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徐铉校订出流传至今的《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916-991),五代宋初文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著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三十卷,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

宋灭南唐后,徐铉随李煜入宋。他奉诏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经他们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三十卷,是历史上最为完善也最通行的《说文解字》本,也是现在流行的《说文解字》版本。清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的本子,就是以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三十卷为底本的。

据文字专家研究,徐铉在校书中,除纠正了原书传抄中的脱误外,略有增改。“大徐本”的主要变动在:第一,改变分卷,将原书十五卷分为三十卷,但将原十五卷的叙目分为两卷,分完后的上下文不相连贯;第二,增加标目,在卷首加上叙目;第三,增加反切,根据孙愐《唐韵》加注了各自的反切,但与现代读音不符;第四,增加了注释,对原著未详备的或有脱漏的,一一加以补释,并注明考释者的姓名;第五,增加新附字,大徐本共增加了421个字,其中有19个字,是徐铉认为“许慎注义叙例中所载而诸部不见者”,即《说文解字》漏收的。这19个字,徐铉把它们补入同部首的正文。其余402个,徐铉认为是“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这部分字不入正文而附于每部之后,习称《说文解字》新附字。

据考证,新附字相当一部分是魏晋时期产生的。这部分字中,有一些是外来词,如“梵”“塔”“僧”“魔”“刹”。这些词一经汉语吸收,就成为汉语词义系统的组成部分,并组成新的词语。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