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登记攻略
新冠疫苗接种登记在哪里进行?该如何操作?热线为您总结最全攻略。
01
如何进行新冠疫苗接种登记?
入口说明
健康太原官微入口
健康太原12320官微入口
支付宝健康码入口
居民登记流程
点击" 接种登记"按钮开始新冠疫苗登记;
按照要求填写个人表单信息;
提交后即可完成登记。
操作流程
团体登记流程
机构管理员点击" 团体疫苗服务"选项卡后点击" 团体码申请"按钮开始团体疫苗登记;
按照要求填写团体表单信息;
成员扫描二维码进行个人登记,按照要求填写个人表单信息;
提交后即可完成登记。
操作流程
02
登记记录查询
点击首页" 疫苗记录"选择" 登记记录"选项卡,即可进行登记记录查询;
点击记录可查看个人登记信息码;
操作流程
03
接种记录查询
点击首页" 疫苗记录"选择" 接种记录"选项卡,即可进行接种记录查询;
点击记录可查看具体接种时间和接种凭证;
操作流程
编 辑:李姝瑜
审 核:张哲慧
来 源:健康山西
太原市数字健康保障中心
德国新冠疫苗接种“出师不利”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12月26日,德国、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在收到首批疫苗的几小时后,便急忙开始分发第一批新冠疫苗。次日(27日),德国等欧盟成员国也纷纷开启了新冠疫苗接种计划。然而,德国接种首日却问题频出:部分城市由于运输过程中疫苗的储存温度过高,导致推迟接种;养老院的8名工作人员被一次性注射了五剂疫苗,导致4人住院观察。
超低温冷链运输遇难题
据路透社12月27日报道,德国推广接种的辉瑞/BioNTech疫苗在运输中因未能保证足够低的存储温度,而推迟疫苗接种工作。
路透社官方报道截图
该疫苗是辉瑞与德国生物新科技(BioNTech)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对存储温度要求极高,须在 -70°C的超低温下储存,再使用特殊的装满干冰的冷箱运至配送中心。一旦脱离超低温储存状态,疫苗则须保存在2℃至8℃的环境下,且最多可存储5天,在30°C的温度下则只能存放2个小时。但在德国的9个城市,包括巴伐利亚北部的利希滕费尔斯、南部的奥格斯堡和迪林根等,随疫苗运输箱放置的温度计均显示,在运输途中疫苗温度上升至15°C,超过了疫苗生产商规定的8°C上线,影响了大约1000剂疫苗的正常注射。
虽然辉瑞与德国生物新科技(BioNTech)公司表示可以放心使用这些疫苗进行接种,但这样的答复显然不能让民众安心。经考虑,巴伐利亚州官员称将不再使用这一批疫苗。霍夫地区官员也表示说,“保证疫苗安全、认真地工作为人民谋福利是我们的首要工作。”为了安全起见,德国数个城市决定推迟疫苗接种工作。
就在同一天(27日),辉瑞方面通知西班牙卫生部称,因装运问题,原定于28号运抵西班牙的35万剂新冠疫苗将推迟24小时交付。辉瑞公司表示,包括西班牙在内,有8个欧洲国家的疫苗交付均受到装运问题影响,但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这不是辉瑞/BioNTech疫苗第一次因运输问题导致疫苗接种工作延期,12月16日,美国在运输辉瑞疫苗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温度异常问题。当时,运往加利福尼亚州和亚拉巴马州不同地点的两个疫苗存储托盘,因一种“异常现象”导致其温度下降到零下92摄氏度。 最终,美国两个州的3000剂辉瑞疫苗被隔离并送返厂商。
接种首日 8人错误接种五倍剂量
另据德媒报道,当地时间28日,德国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市一家养老院的8名员工被注射了错误剂量的疫苗。
这七名女性和一名男性,年龄在38岁到54岁之间。作为优先接种群体,他们在周日(27日)进行了疫苗接种。接种时,他们每人被一次性注射了五剂疫苗,其中4人在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后入院观察,其他人则被送回家中。
该援引了辉瑞与德国生物新科技(BioNTech)公司的说法称,这款疫苗在一期试验阶段已经在受试者身上进行过加大剂量的试验,结果并未造成受试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若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也仅限于暂时性的轻度至中度反应。
目前,一些欧洲国家也于上周末开始进行疫苗接种,疫苗给他们带去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之声。
当地时间28日,以色列时报(The Times of Israel)报道称,周一(28日)上午,一名75岁的男子在注射了第一剂辉瑞疫苗后回家不久,便失去了意识,后被宣布死于心脏衰竭。当地卫生部门的通报表明,这名男子患有心脏病和癌症,此前曾多次心脏病发作。目前暂无证据显示这位老人的死亡与注射疫苗有必然。
以色列时报官方报道截图
然而,就在当日(28日)晚间,以色列另一名46岁的男子在注射了第一剂辉瑞疫苗后约一小时,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据报道,该男子没有先天性疾病,但对青霉素过敏,因而出现了过敏性休克。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后,病情已基本稳定。
早前美国政府疫苗研制“曲速行动”计划(Warp Speed)的首席科学顾问蒙塞夫·斯劳伊(Moncef Slaoui)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称,辉瑞疫苗过敏反应的频率“比其他疫苗要高”,可能会导致比预期更多的过敏反应。
新冠疫苗,何时有望接种?
对自主研发的疫苗要有足够的信心。要做好大规模接种的预案和疫苗科普宣传工作。
文 |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张曙霞
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有力武器。从最新情况来看,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喜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全球共有212款新冠疫苗正在研发,其中48款疫苗已在开展临床试验,处于Ⅲ期临床阶段的共有11款。自11月初以来,多款新冠疫苗相继公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捷报频传。
中国显然位列第一方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款疫苗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根据公开报道,中国国药集团已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新冠疫苗上市申请,如审评顺利,有望今年12月底上市。
可以说,持续近一年的新冠疫苗研发竞赛,正在逼近终点线。
通常而言,一款疫苗的研发短则5、6年,长则10多年,那么,在超越想象力的速度下研发出来的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有保障?疫苗产能是否充足?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何时有望广泛接种?
针对这些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进行了调研。
新冠疫苗将迎“上市潮”
疫苗获批上市,是大规模接种的前提。
从目前的进展看,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全球有望迎来新冠疫苗的上市潮。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4款疫苗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走在了世界前列。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款疫苗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其中,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研发的灭活疫苗已经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新冠疫苗附条件注册上市的申请。
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曾预判,新冠灭活疫苗经审评获批,预计今年12月底就可以上市。一旦疫苗上市,将马上进行规模化生产。
另外几款新冠疫苗也在争分夺秒。科兴生物、康希诺研发的疫苗分别在今年7月7日、9月24日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11月18日,智飞生物旗下的新冠疫苗也正式启动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海外新冠疫苗也有不错的进展。
据新华社消息,英国政府2日宣布,该国的监管机构已批准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 BioNTech)与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投入使用,这也是首款在英国获批使用的新冠疫苗。
▲2020年11月10日,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的新冠疫苗BNT162。图/新华社发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批准接种疫苗属于紧急使用授权,它不等于正式获批上市。例如,公开资料显示,FDA要求,为确保有效,新冠疫苗在预防人感染或严重疾病方面的效果必须优于安慰剂50%以上。如果新冠疫苗想要获得紧急使用授权,需要Ⅲ期临床的受试者,有一半以上的人接受过两个月以上的随访;如果是正式批准上市,则需要一半以上的受试者接受6个月以上的随访。
美国疫苗企业Moderna紧随其后。公开报道显示,该公司已经在美国和欧盟申请紧急使用授权。其中,欧洲药品管理局公告称,如果Moderna提交的数据足够可靠,足以对疫苗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作出结论,则最迟在明年1月12日结束评估。
阿斯利康/牛津大学研发的新冠疫苗同样取得一定的进展。11月27日,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已经开始评估该疫苗的安全性、质量和有效性数据。
此外,印度生物技术公司Bharat Biotech、俄罗斯Gamaleya研究所、强生旗下杨森制药以及美国Novavax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均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离批准上市使用越来越近。
“速成”疫 苗是否可靠
按常规流程,一支疫苗从实验室走到广泛应用,要历经获取免疫原、生产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动物体内评价、人体临床研究等多个流程,普遍耗时8~17年的时间。即便是历史上研发时间最短的腮腺炎疫苗,从获取病毒样本到获批上市,也花了近5年的时间。
而新冠疫苗研发,至今不到一年,进展堪称“神速”。对此,不少人心存疑虑:匆匆研发上市的疫苗是否可靠,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经得起考验?
▲2020年11月10日,一名志愿者接受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新冠疫苗试验。图/新华社发
人群保护力是评估疫苗效力的金标准。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有4款新冠疫苗公布了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人群保护力、安全性数据。比如 辉瑞/BioNTech、俄罗斯Gamaleya研究所、Moderna公司、 阿斯利康等,都在11月公布相应数据,宣称达到较高的保护率,并且受试者耐受良好,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4款疫苗中,辉瑞/BioNTech和Moderna公司的疫苗同属于mRNA疫苗,即核酸疫苗。而俄罗斯“卫星-V”和阿斯利康/牛津大学的疫苗则均为腺病毒载体疫苗。值得注意的是,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目前全球尚没有人用mRNA疫苗获批上市。
▲2020年9月11日,在意大利阿纳尼的一处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灌装疫苗测试。该生物医药制造基地未来将大规模生产和包装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的AZD1222疫苗。图/新华社发
这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的有效性、安全性数据,是否具有足够的参考意义?是否意味着,疫苗已经足够安全和有效?
免疫学专家、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分析,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披露的数据看,大多是Ⅲ期临床试验早期或中期试验结果,可以看作是美好的愿景,最终疫苗保护率到底有多高,还要取决于临床试验终点结果。
第二,从辉瑞/BioNTech以及Moderna公司公布的数据看,在临床试验中发现的新冠确诊病例,大多来自安慰剂组,但疫苗接种组也出现了病例。而辉瑞与BioNTech发现的170例确诊病例中有10例重症病例,其中就有1例来自疫苗接种组。这意味着,即便接种疫苗,依然有病例出现,并非接种之后就不会感染。
第三,要区分阻断感染和阻止发病两个概念,阻断感染即打疫苗以后,人群将不会感染新冠病毒,而阻止发病则指接种疫苗后,即便部分人感染病毒,也可以减轻症状、降低病死率。从目前几款疫苗公开的临床数据看,主要侧重于阻止发病这一指标。这些疫苗在阻断病毒感染方面效果如何,尚未可知。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认为,新冠疫苗研发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回答,例如,到底哪条技术路线最好、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更有效、如全球毒株变异疫苗能否完全保护、各个疫苗的免疫持久性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ADE(抗体依赖增强)现象等。
“疫苗达到50%保护率,可以批准上市,只是基本条件,不是唯一条件。”科兴生物董事长尹卫东表示,疫苗的安全性、数量、供应周期、疫苗有效期、储运便利性、接种便利性都将是对疫苗提出的艰巨考验和挑战。
确实如此。例如,辉瑞/BioNTech研发的核酸疫苗,虽然公布的有效性数据不错,但因为需要零下70摄氏度的苛刻储存条件,而现有的绝大部分冷链系统难以满足,其应用前景尚不明朗。Moderna的核酸疫苗储存条件则相对宽松:在2~8摄氏度的正常冰箱温度下稳定30天,在零下20摄氏度下保存6个月。
对国产疫苗要有信心
相较于国外疫苗争相披露临床数据的热闹而言,国内新冠疫苗研发机构更为低调。
截至目前,国内有5款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的三款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已开展近5个月,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Ⅲ期临床试验也已超过两个月,但均未公开Ⅲ期临床阶段性数据。
▲2020年4月11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质量检定部门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进行杂质检测。 图/新华社发
不过,部分疫苗的Ⅰ/Ⅱ期临床数据及前期紧急接种情况已陆续公开。
早在今年7月,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康希诺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Ⅱ期研究结果的研究论文,结果显示单针免疫后,绝大多数受试者体内激发了显著的免疫反应,支持该疫苗进入Ⅲ期有效性研究。
8月,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在320名18~59岁受试志愿者中,该疫苗有效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其次是发热,但均为轻微和自限式的,不需任何治疗。
11月17日,科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传染病》杂志上,结果显示,这一候选疫苗安全并能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不过,疫苗有效性还有待Ⅲ期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来确认。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尹卫东表示,旗下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正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智利等国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其中巴西预计将于12月初完成中期分析。
康希诺生物董事长宇学峰说,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正在俄罗斯、巴基斯坦、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国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已经入组受试者超过万人,目前安全性非常好,没有一例报道的急性安全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旗下的几款灭活疫苗均已启动紧急接种。刘敬桢曾透露,目前已有数十万人紧急接种国药集团旗下两款新冠灭活疫苗,没有一例严重不良反应。接种后离境人数达5.6万人,目前无一感染。据了解,紧急接种对象包括医务人员、防疫人员、边检人员以及保障城市基本运行人员等特殊人群,还有部分赴海外工作人员。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走在国际前列,对自主研发的疫苗要有足够的信心。”熊思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一是我国布局了5条技术路线,正在多点开花;二是各个疫苗前期基础研究扎实,国家药监局在审评上也非常严谨,在坚持标准不降低的原则下加快审评进程;三是从国内多款疫苗正在开展的Ⅲ期临床看,入组的受试者数量规模很大,且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时开展试验。
不过,他表示,国产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究竟怎么样,还是要等Ⅲ期临床试验最终结果。
在杨晓明看来,能够达到安全、有效、大量生产三个目标的疫苗,都是好疫苗。
此外,从目前披露的数据看,国内疫苗有一定优势。例如,康希诺疫苗显示出可在2~8摄氏度下长期稳定,科兴生物的疫苗在2~8摄氏度下有效期3年。
民众何时有望接种
随着新冠疫苗研发进入尾声,民众离广泛接种的希望也越来越近。
“全民接种新冠疫苗若不足六成,将难以阻止病毒蔓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
而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专家测算,群体免疫需要70%~90%人口取得对病毒的免疫,按全球75亿人口计算,考虑到通常需要两剂疫苗才会起到免疫作用,全球大约需要至少100亿剂新冠疫苗。
从多家处于Ⅲ期临床阶段的新冠疫苗厂家披露的数据看,2021年全球累计产能有望超100亿剂,我国累计产能超18亿剂。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明年产能将达到10亿剂以上,科兴生物产能每年约3亿剂,康希诺年产能约2亿剂,智飞生物年产约3亿剂。
这样看来,到2021年底,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形成群体免疫或将可期。不过,前提是,这些疫苗都能如愿获批使用且生产运输接种等诸多环节一切顺利。
而短期疫苗供应紧缺在所难免。11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在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至少在2021年上半年,新冠疫苗供应将会有限,世卫组织的目标是让所有国家的高风险人群如卫生工都能得到保护。
这种情况下,哪些群体将优先接种亟待明确。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曾公开表示,高风险人群和高危人群将优先接种。所谓高风险人群,主要是指一线的医疗防疫人员,边境、口岸的工作人员,还包括由于工作原因必须要去高感染风险国家或地区的工作人员以及保证城市基本运行的工作人员。高危人群主要是指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新冠疫苗预防接种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梁晓峰提示,各级政府应制定细致方案,包括界定重点人群、应急接种条件及范围等具体规定,不能单靠中国疾控中心一个部门来做,专业部门还应尽早部署接种计划需求、接种点、接种人员、疫苗配送分发、不良反应监测及后续调查赔偿等事项。
他还表示,社会的风险沟通也至关重要,与老百姓以及负责接种的医生都要做好沟通。“现在已经看到这样的苗头,生产厂家发布的信息,让老百姓感觉我们国家的疫苗非常好,但疫苗到底怎么样,一定要把包括不良反应在内的实际情况讲清楚。”他说。
熊思东表示,当下公共卫生主管部门还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疫苗尚未正式大规模接种之前,依然要继续严防严控,坚决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措施。第二,多个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揭盲在即,目前要做好大规模接种的预案,包括界定重点人群以及如何分层次推进接种工作等。第三,做好疫苗科普宣传工作,比如接种疫苗后出现轻微的发热、头痛、肌肉酸痛都属于疫苗引起的正常反应,无需太过担忧,疫苗接种后需要一定的时间诱导免疫应答,在此期间内还应做好防护,等等。
监制: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