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设计有物 ,作者拾壹
建筑捕捉了光
光则成就了建筑
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光的运用」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光线在建筑的设计中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无论是照明光、空间光还是艺术光,只要能掌握好光线,诗意的建筑空间也就呼之欲出了。
而且我们能发现,真正能玩好「光」的,还真都是些设计大师。光,成就了多少建筑,又成就了多少设计大师?
安藤忠雄简直就是「建筑与光」的代言人。
地中美术馆虽然只是安藤忠雄众多美术馆作品中的一个,却是最富有独特感的一个。它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模样,建筑本身互相呼应、衬托,达到了光影、造型、比例的完美平衡。
安藤忠雄将建筑设置在地下,用一个个简洁的几何形状天井来进行采光。光线透过不同形状的缝隙与开口被引导入室内,在每天不同时刻呈现出独特的色调和影子。
在清水混凝土浇铸的空间内,光线透过不同的方式为空间赋予了极为独特的诗意感,并且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美术馆的最下层安放着沃尔特·德·玛丽亚的空间装置艺术「Time/Timeless/No Time」。这个直径 2.2 米的球体与 27 根木头柱子,以充满艺术感的姿态排列在台阶上。
球体光滑的表面反射着天井射入的光线,倒映出天空的形状,随着时间变幻,室内几何体的光影会发生变化,让作品呈现出极富戏剧性的效果。
贝聿铭在光线的设计上,也有着独到的理解。
这座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多哈的一个人工岛上,整个建筑都由石块构成,柔和地反射了沙漠的景色。
博物馆内充满了复杂的伊斯兰元素,银色穹顶、玻璃帷幕、圆拱形的窗户与门帘,都是传统的伊斯兰建筑标志。
同时,各种以三角形为基础的几何形状存在于空间之中,严谨、恢弘而大气。
此时的光线作为一种柔和的来源,照亮空间,更加地具有功能性。
彼得·卒姆托是我非常喜欢的设计师。在他的作品中,你很难看到任何稍微显得喧宾夺主的元素。这个美术馆是于 1997 年开放的老作品,但却有着放到今天仍旧值得研究、学习的价值。
卒姆托在概念上,及其精确和巧妙地使用了材料和日光。由 710 个缎面玻璃面板组成的半透明表皮覆盖了整个建筑,从而将建筑转变成一个巨大的灯箱,让日光可以从各个侧面进入建筑物。
而室内则是采用了混凝土墙围起来,并且有着极大的空间尺度,提供了可观的垂直展示空间,既能悬挂绘画,又能展示大型雕塑和装置。
采用了与外立面同样材质的天花板,是室内空间与外立面的一种里外呼应。同时在天花内部也设置了人造照明系统。
通过半透明的玻璃,光线可以漫射到室内空间,让空间就好像漂浮在云端一样,同时也为空间营造了一种高级、神圣的氛围。
在这样的优雅空间下,展出的物品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其他的一切都像是默默在幕后付出的低调英雄一样。
SANAA 想必也不需多介绍。这个二人组合已经创造了无数经典的作品,其中这个劳力士学习中心,是将光线运用得极为融洽的典范。
SANAA 以「把建筑作为公园」作为了空间概念,为这个建筑创造了非常独特的样子,可以灵活地使用。
2 万平方米的连续单层流动空间,通过建筑上下起伏的底面,将大小形状不同的 13 个庭院联系在了一起,并通过圆形天井与环形玻璃窗的设置,将光线引入室内,并模糊了内外的空间界限。
在室内,SANAA 将白色作为主要的色调,进一步扩大了光线的漫反射,让空间看起来更加的饱满而宽阔。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方式,除了餐厅和多媒体图书馆,其他功能性空间基本上都实现了自然采光和通风,而且实现了 8.5kWh/㎡ 的能量消耗。这样的设计,让这栋建筑获得了瑞士当地的节能建筑奖。
纯净的空间与流动性,让光在空间内肆意嬉戏,这对于呆在空间里的人而言,也是一件难得可贵的事情。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设计师与项目,其实还有很多大佬也非常会「玩光」。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路易斯·康、尹东丰雄、约恩·武松或者皮埃尔·德·梅隆等等。
路易斯·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光与建筑的重要关系:「自然光给予了空间特性,也给予了建筑生命。建筑的生命由光的照射而产生。基于此,除非给予建筑生命,否则没有一个空间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