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天气总是会遭人反感,但是现在貌似已经感觉不到极端的天气了,在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冬天才叫真正的冬天,雪能过膝,让人能体会到真正的寒冷。在往古代看,乾隆年间更是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那就是有一年温度高的吓人。
古代人没有现代人的开放,即使在夏天也必须是穿长衣大褂的,就算料子做的再轻薄也还是会感到非常的热,更不用劳苦的百姓了。乾隆八年(1743年)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它的热不只是因为温度高,更是因为在那段时间内,因为炎热而导致11400人死亡,根据朝廷统计出来的数字来看,每天平均都会有千人的死亡率,而那些没有上报上来的人数,却不是更加的多?根据这些数字,人们不难想象出当时的炎热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据记载在公元1743年7月20日到25日,平均温度达到了40摄氏度,而最高的温度达到了44.4摄氏度,地表温度更是几乎在65摄氏度左右徘徊,如此高的温度简直不是人体能够承受的一种温度。在我们现代,科学进步的社会里,在夏天来临时即使有空调、电扇或是冰镇的饮料,依然解决不了高达3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更何况是在古代没有任何降温的环境中,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抵抗的?
皇宫中的人物,是受到所有人保护的对象,更不用说高高在上的皇帝了,虽然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但是皇帝还是能在炎热的夏天,感受到冰块带来的凉爽,据史书记载,北京周边有着十数座用于储藏冰块的冷窖,在冬天将冰块储存起来,到了炎热的夏天提供给皇室使用,将冰块储存于盒子中,在盒中放一些水果,皇亲贵族们一边享受着冰镇水果带来的清凉,一边享受着仆人蒲扇拂来的带着凉气儿的风,可以说当时的他们还是能抵抗的了当时的炎热,但是平民老百姓有怎么能享受到那样的待遇,不要说冰镇的水果了,能见到一块冰块都是不可能的。
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即使坐着不动都能感觉到身上的热气,更不用说那些为了生活,不得不顶着炎炎烈日辛勤劳作的人,被热死的人可想而知,数量是如何的庞大。
《后山谈丛》卷二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夏英公伏日供帐温室,戒客具夹衣,客皆笑之。既坐,体寒生栗,乃以漆斛渍龙皮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温度高的让人无法落座,只好在凳子上放上龙皮来降低温度,而这里说的龙皮并不是真的龙皮,是蟒蛇皮所制,因为蟒蛇是冷血动物,它的皮具有着很好的保温和隔热效果,以此来说明当时的天气的炎热,并不是人们随口编造而是真实存在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