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鸿门宴”放跑刘邦,真的是项羽失败原因吗?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得。”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于无疆,一代西楚霸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自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经历了八年的战乱,混乱的中华大地将逐渐的恢复平静。历史四年的楚汉之争以项羽失败,刘邦胜利而告终。一个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久,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新的封建王朝——大汉王朝将要开始它长达400余年的统治。

后人每每感叹项羽之失败,总在假设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那么统一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羽。历史无法假设,他不会因为人们的好恶而有任何的更改,即便能假设,最终能统一天下的必然不会是项羽。项羽的失败并非是放跑了刘邦那么简单,他的失败是他性格的必然性,也是历史趋势的必然性。

项羽的个性是残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是太史公也毫不避讳的提及了这一点。“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这是记载于《项羽本纪》中的,无论任何原因,无论是秦军与楚军的宿仇,还是项羽本人于秦国的国仇家恨,坑杀二十余万这个数字在任何人听起来都是耸人听闻的。二十万条活生生的姓名,不管是何种原因都不可视若无睹,你可以把他们解散了以解除他们的威胁,可是选择坑杀这种方式未免有些太过于残暴了。可以说项羽是太史公比较偏爱的一个人,从这一点上来看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应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单单就这一点,项羽就失去了得天下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来看看《孟子》中的一段话,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这里面《孟子》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嗜杀人的人才可以取得天下,可项羽恰恰就是一个嗜杀之人。

如果说项羽仅仅是嗜杀之外,他或许也可以取得天下,因为杀人有的时候是一个手段,后来满清在统一天下的时候也表现出了他们嗜杀的一面,但终究他们还是获得了天下。可项羽的问题不仅仅是嗜杀,还有就是他的格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从这一段简单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项羽的格局并非天下。他的格局仅仅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或许从项羽的起兵开始,他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什么天下苦秦久矣,什么国仇家恨对项羽而言都不及富贵还乡。在进入咸阳之后项羽主要就做了四件事,屠、杀、烧、收。他屠了咸阳,失去的是三秦大地的人心;他杀了子嬰,引来的是其余势力的忌惮;他烧了秦宫,得到的是天下士人的恐惧;他收货宝妇女,也并为封赏与他并肩作战的士卒,从这个时候起或许很多他的士卒就已经与他离心离德了。而当有人劝谏的时候,他不仅没有从善如流,还把他烹了,这之后,再没有人敢向项羽有任何的进谏,除了那个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而这个亚父范增,最终还是被他所怀疑。

楚汉传奇中的范增

如果说嗜杀与格局是他无法成功的原因,那么多疑就是他彻底失败的推动因素。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可以说范增对于项羽的作用绝不亚于张良对于刘邦,范增不仅仅是他的谋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或许可以称的上是项羽的人生导师,项羽的手下本来就缺少可以为他谋划的谋士,而范增是唯一的,也是最强的,可以强到“汉王患之”。就是这样的一个对手的心腹大患,项羽不仅没有好好的重用起来,还怀疑范增,最终范增不得不离开项羽。范增的离开也标志着项羽身边再无人可以为他出谋划策。

当我们把嗜杀、短视、多疑这些个人因素抛开,还有一点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来看看项羽所推崇的国家制度,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这是在推翻秦朝之后,项羽的分封诸王。

项羽分封诸王势力图

这种制度在当时已经不再适应历史的潮流。在经历了战国混乱局面之后,天下有识之士其实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想法就是统一。建立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国家。从魏国的李悝到韩国的申不害,再到秦国的商鞅,这些有着先进思想的代表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希望国家可以统一。而农民在饱受了战乱之苦以后,也更希望能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帝国出现。因为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周王朝分封制的弊端,制度不能统一执行,各个分封国各自为政,分封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战乱不断,农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在战乱中生存都成了困难。所以统一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性。只不过秦王朝统一之后过度的使用民力,逼迫的农民们不得不奋起反抗。而此时秦国刚刚完成由割据到统一的过度,六国的残余贵族依然有着极大的势力,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权力。被压迫的农民势力与试图恢复权力的贵族势力在推翻秦王朝这一目标上达成了共识,于是形成了一种短期的合作关系。当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之后,农民势力也希望能够享受到胜利为他们带来的利益,而各方的贵族势力更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项羽的分封诸王,基本上剥夺了农民势力的利益,除了刘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部分农民利益外,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基本上还是战国时期的贵族势力。这样一来,天下就又回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并存的局面上了。而这种局面无论是农民还是六国贵族都不希望出现的。所以,项羽势必会引来反抗,也势必会失败。

大泽乡农民起义

或许项羽真的应该感谢他自己在鸿门宴上放跑了刘邦。如果他不放跑刘邦,项羽有可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成为这片大地上的新主人。但是以项羽性格的缺陷和他逆历史潮流而恢复分封诸侯的这一做法,他是不可能统治长久的。以他性格的残暴,如果真的以短暂的成功者身份登上历史舞台,那最后史家给他的定论也将不会是“悲情”而是“桀纣”。这样一来,李清照就不会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后世的人们也不会感叹他的悲情与豪迈,不会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来怀念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

参考资料:

《史记》

《孟子》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