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入冬!“湿冷魔法”即将上线
上海的气温终于达成了气象入冬的标准。今天,上海市气象部门正式宣布:上海已于12月12日入冬。
上海气象入冬的标准,是立冬后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则首日为入冬第一天。今天是入冬冲刺的第五天,无悬念达成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要求,因此入冬成功。
也就是说,12月12日为入冬首日,而今天已经是冬季的第五天啦。
据嘉定天气消息,嘉定今天早晨最低气温降到-0.5℃,局部地区出现薄冰。早上7点,嘉定新城(马陆镇)的一片菜地上,菜叶子上已经覆盖了一层薄霜。
在紫气东来公园里,近岸的湖面上结了一层薄冰。
今年上海入冬日为12月12日
传说中的大范围寒潮果然给力。此前直到12月上旬,大半国土已被冬季覆盖,上海气温依然反复,秋季流连不舍。
直到这波强势冷空气扫荡而来,一下子涤去了秋意,冬风萧瑟,所有人都感觉:冬天真的来了。
而上海从上周六,也就是12月12日起日均气温开始低于10℃,此后延续五日至今,已经满足气象入冬的标准。因此上海今年正式入冬的时间为12月12日。
而在本轮入冬冲刺中,12月14日,也就是入冬第三天,上海下了一点点“隐形的初雪”,虽然没有太多人观测到,但多少也是给开场的冬天“排面”了。
全市“局部”最冷气温为-3.7℃
今天的上海气温持续低迷。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最低气温仅1.4℃,高于昨天的0.7℃;最高气温仅5.4℃,低于昨天的6℃,但总体和昨天“半斤八两”。
郊区气温则更为严峻。昨天在全市所有自动气象站中,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以-2℃成为全市最冷的“局部”;而今天,松江石湖荡张庄以-3.7℃取而代之,松江、崇明、金山、嘉定、青浦等多个郊区局部出现低于-2℃的气温。
今年秋季比常年平均多了一周
上海常年平均入冬日是12月3日,今年比常年入冬平均时间晚了9天。去年上海今年在12月1日入冬。
今年上海10月4日入秋,12月12日入冬,秋天持续了69天。上海常年秋季天数是62天,今年秋天比常年多了一周左右。
据悉,上海的四季具有“冬夏长,春秋短”的季节特征,其中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夏季加冬季几乎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二。
周四夜间转雨,周六渐止
上海中心气象台预计,明天上海晴转多云,夜间云系进一步增多,下半夜转阴有短时小雨。
早晚仍需注意保暖。预计明天中心城区早晨最低气温2℃左右,郊区仍在冰点附近,局部地区有薄冰;白天阳光明媚,最高气温在9℃左右,偏北风风力不大,在3-4级,午间户外体感会温暖不少。
周四夜间转雨后,周五上海维持阴有短时小雨天气,周六逐渐雨止转阴到多云。
周五和周六气温保持在5-8℃之间;温差小,但湿度大,体感潮湿阴冷。
这一波“湿冷”魔法攻击之后,上海天气转好。
下周上海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白天回暖明显,日最高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早晚最低气温在4℃上下。
最强沙尘暴会影响上海吗?上海中心气象台:大雨和吃土你总得选一个
在晚间雷雨的帮助下,这场近10年来最强的沙尘暴预计不会对上海造成明显影响。
冷气旋搅起的大风,把蒙古高原的沙尘一路吹到中国北方十余个城市,今早北京的“赛博朋克”满屏黄色景象刷屏网络。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今天早晨北京PM10指数呈“指数级”上升趋势,9点达到了810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程度。从沙尘天气等级与标准划分来看,今天北京局地已达到了强沙尘暴的级别。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强沙尘暴”标准为: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
这不仅是今春我国北方地区首次发生大范围沙尘暴天气,也是近10年我国遭遇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目前,中央气象台沙尘暴黄色预警依旧维持,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省市明显的沙尘天气将持续至今天晚间。
那么问题来了,近年来我国总体沙尘天气过程均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北京上一次出现沙尘天气也还在2015年,为什么这次沙尘过程如此严重?中国天气网分析师石妍认为,这次强沙尘天气过程是由蒙古气旋加冷空气大风携带沙尘向下输送而成,而沙尘过程如此严重一方面是气旋梯度大、风力强劲,另一方面是如今内蒙古等沙源地冰雪融化,地表的沙子更容易被吹起。
那么,这场猛烈的沙尘暴会影响上海吗?预计影响不大。目前,上海正处于暖湿气流的控制之下,今天午后徐家汇站最高温还达到了23.2℃。据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介绍,虽然冷空气将在今天傍晚抵达并开始影响申城,但一方面,冷空气裹挟而来的颗粒物达到上海时已为数不多;另一方面,今天下午到明天本市会有较为明显的降雨过程,雨水会对颗粒物起到冲刷和沉降的作用,“因此,此次沙尘天气不会对上海造成大的影响。”
面对既不想面对沙尘,也不想面对连日阴雨的上海市民,傅易坦言,“吃土和大雨你总得选一个。”他进一步解释道,目前降水的雷达回波正从北部逼近上海,本市西北部已出现分散性的小雨,全市范围内的降雨估计要从傍晚之后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天白天偏高的气温,傍晚后将有强对流天气出现,预计晚间将出现雷雨,雨量也不小,可能达到中到大雨程度,而冲刷颗粒物而下的雨水可能也较为“邋遢”,但不会出现像华北地区那么严重的泥雨。
而从今夜开始的雨水将会一直延续到周六,其中周三降水较为明显。在雨水和冷空气的打压下,未来几天本市的气温也“一夜回到解放前”,明天最高气温与今天相比,降幅可达10℃,预计只有13℃,而本周接下来的时间气温也都在10℃至14℃之间徘徊。根据目前预测,要再次感受春日的暖意估计要等到下周初啦。
一场沙尘暴,恍然爷青回
2021年3月15日,北方12省份沙尘暴。
在号称“爱你一生一世”的2021年3月14,中央气象台已经精准地预报了这“地老天荒”的场景。
看到这张图,仿佛看到千年前北方民族南下灭宋的形势图。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北方烟尘滚滚,南宋继续在青山绿水中苟活出一片繁华。
从想象中出撤回思绪,看着沙尘笼罩下帝都的天空,我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早晨。那是我当北漂的第一天,在火车上站了一夜,早上走出北京西站,感觉天空的颜色有点陌生。上午在一家报馆面试结束后,被人告知这就是传说中的沙尘暴。
在极度困倦中,我还友情参与了报馆关于沙尘暴的报道。第二天,北京几家报纸,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了那场沙尘暴。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我不再是当初的年轻人,再也不能火车上站一夜,次日还能继续干活了。然而,当熟悉的沙尘味道在这个春天再次充斥我的鼻孔,那感受,用一个去年流行的网络词汇来形容无比恰当——爷青回。
爷青回,“爷的青春又回来了”的缩写——经过漫长的岁月,环境巨变之后,突然见到了曾经熟悉的场景,油然而生一种时光倒流的感受。
这感觉,让一些北京人戏称回到了2009年。那一年的某个春日,黄沙也覆盖了这座城市,当时沪指跟现在一样是3000多点,当时跟现在一样电影院里在放映《阿凡达》。
沙尘暴尚未“尘埃落定”,晚上央视的315晚会登场,再次给人昨日重来的感觉。瘦肉精,这个2002年就已经明确禁用的玩意儿,在2006年没有退场,在2021年依然没有退场。
上一次,瘦肉精出现在猪肉里,2006年上海数百人瘦肉精中毒。这一次,瘦肉精出现在羊肉里。河北某养羊大县,用瘦肉精养羊,每头羊可以多卖五六十元。
有利可图的事情,总是会顽强地持续下去,有时候会给人造成了一种社会停滞不前的错觉。
就像北京的沙尘暴,让有的人回忆起2009年,让有人回忆起2002年,事实上,有记载以来,这座城市一直都在沙尘的笼罩之下。从元朝到明朝到清朝,到2021年,生态没有变得更好,城市没有搬走,这里的人自然就逃脱不了相似的遭遇。
时间也需要参照物。与遥远的元朝相比,2009年真的就是昨天。如果一个元大都的遗民在2021年3月15日醒来,他大约也能嗅到相似的味道。史料显示,那时候京城的沙尘暴比现在厚重多了。
历史看多了,就不敢对现实不满了。
就像,跟没有肉吃的年代进行比较,我就不好意思埋怨羊肉里有点瘦肉精。
所以,我对于315晚会这种揭露,其实并不觉得有多大“意思”。至少,揭露者没有觉得瘦肉精是个惊天大案,否则不至于非要等到3月15日这一天的晚上才说出来。好在,河南老乡还没有像当年的上海人那样因为瘦肉精中毒。
新闻看多了,就不觉得还有新闻了。
就像,3月16日,北京的报纸上不再有连篇累牍的沙尘暴,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已经没有多少昨日发生的事儿值得印刷到纸上,甚至已经不再需要报纸。
今日新闻是明日历史,新闻与历史都让人沉重,而人们是厌恶沉重的——如今,在朋友圈里,沙尘暴的话题更是用来娱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