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趣录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历史悠久,从虞舜时期便存在,是人们辞旧迎新情感的表达,中华人民的文化载体与精神支柱。春节习俗是人们情感表达、思想的表现、文化的凝聚,追求的展现,由此春节习俗彰显古人追求的和谐。
古代人认为天地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倘若阴阳失衡则寓意着不祥,在自然界发生阴阳不协调现象,意味着自然灾害将频繁发生。
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调,社会将发生动乱。在人的身上出现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或有血光之灾。为了社会发展,自身健康,必须追求和谐。作为传统佳节的春节,自然蕴含着和谐理念。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热闹非凡并蕴含追求和谐的春节活动
春节又称新年、大年,是中华文化中传统的农历新年,即新一年的第一天,俗称“年节”。在古代人们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就是旧的一年已经过去的意义。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春节活动。
有许多与火有关的活动,例如:放鞭炮,舞龙灯,放孔明灯,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强阳性力量的方式,增强太阳的力量。因为古人认为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太阳的力量必须强大才能与阴协调,达到均衡状态。
太阳对人类的农作与生活影响很大,加之太阳遵循东升西落的运转规律,周而复始,永远不会落下。因此,古代大多数民族遵从太阳,崇拜太阳,认为有太阳神在操控着一切,并且以太阳为祭祀对象,把太阳为民族和王权的保护神。
祭祀太阳神
有的则把太阳奉之为万能神。祭祀太阳神也成为各民族重要的普遍的仪式,主要以火作为祭祀的象征,物以增强太阳的阳性力量,使之阴阳平衡,以减少血灾或严寒等自然灾害,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富庶。
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因为竹子燃烧可以爆裂发声,因此百姓以此来驱逐瘟神,这反映了古代人民希望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爆炸声是辞旧迎新的象征亦是对阳性力量增强的表现。打爆竹在最原始是对太阳的一种火祭方式,这来源于古代的庭燎礼仪。
打爆竹
孔明灯又称许愿灯,孔明灯最开始也可能是用来祭祀太阳的,这是为了增强冬天太阳的力量,增强阳性力量提升到可以与阴性协调的程度。
春节活动并非都是为祭祀太阳神来增强阴阳中的阳性力量,舞龙灯便是为了增强阴性力量。舞龙灯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存在。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龙具有降雨的功能,是主宰雨水的神仙。舞龙灯就是为了祭祀龙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由于地区的不同,舞龙灯的方式不同,有火舞,烛舞,所以它也有增强阳性力量的目的。春节挂灯笼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习俗,挂的必须是红灯笼,象征着家庭团圆与生活的红红火火。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和谐理念印照下的春节食品
阴阳和谐的维护活动,不仅表现在春节活动当中,而且表现在传统春节食品中。古人认为,一般具有象征阴阳和谐的食品,必须由具有阴阳属性的制作原料。
人吃了阴阳协调的食品在新的一年便能够健康快乐,好运不断。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食用的食品,春节的代表食品多样有:饺子,年糕,汤圆。从这些食物中可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追求的的阴阳和谐理念。
北方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饺子。饺子由饺子皮和饺子馅构成,古人认为饺子皮为阴性,饺子馅儿圆圆的呈阳性,把两者组合在一起代表着阴阳和谐。人吃了保佑身体康健,万福万寿。并且饺与交谐音,有“新旧交替”的含义。
饺子的形状如同元宝,人们认为春节吃了饺子便能赚钱、招财进宝,财运亨通。汤圆也一样,很多地区在大年初一有吃汤圆的习俗。
汤圆与饺子一样,以汤圆皮为阴,汤圆馅为阳,象征着阴阳调和。大年初一的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寓意着“得元宝”,为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意思。
年糕也是春节的重要食品,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年糕除了象征年年高的寓意之外,也有阴阳和谐的象征意义。
打年糕
首先年糕的原料为糯米和粳米,在阴阳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为粘性大的糯米为阴性米,阳性米则为粘性小的梗米,两者糅合,意味着阴阳融合。
糯米粳米被碾成粉,经过加工做成不易分的年糕,具有合的意义。其次,不同地区年糕的制作方法不同,有的地方的年糕制作加红枣,红豆,芋头等材料,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枣年糕或芋头糕,多种不同属性的食物配合在一起,起到阴阳调和的作用。
三元思维结果、五元思维结构等不同模式中对和谐理念的执着追求
中国人具有唯心主义的鬼神观念,对本族祖先的尊重更是不言而喻的。祭祀是春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春节祭祀为的是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事事如意。
从人们祭祀众神和祖先以及祭祀规则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展露无遗。古代的春节祭祀与阴阳和谐理念下的二元思维结构、三元思想结构模式、五行学说下的五元思维结构模式密切相关。
祭祀祖先
在中国社会早期二元思维结构盛行,二元思维结构也叫二元对立思维结构。在这一思想下,人们认为:非此即彼,非善即恶,非丑即美
说明二维思想就是对立观。它极度注重和谐,注重太阳与月亮和谐,白昼与黑夜和谐,水与火和谐,重点强调的是阴阳的和谐。
三元思想结构模式是由二元模式转换而来的,是古代重要思维模式之一,在此影响下,古人在祭祀祈福中祭礼用的是,三牲(猪牛羊),三碗饭,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跪拜模式采取的是三跪拜礼仪。
三才三光的说法亦属于三元思想,天、地、人为三才,三光指的是日、月、星。人们祭祀皆取数字三就是为了祈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均衡和谐,在古人的思维中,天地人三者保持基本平衡,天下才会安定无战乱,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一旦平衡被打破,将民不聊生。
宗教也接受到三元思想的影响,在春节期间,宗教场也举行了与三相关的活动,比如三星三生三服活动,三星便是童心喜心静心,三生为放生养生护生,三福即祈福善福祝福,这些都是祈祷身心安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活动。
古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物质相互平衡才能保证自然界风调雨顺。春节除夕的祭五路神的习俗是祭祀的一大特点,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太岁神合称五路神。
男女祭祀接五大神时的场面是:鞭炮声声不断,人民激情四射。有的地区为五祀习俗即祭祀五祀之神,有的地区祭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有的地区祭祀的是门神、户神、中溜神、灶神、行神这五种神还有吃五辛盘的习俗,这些与五有关的习俗都受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思想。
祭祀五祀之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冬至节,因为中国出现过在冬至过春节的时期。很多地区把冬至当春节过,认为冬至与春节的重要性差不多。
因为在传统十二月制中一个月份的岁首,并且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所以有的地区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新一轮的开始,这一天是阴阳二气转换的一天,是太阳从死亡转向复生的一天。
在先秦时期的这一天,有烧旺火祭祀太阳的习俗,人们吃饺子,做赤豆粥,举行祭祀活动,敬天神人鬼,以祈求平安和顺,这同样反应着人们对和谐理念的追求。
从春节的各种庆祝活动,传统食品与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追求的是社会与个体的均衡和谐,追求的是自然届的和谐甚至是万事万物之间的协调。从春节这一天的规定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人的和谐理念的追求。
春节一般在立春前后,立春代表着春季的到来,万物复苏的开始即一年四季的开端。从自然角度或者从时间角度来看,春节这一天都是新的一年、新的季节、新的月份的开端。
所以春节的设定是人们尊重自然生物规律,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体现,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
“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是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在追求和谐之路上不断前行,和谐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政治,思想与文化等方方面面。
参考历史文献:
《资治通鉴》
《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