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别人乞讨,是为了填饱肚子,他却有很大的格局,乞讨是为了天下穷人可以读书。这是一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大无畏精神,乞丐办学校,对,你没有听错,他不仅办成了,还办了三个,他就是清朝末年“千古奇丐”武训。小甲觉得能和他媲美的也就白芳礼老人家了。
武训原名叫武七,因为家族里排行老七,听名字就可以知道武训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出身,更不是书香世家,穷的连名字也没有,还是随便按排行起的,就是地地道道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武训从小就渴望读书,经常跑到私塾门口偷听老师讲课,而其他的孩子看他衣衫褴褛各种嘲讽他,直到他求助私塾先生被讽刺挖苦后再不提读书的事。武训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跟着母亲过着乞讨的生活,但他总是把乞讨到的食物先给母亲吃。
然而,武训创办学校还要从他当佣人说起,正是他当佣人的时候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才下定决心让穷人的孩子有书读。武训十七岁的时候到李举人家当长工,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第一次吃亏是他姐姐给他带了信和几吊钱,李举人欺他不识字,只给了他信没给他钱。
第二次吃亏是在过春节时,武训因不识字把对联贴反了,主人觉得不吉利把他打骂一通。第三次是他母亲生病,武训向李举人要已经干过三年长工的工钱,李举人拿他不识字,用假账本非要说已经付清了,还打了武训一顿。武训被气得昏睡了三天,认真想来自己吃了不识字的亏,想到穷人很多,就有了兴办义学的念头。
有了这个目标后,二十一岁的武训开始以乞讨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实现目标,为了博得更多人的同情心他把自己打扮的破破烂烂,足迹踏遍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一边乞讨,一边给别人家当佣工,他做工时唱着似诗非诗的歌,苦中作乐坚定着自己的信念,被别人嘲笑时,同样唱着自编自写的歌,不忘初心的努力着。
期间他筹集到的钱还被姐夫骗光过,武训乐观到“只见好人盖高楼,没有恶霸扛到头”,乞讨途中讨到好的干粮和衣服全部卖掉,自己只吃粗粮。29岁的时候,武训就买了四十五亩地,38岁那年山东遭遇大旱,武训自己出钱买了40石高粱赈灾使用,他的哥哥不务正业总问他借钱遭他婉拒,反而给了同乡要饭的婆媳十亩地。
经过多年积累,想把钱存到大户人家,打听到杨姓举人为人正直,于是武训找到杨举人,遭到拒绝后门外跪地两天,杨举人感动又听了他乞讨办学的事决定帮助他。
1888年,武训自己攒的3800余吊钱和230亩地,加上两个地主的捐赠,和杨举人共同办起第一所学校,取名"崇贤义塾",武七亲自跪请老师,跪求寒苦人家免费就读。1890年资助证和尚230吊钱办了第二所义学,1896年得到官绅资助办了第三所,取名"御史巷义塾"。山东巡抚知道此事后面见武七,赐名武训,免去徭役另捐200两,上报光绪赏赐黄马褂。
创办第三所义学同年,武训在朗朗书声中安祥离世,清廷为其立传修墓,武训先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三所义学,更多的是他这种无私奉献、心系民众的高尚品质。这也是他名留青史,人称“千古奇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