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从“走马承受”到“廉访使者”,宋徽宗为何一改祖宗之法?

文/文史录

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政治与经济在中国的历史上均占据重要的地位,“走马承受”是宋朝时期设置的皇帝与地方之间联系的一个官职,其职能是监察地方、汇报军情,皇帝通过它了解地方时事动态。宋徽宗之后,他一改祖宗之法,不断的扩大走马承受的职权范围,并将其改名为廉访使者,这一改变使宋朝从中央到地方连接成了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宋朝的时局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太宗时期设立“走马承受”,原因是鉴于前朝的教训,稳定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徽宗时期改名为“廉访使者”

走马承受是个官职名,经考证是宋代所设立的,但其设置具体的时间还有待考证。经过史籍的记载,走马承受这一官职名,有着其他的别名,如:走、马、承、受、都总管承受、都总管司承受等,而在徽宗时期这一官职改名为“廉访使者”,所以别名还有:廉访使。

但是用的较多的两个称呼则是:走马承受和承受共识。因为在宋代的史书中并未发现这一称呼的记载,仅仅是在《文献通考》中有“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宋仁宗时置”这样的语句,但后来经过详细的考证以及《宋会要辑稿》中的相关记录,官职设立在宋仁宗的这一说法似乎不攻而破。

但在《宋会要辑稿》和《文献通考》两部史书中均有着太宗对其职位的安排,由此推断,该官位最早应该出现于太宗时期,但设置的时间还有待考量。两本史书都记载着:“太宗至道元年,供奉五人往高阳关等地承受公事”。由此可以看出太宗时期已经设有走马承受这一官职,说明在太宗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一职位。

那么太宗时期设立这个职位的作用何在,很显然,太宗时期,宋朝的建设已经转向和平发育阶段,但是由于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让宋太宗有了一定的前车之鉴。

走马承受的设立,目的之一: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工作,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至道三年,宋太宗开始将天下分为十五路,走马承受也就成为了基层的监察系统中最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环。

其二,走马承受的设立也是中央为了稳固边防而做出的努力,为了保障对外政策的坚定和稳固,走马承受必须要担起收集情报信息的作用。在这一期间,从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上传,都是走马承受负责,由此可见这一官职地位绝非一般人可以胜任的。

中央也是出于对军事的考量,何时何地用多少兵马,这些都在考虑范围之内,而最要紧的正是走马承受发挥的作用所在。宋太宗再军事方面有着他人不可猜测的设计,他推行“将从中御”的政策,即中央有权直接决定前线的军事活动安排,任何人不得违抗,在这中间,走马承受需要做的就是往返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传递指令和信息,在北宋和西夏、辽的边境处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原因。

太宗设立走马承受还有一点就是因为他自己。众所周知,太宗继位是在“烛声斧影”中完成的,也就是继位的方式并不是太光明。所以本就多有猜忌的他,设立这个职位,就是为了要及时的了解各方信息,从而更好地把握朝堂秩序,稳定自己的统治。

而走马承受这个职位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担任的,这个职位大多由武臣、内侍或外戚担任,而他们也主要都是太宗的亲信。毕竟职位的特殊性,需要如此。

宋徽宗在政和六年,下诏“改诸路走马承受公事为廉访使者”,这也是第一次明确官职名称更易的官方文件。

从“走马承受”到“廉访使者”,折射出不一样的朝堂格局,宋徽宗借机明确“廉访使者”的作用

廉访使者相比于之前的走马承受有了些许的改变。首先,单纯从字面的意思去分析,《说文解字》中对廉访使者的解释是这样的:“对所托付的事情,必须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而对于后者,走马承受的字面意义指的是汇报军情、传递文书,在天子和地方之间起到一种起到一种上传下达的作用。

具体来看,廉洁的“廉”字本字写作“覝”,有察看的意思。所有廉访使者是皇上派来有着察看寻访的任务的。但在徽宗时期,有位朝臣上奏:“窃以朝廷更置廉访使者……恐非朝廷以使者呼之意”。这段话,说明了廉访使者需要负责的是检查的工作代表着中央的形象,所以仪表必须要得体,才能为地方起到表率的作用。

但是,这位上奏的大臣还说了,廉访使者从中央到地方的过程中,有许多贪赃枉法的现象,走到一处便开始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多有怨言。违背了当时设立走马承受的初衷,这也正点醒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改“走马承受”为“廉访使者”。其重点在于要“廉洁”二字。不可所到之处就坑害百姓、中饱私囊。可以说这次改名是徽宗对这一官员的一种鞭策,重新定义,重新解释其职权范畴。

徽宗强调“耳目之寄”是廉访使者的重要所在,要往返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传递信息。如果在此期间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就一定要将那些违反者淘汰出这个队伍。同时也是希望他们以后可以廉洁奉公,爱岗敬业。

改名之后,宋徽宗除了点醒那些心有不轨之人。他还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鞭策,其一在他们往返的道路途中,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设置一个警戒碑,以示惩戒;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削弱走马承受的权利,相反的是,他还扩大了其职能范畴。

随着权利的扩大,结果却与宋徽宗当初所想背道而驰。原本只是经济上会存在的隐患,开始扩大到了政治领域,并逐步演化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更加难测的隐患。

如果从监察的角度看,如果监察的长官自身腐败,那么就不应该担此重用。

针对这种现象,宋徽宗也一直在努力,他下诏令:规定走马承受的职权虽有扩大,但是被发现出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的,或者是知情不报的一律予以免职,同时对信息有所区分可以闻风奏事。这样一来即打开了走马承受收集信息的能力,也在廉洁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走马承受这项职位也越来越受到朝廷的关注。

宋徽宗将“走马承受”更名为“廉访使者”,扩大使者权力的同时,加强了皇权,而权力的无限放大也埋下诸多隐患

为了避免不同的官职名称造成地方的管理发生混乱,宋徽宗再次下令,明文规定“以某路廉访所名”。这一举措也在某种侧面,加大了廉访使者的权力。

本身只是单纯的上传下达、监察地方的走马承受,开始变成了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甚至是直接影响到中央政策的裁决和制定。走马承受的设置打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将皇帝与地方直接联系起来,加强了皇权,形成了一种系统完整的动态化进程。

走马承受上传的信息范围越详细,就会使得政策的制定更加的合理。百姓也将越受益。虽然中间会存在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但他们也是受到皇帝的直接领导,最终是将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也正是因为如此,廉访使者的职权才会越来越大。

从人员的选择上,无论是走马承受还是廉访使者,一般多数是从宦官中选派调任。与皇帝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信息的传达方面也要比设置专门的信息机构要更加的省时省力。

从宋徽宗的朝堂内部出发,当时“六贼”官僚集团已经开始日趋腐败,多地方开始兴起农民起义以此想要除掉“六贼”集团。可是多地的起义对中央的通知必然造成威胁。这时,稳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刻不容缓。走马承受传递地方动态的职能在此便充分的发挥出来,中央在了解到地方的情况后,果断安排军队镇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

其实宋徽宗此举,本就是违背了走马承受在设计之初的理念了。虽然他改“走马承受”为 “廉访使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朝纲。但是在后来的历史过程演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弊端。

加上徽宗后期,他自己也无心朝政,导致廉访使者的权力开始被无限放大。宦官当政,自古以来就为世人所诟病。一百六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朝。

虽然徽宗在政和七年还下诏,表示要“率循旧章”,但是他自身骨子里的那种文人的桀骜不驯、纵情山林的气质和一个要尊礼明法的皇帝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让他作茧自缚,在权力的世界里是能够任人唯亲、听人摆布;他依旧满足于皇权的集中,手掌天下大权,却不知自己大势已去。

冰冻十日绝非一日之寒,一个王朝从创立到结束也是如此。徽宗时期,迫于无奈不断扩大走马承受的职权,更名廉访使者后,本暗自欣喜的他,却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后期权力不断扩大,大至徽宗自己也无法掌控,不可驾驭的地步。他们假借皇帝之权与地方行政勾结串联,整个宋朝的政治队伍已经腐朽、衰败,这也预示着病入膏肓的北宋必将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