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了张飞的故事,那今天力哥找资料的时候呢,恰好看的了有关张飞和他老婆夏侯氏的一篇文章,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事。
根据《魏略》记载:“初,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
什么意思呢?说建安五年,夏侯渊的侄女当时不过十四岁,独自一人外出打柴,被张飞撞见,张飞得知其为良家女,娶其为妻。
请注意时间,建安五年,这年张飞33岁,这是标准的大叔和萝莉啊,要说张飞这厮是真下得去手。
问题还有,历史记载中“为张飞所得”的“得”字,哎!非所强、所抢、所劫、所掠,而是所得,这个“得”字,就很可能有另外的意思,很值得我们推敲了。
在这里,请允许力哥虚构一个场景。话说建安五年的一天,夏侯小妹独自一人到郊外拾柴,为什么会让这么个小姑凉去拾柴呢?可见这个小姑凉家境不是很好,再联想到当时夏侯家族在曹魏阵营中的身家地位,可见这个小姑凉应该是夏侯家族势力中较弱一支的子女。
小姑凉在拾柴的过程中呢,野外嘛,什么蛇虫鼠蚁,豺狼虎豹,甚至强盗劫匪都是很有可能出现的。于是,某种危险出现了,这是张飞出现,执矛驾马前来相救。
这个年代的女孩都比较早熟,十几岁结婚的很正常,这帅气的大叔救了自己,小姑凉难免心中荡漾,然后……这个结局很美满。
可惜,您多想了。
《魏略》上说:“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很显然这个小姑凉行为举止很是得体,一看就受过良好教育。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怎么会随随便便动心呢?要知道,当时可是父母之命主导的年代。
那后来的故事又会是个什么情况呢?
首先,如果把小姑凉一个人留下,那很是危险啊,张飞这个侠义之士肯定是不会干的;其次,要是把这个小姑凉送回家,那乐子就大了,恐怕媳妇没得到,早被这一路上的曹家官兵发现,然后一番血战后,被绑成粽子丢进大牢了。
很可能是张飞在无意中,从某种危险下救了这个小姑凉,但并不知道这是夏侯家的女儿,史书有证“飞知其良家女”而非“飞知其夏侯女”。然后,把小姑凉一人留下不合适,送回家太危险,干脆,带回自己家吧。
于是乎,“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
张飞将夏侯氏带回家后,娶为正妻。请注意,是正妻,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是,正妻却只能有一个。所以,正常的正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光明正大娶回来的。
可是,张飞却将一个无意中带回的小姑凉封为正妻,这就不免让我们浮想联翩了。
会不会是张飞早就看中了这个小姑凉。于是,找来几个手下演了出双簧,趁着小姑凉郊外拾柴的时候,来个英雄救美;
还真的只是无意中遇见,一见钟情,将其带回,封为正妻。这个答案就无从考证了,我们也只能是猜测了。
但不管是个什么情况,张飞对夏侯氏倒真是情深意重。
因为,张飞“得”夏侯氏之后,却经历了他人生中最悲惨彷徨的几年。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说是大张后生于公元207年(我没查到相应的记载)。
那照这种说法,张飞在之后几年,经历了逃亡徐州,徐州之败,汝南之败,新野、当阳一路奔逃,一直将夏侯氏带在身边。
这要和刘备比起来,这位老哥是动不动就丢老婆,张飞对这个老婆还真是有感情。可见张飞是个重情重义之辈。
有朋友会问了,力哥你这都是站在张飞的立场考虑问题,那怎么不站在夏侯氏的角度考虑考虑呢?
不是力哥不从夏侯氏的角度去考虑,实在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认为夏侯氏有得选吗?
古代的封建社会,除了极少数女强人之外,有多少女人能有机会选择的。所以无论是什么情况,这个年仅14岁的小姑凉都没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