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娘子关失守后 日军三面围攻太原 最后的防御战不过是做做样子

1937年10月26日,当中国军队在忻口与日军激战正酣之时,娘子关失守。(10月21日在井陉直扑太原的日军)

溃败的守军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阻击,致使山西东部再无屏障可守,也使得忻口阻敌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不得不在11月2日选择撤退。(10月22日,在冶河河谷中行进中的日军)

中国军队开始部署太原最后的防御战。(10月25日在山顶向娘子关推进中的日军小林部队)

当时根据部署,由傅作义的35军负责守卫太原,忻口退下来的部队在太原东、西山区配合守城部队“依城野战”。(11月10日,正在抢修正太铁路冶河铁路桥的日军工兵)

太原当时作为阎锡山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大本营,但面对日军同浦路越过石岭关,直扑青龙镇;正太路经寿阳取榆次,此时的太原城已经被日军三面包围。(晋绥军依山而建的窑洞式藏兵洞)

尽管太原对于阎锡山来说意义重大,但面对气势汹汹扑过来的十万日军,太原的失守不过是时间问题了。(11月6日,太原城外站在卡车上向中国守军射击示威的日军)

11月6日,日军集中炮火轰击太原东、北两边的城垣,并顺利炸开缺口。(从炸开的缺口最早进入太原城的日军萱岛部队)

11月7日,日军从东北城角和小东门杀入城区。尽管负责防御的第35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但双方因兵力悬殊,激战两天后,11月8日晚,太原守军不得不从南门撤退,太原就此沦陷。(日军攻占后的太原城,城墙上满是弹孔)

已被日军占领了的山西省政府大门,前面的“文武为宪”牌坊,曾是太原的重要地标。

日军在占领太原以后,11月10日举行了入城式,并在太原城头升起了膏药旗。

当年太原的冬天来得有些早,在日军占领太原后11月19日气温骤降,达到了零下十多度,并天降大雪。(图为站在太原城墙上放哨的日军)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