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马兜铃新种
新华社昆明1月14日电(记者岳冉冉)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省文山市发现马兜铃科植物一新种,命名为——文山马兜铃。该成果发表在生物学SCI期刊《Taiwania》上。
2019年3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中,发现一种正在开花的马兜铃属植物。通过采集标本、拍摄照片、查阅标本和文献,最终确定为马兜铃属一新种,因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省文山市,因此定名为:文山马兜铃。
论文第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蔡磊介绍,文山马兜铃在叶形和花被特征上和木伦马兜铃最相似,但在花颜色和结构、叶基部形状和花被质地上与其又有明显差异。此外,新种和中国产的几种圆叶类型的马兜铃也较为相近,但在花被特征的管部、喉部、裂片及合蕊柱上有明显不同。
云南河口发现锦葵科新物种
本报讯(记者 李树芬 黄翘楚 通讯员 张贵良 向建英)近日,河口瑶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西南林业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锦葵科新物种——大围山梧桐,为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增添了新成员。
2013年,河口县的有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先花后叶的梧桐属植物。经过多年的观察并通过形态学研究和初步的分子生物学比对,该植物为一尚未描述的梧桐属新物种。新发现的物种被命名为大围山梧桐,主要分布于大围山地区的河口(模式产地)、个旧、马关3县市,种群数量较少(约50株),且受人为干扰严重,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等级评估标准,将该物种评估为濒危等级。
科研人员在云南盈江发现剧毒蛇新种——素贞环蛇
图为素贞环蛇。 丁利 摄
中新网昆明3月24日电 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网站消息:由该所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云南盈江发现一剧毒蛇新种——素贞环蛇。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对环蛇属物种进行命名。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
环蛇属物种隶属于眼镜蛇科,为著名的神经毒类剧毒蛇。银环蛇是中国境内单位毒性最强的陆生毒蛇。曾经,在中国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陆生剧毒蛇被认为只有银环蛇一个物种,包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及云南亚种。近来,又报道了马来环蛇在中国的分布。
研究人员第一次注意到盈江的这种环蛇源于一次蛇伤的偶然事件。2015年,两栖爬行动物爱好者兼学者侯勉在云南盈江野外调查时,被“银环蛇”咬伤昏迷,历经70多个小时抢救才幸运脱险。据他回忆,盈江的这种“银环蛇”咬伤后局部疼痛明显并伴有伤口周围皮肤发黑,与被银环蛇咬伤局部无明显痛感、不红不肿等临床表现不同。由此,研究人员注意到盈江的环蛇与银环蛇可能不是一个物种。
自2016年以来,研究团队在盈江县沿着省道对爬行动物进行野外科考时,遇到了几条“银环蛇”。这些环蛇在外部形态上与中国华东地区分布的银环蛇比较接近。但在进行广泛且详细的样本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后发现,它们在外部形态、牙齿特征、半阴茎形态等方面与其他已知物种有明显区别,具有独立的演化地位,应当视为独立的物种。最终,科研人员采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人物白素贞来命名这一新种。
据介绍,素贞环蛇是自然界中相对接近“白蛇”形象的物种。其成体和亚成体头背均一黑色;体背以黑色为主,具备26–38条白色窄横纹,窄横纹仅覆盖1至2枚脊鳞;体腹面均一白色;尾腹面白色,无斑或者仅沿中线分布有棕色细点;体背黑色略侵入腹面,腹鳞两边黑色部分窄于最外侧背鳞的一半。尾较长,尾长与体长比值0.14–0.15。半阴茎达第7枚尾下鳞;靠近基部的位置具发达的大刺,形状类似毒牙;大刺尖端明显角质化,与大刺其它部分无明显边界;副毒牙仅具3枚。
素贞环蛇已知分布在云南省盈江县,以及缅甸北部克钦邦,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在已知的两例素贞环蛇咬伤病例中,被咬伤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科研人员建议,所有环蛇属物种分布区域(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的长江以南区域,全部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的贵州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西藏墨脱县)的蛇伤治疗机构应普及呼吸机。此外,考虑到素贞环蛇的毒液成分与组成可能与银环蛇差异较大,使用银环蛇抗蛇毒血清治疗时需重新评估效果和用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