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当刘备带着残军败将和老百姓为躲避曹操的追杀败退到襄阳时,襄阳城里的蔡瑁、张允不敢开门,正在僵持之时,魏延突然杀出,杀了守城的士兵叫刘进城,刘备恐怕有埋伏,并没有进程,带着部下跑了,魏延无处可走,只有投奔长沙。
在长沙时,关羽和黄忠大战可谓心心相惜,被长沙太守韩玄发现后,要杀黄忠,魏延杀死了韩玄,带着亲信投降了关羽。
关羽把魏延引荐给刘备,刘备要奖赏魏延时,被诸葛亮阻止,诸葛亮还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还当场就要杀他,刘备求情后才没有被杀。
魏延投降刘备后,其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入川后,被封为牙门将军,刘备得汉中后,魏延被封为汉中太守,镇守住过命门汉中。升为镇远将军时,魏延跟刘备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之所以说汉中是蜀国命门,有的人可能不理解,但是如果说无论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是后期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是以汉中为根据地,就应该知道汉中对蜀国的重要性,刘备将如此重要的汉中交给魏延来镇守,说明对魏延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仍然重用魏延,但是魏延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蜀国内部很多人都不喜欢魏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仪。诸葛亮就利用杨仪和魏延相互牵制。
诸葛亮担心死后无人能驾驭住魏延,便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告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不在北伐,撤回蜀国,并命令撤退的时候,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就不要管他,自行撤退。
诸葛亮死,杨仪派费祎跟魏延传达诸葛亮的临终命令时,魏延暴跳如雷,说了诸葛亮临死前的话,魏延还没听完就暴跳如雷,不同意停止北伐,不要因为一人身死而废国家大事,费祎借机离开。
魏延看到大部队在撤退时,不听从命令,便自己带着部队单独撤退,而且还毁坏了道路和桥梁,一路退到了南谷口。杨仪撤退的时候发现路和桥都被毁坏了。
之后杨仪和魏延两人同时写信给刘禅,刘禅找来了董允和蒋琬,询问意见,由于魏延自恃功高,不讨董允、蒋琬的喜欢,董允、蒋琬给的意见是:“杨仪不会谋反,魏延就不太清楚了” 。于是刘禅就命令蒋琬和杨仪南下,同时追击魏廷,把魏延堵在了南谷口,魏廷带着几个心腹逃走后,被马岱所杀。
魏延最后之所以被杀,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其一、不听军令。
诸葛亮可以说蜀国的最高军事领导,诸葛亮的死对魏蜀吴的影响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诸葛亮死前的命令是撤退,但是魏延却说不要因为一人身死而废国家大事,违背了上级的领导的命令,另外在撤退之时魏延再次不听军令并且烧毁栈道,即使没有谋反之心却也落下了谋反的实。
其二、招祸取咎。
《三国志》对魏延的评价是招祸取咎,也就是说咎由自取的意思,魏延的性格极其火爆,魏延的才干与脾气对等,平时不注意积累人脉,把蜀汉朝廷的人都得罪了,以至于在魏延和杨仪同时告对方谋反的奏折传到后主刘禅手里,朝堂上没有一个人为魏延说情。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其三、战略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