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他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仅得6分却被名校录取,两年后被教授放弃

中国的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说仓颉造字从一开始的象形符号发展至甲骨文,再到后来演变成隶书、楷书等多个字体,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了文字,几千年的历史中书法的发展十分厉害,王羲之、柳公权等书法大家把中国的文字艺术发展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够把文字发展成为一门艺术。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繁体字为了更方便书写渐渐开始转向简体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文字委员会开始着手统一向全国推广简体字。

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简体字,遇到书法或古籍时就要熟知繁体字,甲骨文基本只在科研学术领域被研究,不被日常使用。但在2009年高考的语文考场上,有一个考生用甲骨文书写了作文,作文里除了甲骨文还有小篆、金文三种字体,且书写十分工整。这让后来阅卷的老师十分震惊,阅卷老师由于不擅长三种文字,于是上报给阅卷组,阅卷组展开对这篇作文的研究,为了翻译这篇文章,阅卷组特地请来了四川大学的古文教授,把这篇作文翻译成为白话文。

这篇作文的作者是一个来自四川的考生名为黄蛉,这是他的得意之作,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被判了6文,因为作文跑题且运用了三种字体。作文6文得者把黄蛉推到众矢之的,黄蛉解释道自己为了能够让作文出彩,用了这个方法,而且高考作文要求只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没有对字体的限制。尽管最后428分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但依旧有大学看中了黄蛉的古文底蕴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四川的名牌大学对黄蛉进行测试,证明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实力,向他颁发了录取通知书。

对于这个特殊的学生,学校为了能够把黄蛉培养成古文字领域的人才,返聘了退休多时的历史教授何崝来对黄蛉进行一对一教学,还为他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黄蛉只需要按照这样定制好的学习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未来古文字领域会出现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两年后,黄蛉的老师何崝教授向学校提出辞呈。探究原因,何崝教授十分生气,黄蛉徒有其表,只是个喜欢整天高谈阔论却不知道认真苦学的人,他在古文字领域的学习兴趣并不大。只会甲骨文的书写,却不愿深入学习。这些书写甲骨文的功夫只需要两三个月就能练成,并不是稀奇事。黄蛉不值得何崝教授劳心劳力的培育,也不值得学校的栽培方案。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