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建文帝不论是否实施削藩,朱棣都会发动“靖难”之役的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继位后,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的协助下,重用文人,以仁义礼治为指导思想,减轻税赋,平反冤狱,精减机构,更变官制,极大的改变了其皇祖父的极端严酷的政治空气,史称“建文新政”,然而时间不长,燕王朱棣的造反,使得“建文新政”的成果付诸东流,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夺得帝位,朱允炆在城破之日,不知所踪。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剧照

很多人认为燕王朱棣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削藩政策,如果建文帝不强行推行削藩,朱棣是不会造反的,事情果真如此吗,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朱棣必反的缘由。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朱元璋的封藩政策,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拱卫大明江山施行藩封政策,将其诸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明初对藩王的分封起到了巩固明朝统治尤其稳固北部边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地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个个拥兵自重,朱元璋大搞分封赋予藩王以极大的军事权,朱元璋钦定的《明皇祖训》,其中说:“王府指挥司官并属官随军多少设置,不拘数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就给了朱棣造反的资本。

朱元璋剧照

太祖朱元璋

成祖朱棣

朱棣剧照

其次,朱元璋立朱允炆继承大统,让朱棣心有不甘,历代皇帝选继承人的过程中,并非是只有朱元璋家出现了嫡长子比皇帝早死、嫡长子有儿子的情形,而是习惯上大家考虑皇位继承顺序时优先嫡长子继承,如出现非嫡长子继承时,根据从大到小在皇帝的其他嫡子中立储。按照传统选立,应从朱元璋其他儿子中选立,无论也轮不到他的侄儿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元璋抛开一众野心勃勃的儿子,改而立孙子朱允炆为帝,违反了传统的皇位继承规律,为以后骨肉相残埋下了祸根。

其三,朱棣能力突出,怎会屈居一个小小的藩王,朱棣出生在元末战乱年代,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燕王,在20岁之前做了很多的大事,抵御了很多次外来敌人的入侵。而且他还曾招降了蒙古乃儿不花,加强了他在北方军中的地位。朱元璋甚是喜欢朱棣,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都和自己很像,也曾有意立朱棣为皇太子,却遭到方孝孺,黄子澄等大臣反对作罢,朱棣对他们恨之入骨,后来的靖难之役成功后,直接拿他们开刀,方孝孺更是被诛十族。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