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1年上半年最具争议的是那部,那无疑是《我的姐姐》
一个是想脱离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去北京过独立生活的姐姐,另一个身为父母车祸身亡无人抚养的弟弟,短短几秒,姐弟背后的家庭矛盾和性别矛盾就已经相当犀利。
正是这个预告让许多观众对这部片子瞬间有了兴趣,但是在性别问题比较敏感的当下,《我的姐姐》在上映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引起争议。
但诸多的争议,在上映前《我的姐姐》的另一个片名《踢皮球》其实就已经可以找出部影片争议的核心症结,一个关于亲情的“踢皮球”的故事。
这个皮球是弟弟安子恒,一场车祸让这个五岁的小男孩成为孤儿,而被迫接受这个皮球的是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
中在所有人的眼里,成年的姐姐是抚养弟弟的唯一人选,但是对于姐姐来说,弟弟意味着的伤口。整部其实就是以姐姐的视角来展开的,在弟弟还没有出生之前,姐姐就已经在为成为姐姐而做准备。
在二胎还没放开的年代,为了再要一个弟弟,爸妈让她假装人,为此他不能穿裙子,不能露出双腿儿。而在弟弟出生之后,姐姐就不再享受作为一个女儿的待遇,她被迫早早独立,自己养活自己,写着她名字的房产证,原本也是准备留给弟弟的。
弟弟安子恒出生在姐姐上大学之后,他们两个人连面都没有见过几次,因此,姐姐这两个字对于爱人来说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束缚和不公,但唯独最重要的姐弟之爱,在她这里是缺失的,她努力地想要考研之北京,为的就是能够脱离原生家庭。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再次把姐姐拉回原点。
父母离世,留下年幼的弟弟。抚养弟弟,意味着安然必须做回一个姐姐,一个独立自由的人生就会从此被截断,如果不抚养,安然就会在道义上遭到所有人的谴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选择对姐姐来说都是残忍的。
个人追求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是个永恒的难题。而《我的姐姐》整部影片的情节和张力,其实就是基于这个选择来展开的。
在充斥着各种大女主爽文爽剧的当下,如果想要讨好观众,编剧和导演其实可以把这部拍成一部:女孩毅然抛弃原生家庭,拥抱美好未来的小妞,但是他们没有把生活的立体度削平,而是选择了用最真实的现实逻辑来讲这个故事。
影片中,姐姐的性格并不像很多大女主偏离设定的那么完美,相反,她的性格倔强到有点莽撞,对于家人,她毫不留情面,在恋爱里她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对于关系不亲近的弟弟,她的第一反应更是直接把他送走。
某种程度上,家庭和父母存在意义,就在于他们教会我们怎么去爱怎么和别人相处,姐姐的性格其实就是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应激反应,而弟弟的出现,补足的正是这份亲情,但也因此影片中,姐弟之间情感线引发了诸多争议。
在影片里,一开始姐弟关系是相当疏远,对于弟弟的诉求,姐姐一概不管不顾,她甚至想过在地铁站丢到弟弟。而弟弟,一开始对姐姐吐口水,刷东西,每天喊着要妈妈,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依靠了,两人渐渐产生情感的联结。
许多观众喜欢《我的姐姐》的地方就在于,正是它拍出了一种真实的困顿和挣扎。
在影片中,主创们并没有把父母和家庭,塑造成女性遭受压迫的万恶之源。在安然的回忆中,童年并不是只有打骂和痛苦,她和父母之间其实也有过很多的亲子时光。而影片中少不更事,还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弟弟,其实更没有错。
姐姐整个故事最能让观众共情的点,也正是在于姐姐和弟弟之间的情感纠葛。
一方面,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女性不想被家庭捆绑时,她要为自由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她要经历怎么样的指责和挣扎。
另一方面,也并没有妖魔化亲情,通过姐姐和弟弟的相处,观众看到亲情曾经给姐姐留下过创伤,却也可以反过来治愈她,教会她爱的能力。
在现实而很多时候亲人间的家庭关系就是这样,一边不断地和家人撕扯,一边不断地在其中感受到某种家庭的亲密。
影片主创们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刻意讨好女性观众的答案和结局,而是通过的姐弟之间情感变化的心理描绘,让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和原生家庭割裂,完全割舍亲情是获得独立的唯一方式吗?
在上映后,关于影片的结局有过很多讨论,但无论姐姐最后是放弃弟弟,还是放弃理想,其实都会遭受大众的争议,在性别意识已经逐渐进步,但整体性别语境相对敏感的时候,如果没有处理好,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的讨伐,但姐姐的处理却是给出了一个中立的结局。
在影片结尾,不忍心抛下弟弟的姐姐,最终牵着弟弟的手从溧阳在定陶做。他们跑到天桥上,在大雨里提起了地球,在这个场景里长大后从没有穿过裙子的姐姐穿了一身黄色裙子,而画面处理和色彩相当明亮,整体都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可以说,影片在这个瞬间刻意模糊了现实和幻想界线,这是个开放性的结局,无论哪个选择过于残忍,那么影片则干脆让观众自己做选择。但某种程度上,这个结局其实也反映了《姐姐》这部的某种尴尬。
开放式的结局,让影片避开了那种直面现实的残酷性和更能引发深思的深刻意义,因为在真正的现实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追寻自我和回归家庭真的需要二选一。而在这个层面上,开放性结局其实就是一个最保守,一个安全的选择,而这恰好就是影片整体的优点和缺点。
我的姐姐这部给观众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腻,导演和编剧都是女性,编剧更是曾经凭借过相爱相亲拿到过金像奖最佳编剧,因此整部影片在情绪,细节的把控上都做得非常到位。
方言,家里日常化的装饰,既能传递情绪又不刻意张扬摄影,都让影片呈现出的极度生活化的质感,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不仅姐弟之间情感被处理的很有层次,具体到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
影片中除了安然,还有另一个姐姐,她的姑妈。
姑妈是上一代女性的典型缩影,在更加传统的家庭教育下,她被规训成为一个以弟弟为首位,无私奉献的女性。她的弟弟,她的丈夫,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她世界的中心,但是世界中心里却唯独没有她自己。
一开始姑妈并不赞成安然给弟弟找领养家庭,还会用自己作为一个姐姐经验来归顺她,但是在她们两人的相处中可以发现,其实姑妈内心里,是希望姐姐不要走她的老路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的细节,姑妈在把咖啡倒进渍的保温杯后,顺手把杯子拿起来,舔了一下边缘披露的咖啡,这是个极度生活化的细节,就是这个瞬间让观众都相信了,姑妈就是一个生活在市井中的中年女人。
另一个人物,肖央饰演的舅舅,也是个相当耐人琢磨的角色。舅舅看起来油腔滑调,却总是试图用各种不靠谱的举动去弥补,因为离婚给女儿造成的伤害。正是因为有一个被自己辜负的女儿,舅舅其实和姑妈一样,也理解姐姐。
正是姑妈,舅舅,包括单亲的肇事司机,这几个极其鲜活的人物,让《姐姐》这部跳出了单一的性别语境,成为对生活的真实描摹。其中的细腻,或许也是让很多观众观影感受大不相同的地方。
影片公映后,很多男性观众,或者是一些没有弟弟的女性观众表示,在看的过程中,其实都不太能共情,甚至会觉得不必要的镜头和细分太多。
另一个层面上,许多和影片安然一样有着弟弟身为姐姐的女性,则表示在看的过程中其实多次感慨流泪,虽然大多数人的家庭性别观念相对平等的。但是作为一个姐姐,作为一个女性,许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有太多能够感同身受的时刻,而这种共情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影片的表演上。
从姐姐到弟弟,从姑妈到著作,包括扎实司机,每个角色的表演都非常真诚和动人,又只能让观众代入并共情的细腻。
但是,影片中其实还是有一些稍显刻意的桥段,比如说像弟弟说话的逻辑和完整度,其实都不太像个年仅五岁的小孩,虽然弟弟的演技很好看,很多时候孩子的刻意还是会有让人出戏的感觉。并且在影片的后半段,哭戏也过于密集。
尽管有缺点,但整体上《我的姐姐》仍然是这几年里,在探讨性别议题上做得最好的之一,主创们保留了生活原本的复杂、多面和立体。他们没有扁平化,任何一个人物,更没有轻易下判断,在女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一部真正讨论女性困境的,比那些拿大女主做为爽点的影视剧们要更加难得。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姐姐
姐姐,词语,是一种称谓,解释为对大于自己年龄的家庭或亲戚成员的称呼。对大于自己年龄且非家庭或亲戚女子的称呼。
弟弟
1.[youngerbrother]2.弟弟,同父母(或只同父或母)而年小于自己的男子。3.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详细解释1.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我有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2.称同族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叔伯弟弟,堂弟;远房弟弟。3表弟,姑妈家和舅舅家比自己小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