊跷的事情不止一件。本应该在5月12日播出的第二期并没有按时播出,顺延至19日。从第三期起,整个节目的播出频率才趋于正常。
作为湖南卫视为数不多的与外部团队合作的项目,《七十二层奇楼》无疑倾注了其巨大心血。除把周五晚间黄金档特意空出来,湖南卫视更不惜人力,据知情人士称,彼时湖南卫视派出了包括《爸爸去哪儿》的导演团队共计50余人与盛唐方面合作,总导演一职也由湖南卫视方工作人员担任。
但在湖南张家界,即《七十二层奇楼》第一站外景地拍摄结束后,总导演一职进行了更换——从湖南卫视的人更换为盛唐时空自己在外寻找的陈为邦团队。现在的百度百科和片尾字幕均显示其为该节目总导演。
变动并未就此停止。
先是整个项目的节奏越来越快。按照一般真人秀节目的流程,编剧需要提前把内容给到导演,导演进行一定程度的消化,然后进行拍摄。这个“提前”自然是越早越好。《七十二层奇楼》一开始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原来最早是南派三叔先出框架,编剧团队把本子换化成比较合适真人秀的样子。”但后来,据知情人士称,导演组拿到本子的时间越来越晚,晚到即使拿到剧本看到有不合理之处也来不及提出意见。“其实早期还没这么赶,后来资方话语权越来越大。”这其中,究竟是南派三叔还是编剧抑或资方出现bug?
但对于剧本给得越来越晚这件事情,李佳临称并不存在,“任何节目拍摄都是很紧张的,但湖南卫视和我们并没有很紧张。”
可与此同时,是密集的拍摄场地打卡。有现场工作人员跟小娱举了个例子,“今天预计差不多有八个地点要拍,扣掉交通转场时间。一两百人转场不是五分钟的事情,五分钟,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没上车。”折算下来,一个场景最多拍摄一个小时。
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根据正片计算了西安站,一天内依次录制了库房、西安外事学院、下沉广场、手机卖场、面馆、宣武门、碑林、西安城墙、G-Park广场9个场景。基本上录到面馆与宣武门处已经天黑。
即使这样,据说李佳临还是不断催促现场加快每个地点的拍摄进度,有当时在现场的知情人士表示,最后导演在现场还发了脾气,“我已经很压缩、已经在赶,不要催我!我催你剧本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赶?!”
迟迟确定不下来的除了剧本还有拍摄场地。“一般情况下应该提前一个多月要确定。我之前在的剧组,前面各种审批流程都走完了,导演组还会提前九天到。”但如上文提到的成都拍摄那一次,整个剧组在拍摄日期前三四天才接到通知。
那时项目已经趋于尾声,《七十二层奇楼》也早已从带有南派三叔、盗墓探险烙印的节目“退化”为普通城市真人秀。这其中暗藏着剧组的第二个变化:费用越来越紧张。“你看前两期节目,再看后面几期。你会发现前期很任性,但是到后来连奇楼都没了。”前几期节目里,剧组进到张家界的山区、岩洞、宁夏的沙漠……最后演变为西安、厦门等普通城市场景。
从张家界到沙漠到过山车
(第一期奇楼内的巨型走马灯)
与其他综艺节目不同的是,《七十二层奇楼》因为依托于南派三叔类似盗墓笔记的设定,需要有一栋奇楼来拍摄内景,然后“穿越”到不同的外景,一个外景地录制两期节目。按照这个设定,除非同时搭建12个棚、准备好所有道具,让艺人一次性拍摄完毕。否则剧组和艺人都必须每两期节目回怀柔录制一次,然后飞往外景地。因为拆景和搭景同样需要耗费时间,但艺人的时间有限,所以在同一栋楼连续录完12期节目的想法也不可行。
一开始,剧组确实在北京怀柔搭建了奇楼,节目中也有呈现,但在录了3次之后,导演组被通知,奇楼部分不用拍了。蔡吉伟称,那时候南派三叔已经被架空,“不用三叔(做编剧)了,全部变成城市真人秀。”而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也发现,从正片第七期开始,节目不再用南派三叔作为故事灵魂人物,只是偶尔出来做个片尾总结,棚内奇楼部分也被完全取消。
第一期和第八期的对比
为什么不录棚内部分?根据李佳临的说法,是因为节目播出之后通过观察收视曲线,发现一到棚内环节收视率就降下来,最后决定砍掉这部分内容。
(后期一开场便进到主题乐园录制)
彼时整个导演组的工作流程是这样:每到一个地方,拍完一天之后做复盘,通常最快凌晨三点半结束,早上六点起床出发。能够减少拍摄环节自然求之不得,但对一档原本极有潜力成为中国真人秀代表作的节目来说,却充满无限惋惜。
但按照小鹿以往参与大型户外真人秀的经验,从拍摄到杀青需要三到四个月,最后一期录制结束到播出也需要两个月时间去整理素材进行后期制作。《七十二层奇楼》这种节奏的项目大概是他从业以来最无法理性思考,能执行完已经谢天谢地的节目。
最后,《七十二层奇楼》以CSM52城平均1.25%的成绩和豆瓣4.5的成绩被淹没在那一年的综艺大潮中。
谁该为崩盘的节目负责?
事实上,在第一次看到南派三叔的盗墓探险与综艺相结合时,小鹿是兴奋的。整个制作团队同样兴奋不已。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个项目非常累,但都十分乐意参与其中。
从题材上来讲,《七十二层奇楼》很讨巧。2015年李易峰杨洋主演的《盗墓笔记》不仅破了网剧播放纪录,更捧红了杨洋。2016年鹿晗、井柏然主演的同名电影取得了10亿票房。在南派三叔和盗墓题材最红火的时候选择与综艺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大胆的创新。有消息称,湖南卫视的领导很喜欢南派三叔的东西,但李佳临否认了这一点。不过,这个提案拿到湖南卫视,确实敲开了这位常年自给自足的综艺大户的门。
有消息称,彼时盛唐时空与湖南卫视采取了收视率对赌的方式,所有制作费由盛唐支付,湖南卫视负责招商。但这种说法同样遭到了李佳临的否认,称双方从来没有收视率对赌的约定。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转型后的盛唐时空第一次独立操盘大型户外真人秀。
尽管公司履历上有《二十四小时》的经历,但根据小娱了解,第一季《二十四小时》其实是韩国团队负责。第二季则是盛唐时空与日月星光合作。因此,《七十二层奇楼》才是这家成立于2008年、以无限彩铃业务起家的公司转型后的倾力之作。
2016、2017年在中国综艺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时间点。在这之前的2014年和2015年,《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相继走红带来了国内大型户外综艺的井喷期。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整理了一下2015-2017三年间开播的类似节目,不下十档。再看一下嘉宾名单,几乎囊括了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明星阵容,陈坤、周迅、林青霞、朱茵这些鲜少参与综艺的电影咖纷纷“下海”。一位制作人告诉小娱,那时艺人费用可以占到整个制作费的70%-80%。
盛唐时空选择在大型户外节目正盛时转型入场,多少有跟风的意思,至少《七十二层奇楼》和《二十四小时》都是典型的“大咖+户外游戏”的节目模式。
“有大咖、有模式,才能圈住品牌,品牌圈住的时候我才圈得到钱。”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小娱说到。
“户外节目+大牌明星”的风口吹起的那几年,资本、项目纷至沓来。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缺乏创新性和区隔性的模式、专业的操盘人以及对内容创作的尊重和耐心。这些节目不仅名字相似、嘉宾配置相似,环节也十分相似——小鲜肉或小鲜花搭配大叔或御姐在户外做游戏。
《七十二层奇楼》是当初最轰轰烈烈、万众瞩目的项目,却也把这些问题暴露得最彻底。一切都是最顶级的配置:头部IP+一线明星+2亿费用,但开播后的第二天,吐槽纷至沓来。现在回头来看,李佳临承认,当初自己缺乏经验,这个主题只能做大逃脱,不适合做户外节目,更不适合户外棚内相结合。
仅仅如此吗?
一位深度参与到节目制作中的创作人员称,项目之所以做成现在这样,可能是因为出品方和导演团队对于把项目做好这件事情的观念落差太大,“参与投资的目的和做节目是不一样的。”且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各工种并不是以往的“协同作战”方式,往往是“定什么地点、然后再去沟通其他艺人时间,直接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时候拍,我们就等通知。”
实际上,当时这类节目最终市场反馈都不理想,收视破2者仅两档,受众评价一般。表格中的所有节目,如今均已不见踪影。
随着资本冷却、市场退潮、众多大型户外节目的“死亡”,制作人和投资人已经渐渐明白,流量明星+不成熟的拼盘是一种极其不健康的模式。而一个不健康的模式强撑着运行,必然会到问题暴露的时候。直到两年后的今天,双方还在因为不规范的操作和不专业的态度品尝苦果,难免令人唏嘘。
时间倒回2017年5月31日。彼时《七十二层奇楼》剧组安排了吴亦凡等人在面馆做游戏,吴亦凡因此“撞上”《大碗宽面》的灵感缪斯。将近两年后,《大碗宽面》完整版和MV横空出世,吴亦凡也借此完成了从“天神”到接地气凡凡的转变。这或许是《七十二层奇楼》留下的唯一痕迹。
内地年度金曲榜出炉, 网友表示只听过吴亦凡的《大碗宽面》
在现如今的娱乐圈,老牌艺人的江湖地位已经被小花小鲜肉们正式取代,除了在影坛还有些号召力之外,其他领域几乎都完全被后辈们吊打了。其实,娱乐圈换代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潮涨也有潮落时,谁也不能红一辈子。
就在近日,内地年度金曲榜的出炉,又再度引发了舆论热议,从上榜的歌曲来看,全都是小花小鲜肉的作品,但是估计这十首歌,大家没几首听过的过。几乎都是在饭圈流行的曲目,而真正具有传唱度的居然是吴亦凡的大碗宽面。
当然至于大腕宽面是不是吴亦凡最得意的作品那就说不好了,但起码在宣传上,吴亦凡对这首歌投入的力度是最大的。之前参加综艺节目一直提,还说我是你的大碗,你是我的宽面吗。其实他也挺无奈的几年前的东西一直拿出来炒,赚路人粉观众缘。
而现在还在真正做音乐的,也就草根们了,比如最近大火的《野狼disco》等,虽然别冠上了土嗨的头衔,但是很接地气。老一辈的音乐人很有才华,可惜人老了玩不起了,流量小生,刷脸就行了,歌曲,呵呵。听草根的吧,还是有很多值得一听的。
而其他流量小生小花的歌曲,基本上就是饭圈曲目了,不论是黄子韬,还是易烊千玺,亦或者是蔡徐坤,说是歌手都有些勉强了,真要拎出来,水平还不如ktv的路人,最可笑的是,周杰伦的新曲《好说不哭》居然连上榜的资格都没有了,起码在专辑销量上来说,周杰伦排前十是毫无疑问的吧。
其实很多网友有幸生在八零年代,看着那些熟悉的歌手名字满腹亲切感。那时大街小巷飞舞的音乐给予人的是精神饱和感。现在不一样的,就像换了个时代,习惯的上个时代的潮流美味,如今时代的歌曲就成了快餐。时代不同,感觉不同。现在的少年还是爱现在音乐。同是无可替代感。
当然也并不觉得华语乐坛没落了,老牌歌手陈奕迅,林俊杰。创作型歌手李荣浩,胡彦斌,吴青峰。新声代林宥嘉,邓紫棋,华晨宇,都是一些新鲜力量,更有一些大家可能不太熟知比如韦礼安,光泽这类优秀的音乐创。最近走进大家视线的梁博等等,我真的还蛮庆幸的,至少在全民热衷于流量偶像的同时,还有他(她)们陪着我。
八九十年代,互联网还没有或还那么发达,歌手出专辑就是靠销量,歌曲好坏,演唱水平才是销量的保证,才是红的标准,才会有粉丝(当然因为其他原因人红了,再发歌曲的除外)。所谓十年磨一剑,专辑的制作从词,曲,编曲,演唱等等都是精雕细琢,哪个弄不好可能就真卖不动,新人想出头,没实力,没特色,没好歌真是难上加难,至此出来的人及其作品真是精品多多。
现在呢,先刷流量,无论靠脸,靠娘,靠炒作等等,先刷粉,粉够了随便整个旋律,整个词,随便唱下,剩下的就交给这些粉和网路流量了。挺为现在的这些孩子们悲哀的,完全体会不到一首好的作品和演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感触,音乐是用来欣赏和陶冶情操的,不是用来圈粉和刷流量的 ,和所谓的时代没任何关系。因为音符还是那些音符,语言还是那些文字,这个和时代有关系吗?你本身的造诣和水平不够,驾驭不好,就不要拿时代说事。
其实这个年度十大的评选机构应该标明,因为各个组织,机构组织都会邀约一些可以出席的歌手艺人办一张自娱自乐的颁奖礼,先不说这十首歌很多人一首没听过,也没有说明这样的榜单是怎么选出来的,依据是啥!?
但国语歌市场越来越差了,要么靠长相,要么靠娘,有几个是真正做音乐的!娱乐节目泛滥,都去参加综艺节目了,一样赚钱,做音乐还真不赚钱,所以那些有知名度的歌手都宁愿去参加各种节目,出歌越来越少,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