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有一种应运而生的军事力量帮助明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他们的贡献一点也不逊色于正规军。这样一群对国家有利的私人军队就叫土军,他们和官家的士兵一起组成军队,对外御敌,对内报国,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
然而土军在长期的管理松懈之下,土兵逐渐成为百姓闻风丧胆的“匪兵”,他们出现的地方,虽然流寇和敌军被击败了,但是村庄也大多被他们破坏,造成比较大的损失。虽说他们不是明朝政府的官方军队,但也是和军队一同出入的,不免对明朝的统治秩序有所冲撞。在这样的局势之下,这些土兵又该何去何从?
明朝后期兵制崩溃,世袭兵制逐渐向招募制转移,土兵逐渐受到重视
土兵已经有很久的发展历史了,但真正被人所知是要到明王朝时期。他们为了国家的统一频繁出现在战场上,和正规军队一起浴血奋战,明朝中期因为军事制度和护卫制度的逐渐崩溃,军事实力大不如前,而各处的割据、反抗势力不允许明王朝用更多时间锤炼兵士,所以土兵作为巨大的军事后备军,被明朝统治者征召。他们虽然属于私人武装,但是上战场后丝毫不输给官家军士。在明朝建立初期,为了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一些诸如百户、千户、指挥同知等官职,被统称为土官,他们是以世袭的形式接任,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队伍,这就是土兵的发源。
既然作为兵士,那就对国家有随时听从征召的义务,不过这些土兵一般都是穷苦人家出生,服从于私人武装也大多是没有名目之人,所以他们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所获得的奖赏和正规军士不同,最多也只是在金钱上的奖励,不会有升官的情况。这样一来可以控制土兵的势力,保证军政大权仍然归朝廷所有,二来也可以断绝那些土官想借此高升的念头。
建国初期明王朝没有出动大量军队对西部边疆地区进行管辖,但也不能不委派人前去,于是那些地位不高,但又有自己私人武装的土官就被派去各地进行管理。比如在西南云贵高原一带、两广之地等都会这样的土官(土司)分布,有些土司管辖地可能会有暴乱或者变动,只要他们配合军队竭力抗压,也是有可能加官进爵的。比如在青海的一位土司,祖上是李赏哥,在位期间帮助明王朝征战,获得战功之后被提拔。
卫所制度是明朝治理保卫和军事一个制度,随着卫所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兵和土官大多被安排到民众较多的地区,主要用途是保障民生,保护百姓安全。很少会有土兵被征召上战场。虽说土兵在战场上获得功勋并不会给加官进爵,但是在不怎么吃紧的战事中,明朝统治者还是更愿意让自己的正规军队上战场,立功勋。这样一来,土兵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他们本身就是土官的私人武装,跟随土官去分派到的村庄、郡县看守,看上去毫无用途。
好在到了明朝后期,刚开始比较完备的卫所制度逐渐不符合时代发展,加上吏部乱调兵士,让皇家军队有些不满,更有甚者直接逃离了。大量士兵逃亡让明王朝兵制崩溃,那些世袭的兵士大多是白拣来的职位,自然是不会珍惜。于是明朝的世袭兵制逐渐向招募制转移。这样一来土兵们就有了发挥才干的机会。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保护民众的土兵也有了一点自己的名声,逐渐被朝廷注意。土兵为什么由受人爱戴到成为百姓闻风丧胆的“匪兵”?
明王朝因为政治腐败才导致卫所制度的崩溃,让土兵出现在战场上,这些土兵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正规军士的作用,为国家统一和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但是在那样一个贪污腐败的大环境之中,这些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下层民众组成的队伍难保不会做些惹出乱子的事情。他们一方面竭力抗争,不让敌军有机可趁,但是在行军过程中对于路过的村庄、郡县大肆烧杀抢掠,宛如土匪。他们的队伍虽然没有好的管理制度,但也比土匪的杀伤力更甚一筹,这就让民众们苦不堪言了。对外抵御敌人,是明王朝的英雄,但对内尤如蝗虫。
从百姓的角度上来说,被自己本国的土兵侵扰,自然是心存对明王朝的极度不满,西南地区的战争层出不穷,后来百姓也自发挑起内乱,反抗土兵们的暴行,明王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土兵的名声也逐渐变坏。
站在土兵自身的角度,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首先土兵是归属于各个土官的,追随自己的土官上阵杀敌,土兵获得战功是以减免赋税或给金银的方式打赏,这就不免有些土官把自己的土兵杀死,充当成被杀死的贼寇去领赏。土兵不是中央的正规军队自然也没有造册立名,比如前文提到的俞大猷,他的队伍就以杀贼数行赏。
“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麦、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
这样的制度虽然可以激发土兵们的作战热情,但也不可避免地有争强好胜、用不法手段谋取利益的行径。
他们不受中央直接管辖,这也是后来逐渐被人厌弃,视为蝗虫的重要原因,在国力强盛时,他们作为土官的私人武装,只能做些看家护院的活,这是自然安稳平静的。一旦国家局面动荡,可以让各方势力有机可趁了,土兵们自然也不会满足自己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让自己脱离控制。明王朝后期对土兵的军事实力过分依赖,让土兵们尝到甜头之后逐渐放肆起来,连作战的将士都自吹自擂,又怎么能好好的保障国家安全?功勋卓越的土兵成为“匪兵”,象征着明王朝政治腐败,由盛转衰
西南边疆地区是战乱最为频繁的地方,那些土兵长期驻扎在那里,也更加懂得地理环境的优势,很快就平定了边疆地区的战乱,表现得比官家军士更为出色。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永顺土兵立下卓越功勋。“以大猷督永顺兵由泖湖趋平望,以克宽引舟师由中路击之,合战于王江泾,斩贼首一千九百余级,焚溺死者甚众。 自军兴来称战功第一。”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这是由俞大猷指挥的队伍。虽说土兵的地位低下,但是功勋战绩也是会流传千古的。
起初土兵出战大多是为了建立功勋,后来就几乎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因为立了功勋也不过是得到赏银,有时可能还会被上司夺取,倒不如借着国家动荡的机会自己掠夺百姓。将军们为了自己的功绩对于部下的私人行为很少过问,只要保证在战场上自己的队伍能取得功劳,让自己加官进爵就好。这在历史中也有过记载,说当时的军队不敢向前发起进攻,但又想向朝廷邀功获取赏赐,于是常常远离敌人,选择杀戮百姓充当战利品。
民间也曾传下民谣:“贼如梳,军如篦,土兵如剃。”
将军们不加以约束,军队上下混乱不堪,那些土兵虽然上阵杀敌功劳很大,但是在百姓眼里却被深深怨恨着。东南的百姓既要受苦于倭寇、强盗,还要忍受土兵的侵扰,这样的局面一直到隆庆初年才被稍微约束,土兵收敛不少。
土兵由刚开始作为国家以来的军事力量,备受百姓亲睐,到后来尾大不掉,军纪散漫可以洞察到明朝政府由强盛转向腐败落后的轨迹。中央的控制能力减少,军队也逐渐趋于名利化,这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语:
明朝设立土兵这样的私人武装是情势所逼,明朝建立初期无法用官方军事力量保证边陲安全,这就需要私人武装的干涉。但是明朝统治者不应该在政局稳定之后仍然把土兵势力放在边陲一带还不加管理,这无疑是养虎为患。中央政府对土兵和边疆民众的忽视是造成后来兵乱民苦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私人武装力量,只有在这样军事统一的国家治理之下才能有效保证军队力量不偏移。完善的军事制度和时刻保持清醒的上层统治者加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国家治理模式,才能尽可能降低兵乱情况。
参考文献: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