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而关于他被杀的原因,众说纷纭。这几年有一个观点占据了上风,认为岳飞屡次提出迎回二圣,建立立储,触动了宋高宗的逆鳞,所以导致被杀害。
这个论点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当时朝堂上不止岳飞一人提过迎回二圣,甚至宋高宗本人都提过。南宋立国的政治宣传就是“迎还二圣”,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将士和百姓跟随。
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岳飞情商低、政治敏感度低。
岳飞的死,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宋高宗经历三个时期的变化,从器重到猜忌,再到下令处死。器重之心
自靖康之变,赵构称帝。金朝的战争策略就很明确,要追击立足未稳的南宋小朝廷,俘虏宋高宗,对赵氏政权斩草除根,把中原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倘若中原的百姓知道赵氏宗室还存续,那么金朝虽然占领了中原地区,还是征服不了中原地区的人。所以建炎三年,完颜宗翰带兵直袭扬州。
宋高宗吓得带少数随从策马出城,出海避难。金军后面几次来袭,高宗不得不东奔西跑。在军事实力上,金朝的战力胜于南宋,所以南宋始终处在金兵南下的严重威胁下。
再加上宋高宗渡江后,为维持宫廷开销和庞大的军费支出,采取比较重的征税政策,百姓苦不堪言。内部极不稳定。
南渡后如何生存立足,是摆在宋高宗面前最主要的问题。
在抗击外辱和平息内乱的战场上,岳飞展示了一个军事家杰出的胆略和才,战功赫赫。
所以宋高宗对岳飞非常器重,每次岳飞入朝觐见,宋高宗都要单独召见,说些贴己的话,以示亲密。
这个时期,是君臣的蜜月期。猜忌之心
但是甜蜜期没有维持多久,宋高宗开始猜忌岳飞了。原因是一场兵变。
南渡后,南宋将士们在前线进行艰苦卓绝的抗金斗争,宋高宗在后方纵情声色,根本没有做任何抵抗准备。所以等金军的前锋到达扬州时,宋高宗慌不择路逃跑,任由扬州军民在江对岸听天由命。
御营都统制王渊本应积极抗战,但他不顾扬州数十万人民的安危,自己渡江跑路。朝廷应该治他的重罪,可是他结交高宗的近侍,反而还升了职,高宗让他掌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
军民对皇帝的任命很寒心,尤其是在前线抗金的将士们。
所以苗傅和刘正彦举兵起事,指责高宗逃跑政策,更不应该登上皇位。
虽然苗刘兵变很快被镇压,但在宋高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阴影。只要有兵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造反。这些将领包藏祸心,逼胁上下,反易天常。虽然群臣嘴上不说,可他们对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抱有怀疑态度,如若不镇压武将,那么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
因此,宋高宗起了削武将兵权的心思。
顺昌之战后,宋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岳飞大败金军,取得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的胜利,南宋群臣和百姓斗志昂扬,对收复故都开封信心倍增。
但此时宋高宗心态复杂,宋军全胜,或大败,都是他不想看到的画面。如果大胜,那么岳飞等武将拥兵自重,挟战功凌驾在自己头上,不听君王指挥,自己的皇位不稳。如果大败,他可能会成为阶下囚,失去了向金乞和的资本。
秦桧抓准了宋高宗的心理,建议宋高宗给岳飞下班师诏。两人一拍即合。宋高宗连下十二道诏,强令岳飞立即班师。
岳飞不得不领诏班师,悲愤不已。后来在驰援淮西时,得知金军安然渡淮北上,宋军错失歼灭敌人良机,岳飞当着部将的面说出了:“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
这句话如果在朝堂上说,顶多算是忠言逆耳。宋代的谏官骂皇帝更狠,可是当着部将的面说,在其他人看来,就颇为玩味了。岳飞是发泄心里的不满,但也可以理解为岳飞在造舆论,先攻击皇帝无德,然后领兵造反。杀戮之心
岳飞带兵纪律严明,手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而且骁勇善战,在南宋军队里是战斗力最强的。金军听到要和岳家军打战,还没开打气泄一半。
然而岳飞越是没有道德瑕疵,在宋高宗眼里就越危险。
当年秦灭六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秦王亲自前往霸上送行。走之前,王翦求秦王赏赐良田美宅,让自己和子孙享福。
军队行至武关,王翦又磨磨蹭蹭,五次派人回去给秦王要地。有人劝告老将军别这么肤浅,有损自己在秦王心里的形象。
王翦却说:秦王生性多疑,现在全国的兵都在我手上,讨要良田美宅表明自己没有别的想法,那秦王才不会对我有别的想法。
这是通过贬损自己的格局,让秦始皇小瞧自己。
然而岳飞不会贬损自己的格局,一个人的追求超越了美色、金钱、地位,皇帝还能用什么满足他呢?这只会让皇帝越发胆颤。
绍兴十一年,宋高宗决定卑躬屈膝向金朝求和。在这之前,他解除了三位主战派大将的兵权,张俊的政治嗅觉灵敏,早就倒向了秦桧。韩世忠在苗刘兵变救驾有功,高宗感念他的功劳,保全了他。
只剩下岳飞了。
岳飞在抗金大计上毫不妥协。留他在朝,只会阻碍宋金和议。金朝也不希望岳飞活着,宗弼以杀岳飞作为和议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选择牺牲掉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