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是东汉末年割据地方的一大诸侯,在起兵聚义,共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就有袁术这一支人马。但是讨伐董卓的战役,由于各诸侯的不团结和各怀鬼胎而不了了之后,袁术也和其他诸侯盟军越走越远,甚至开始互相攻伐。
袁绍野心膨胀,又见汉室衰微,于是打算拥立北方的汉室宗亲刘虞为帝,建立新的政权。袁绍拉拢袁术加入,但是袁术早有不臣之心,想自己做皇帝,于是不同意袁绍,兄弟俩就此交恶。
由于袁绍是庶出,不像自己是正室所生,因此袁术变得看不起袁绍,还称他是袁家的奴仆。双方关系因此越来越差,为了打击袁绍,和袁绍争霸,袁术攻击袁绍的盟友曹操。但是袁术战败了,势力往南发展,最后盘踞淮南的大片地盘。
兵多地广的袁术自觉羽翼丰满,于是称帝,国号仲。这时候称帝显然得不到任何势力的认可,最后还被曹操的军队击败。兵败失地的袁术不得已,打算北上投靠袁绍,还表示要将帝位交给袁绍。
袁术与袁绍不和,还轻视袁绍,为什么失败后却前往投靠呢?实际上,他俩都姓袁,是兄弟,这似乎也没什么好讨论的。但是小编认为,袁术当时打算投靠袁绍,并不只是因为双方是兄弟关系那么简单,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一、袁绍有意南下,可借其力量报仇
袁绍虽然才智一般,但是手底下却有很多出色的文臣武将,完全不输给人才济济的曹操势力。通过多年征讨,袁绍统一了北方。年富力强的袁绍当然不会就这么在北方当大地主,享受生活。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占据中原腹地的曹操。
除了自身势力发展的原因外,袁绍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前文就提到他打算拥立刘虞。但是曹操拥立了汉献帝,是全天下都承认的东汉皇帝,袁绍想称霸,唯有将他抢过来。所以袁绍和曹操终有一战,无法避免。袁术投靠曹操,将来就可以和袁绍一起进攻曹操,报仇雪恨。
二、纵观周边诸侯,唯有投靠袁绍靠谱
袁术是一个空有野心,却没有能力和眼光的人。当他占据了淮南的大片土地时,他没有好好经营,而是横征暴敛,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久而久之,他的地盘上怨声载道,失去了民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称帝。
袁术的称帝缺乏统治基础,更惹来了其余诸侯对他的反感,袁绍也是,即使是和他同盟的吕布也叛盟了。袁术的藩属势力孙策也表示反对,并自己独立,使袁术的实力大大减弱。当袁术失败时,吕布已经先他一步去地府报告。因此,当时袁术周边的诸侯,要么是反感他称帝的,要么是和袁术对立并打过架的。然而当时局势窘迫,袁术左思右想,似乎也只有和他有血缘关系,而且没有实际利益冲突的袁绍最合适投奔,也最靠谱。
三、袁绍实力最强,是最可靠的大树
袁绍不但是高干子弟,而且家大业大,拥有整个北方,合计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兵马钱粮十分充足,是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袁术要投靠其他势力,袁绍是最佳的考虑,能为他提供最可靠的保护。如果袁术被袁绍纳入势力范围,那么此前因为称帝一事而仇视袁术的势力,也不敢轻易攻打他。
四、袁氏政权当然得由袁氏子弟继承
袁术尽管倒行逆施,但是说到底也建立了一个政权“仲”。尽管不被世人承认,但是袁术当时有传国玉玺在手,袁氏政权似乎也有一段天命,袁术因此对之十分重视。
根据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家天下是一个政权的根本,因此袁术失败了,要投靠其他势力,也得将自己建立的“仲”政权传位于他人。袁绍是自己兄弟,是袁家的子孙,加上在北方拥有偌大势力,是“仲”政权的有效、有力继承人。投靠袁绍,想必也是袁术传承“仲”政权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