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三年八月,赵高在秦王朝的皇宫中上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这出闹剧表明秦朝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灭亡,之后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秦朝正式宣告覆灭,于是后人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句话来概括这段历史,寓意秦朝失德而众叛亲离。而同样在秦汉之际,在遥远的岭南地区西江中游南岸,就在今天的云浮大地上,竟然也出现了两个与鹿有关的故事,如果说“秦失其鹿”故事的主人公是失德的话,那么云浮的这两个与鹿有关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具德了。
指鹿为马
故事一:龙母驯鹿
这个故事起源于周秦交替之际的程溪地区(今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降水口)。相传先秦时,有温氏女居住于程溪水口,后来她在西江边拾得巨卵孵化出龙子,豢养于程溪,所以被时人尊称为“龙母”。龙母素有仁德,以助人为乐,她驯养有一头白鹿,并经常乘骑着白鹿到各地去为民消灾解难,有一次白鹿趁着龙母不在,随意践踏了农田,农民就向龙母说明情况,龙母听后大怒,遂折断白鹿一腿,并将其放养于青旗山麓,所以青旗山就有了“三足鹿”的说法。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龙子将其遗蜕葬于青旗山上,于是白鹿又成了为龙母守墓的神兽。民间传说,“旗山鹿鸣”是一件吉祥的事情,自古以来,人们听到青旗山有鹿鸣声的,就必定兆全年大丰;更神奇的是,如果白鹿在山上隅鸣叫,则有达官贵人自西江上游坐船顺流而下,如果白鹿在山下隅鸣叫,则有达官贵人自西江下游坐船逆流而下,如此征验不爽。清初《广东新语》载:“青旗山有三足鹿。初秦时,龙母蒲媪常乘白鹿以出入,农人恶其害稼,母乃断一足以放之,至今鹿有三足者。三足鹿善鸣,鸣辄有验。在山上隅鸣,则贵官诣龙母庙,自上流而至;在下隅鸣,则自下流而至,甚不爽。”
龙母驯鹿
故事二:越王获鹿
这个故事起源于秦汉交替之际的白鹿台(今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南塘村),故事的主人公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越王赵佗。赵佗,原是战国末期恒山郡真定县人,秦始皇时为将领,曾追随任嚣平定南越,之后任南海郡龙川县的县令。后值秦末天下大乱,中原地区群雄逐鹿,唯独五岭以南的地区最为安稳,不受兵燹之灾;秦朝末年,南海郡郡尉任嚣病重,他在临终前召见赵佗,并委任赵佗为继任郡尉,嘱咐赵佗要合并岭南三郡,成为独立王国。任嚣去世后,赵佗成为南海郡的新一任郡尉,他按照任嚣生前的嘱咐,凭借南海郡的力量攻取了桂林郡和象郡,然后封锁关口、隔绝了岭南通往中原的道路,正式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赵佗建立南越国,对南越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是带领南越尤其是广东地区从草昧走向文明的重要人物,正如《粤记》云“广东之文始尉佗”。南越国建立后,赵佗以番禺为国都,以今五华县为东部政治中心,以今新兴县为西部政治中心,同时设立行宫,每年会定期到行宫进行一系列和辑百越的政治活动,如今天新兴县境内的歌舞冈,就是当时每年三月初三日赵佗率领文武百官登高的地方。相传西汉初年,南越王到今新兴境内进行田猎(这是古代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并与祭祀有关,主要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使用和车马的驾控),擒获白鹿一双,当时白鹿象征祥瑞,赵佗大喜,遂在获鹿处筑白鹿台一座,以志其喜,白鹿台也是南越王毕生所建四大行宫之一。明嘉靖《广东通志》载:“白鹿台,在(肇庆)府治南五里,赵尉佗田猎获白鹿于此,因筑台,故名。”又清初《广东新语》载:“新兴县南十五里有白鹿台,佗猎得白鹿,因筑台以志其瑞。”
越王获鹿
在秦末诸侯逐鹿中原的同时,岭南云浮大地上却以独特风情为世人展示两个人与鹿的故事,这里远离角逐、远离烽烟,处处都是祥和、美好的家园,大有“秦失其鹿,云浮得之”的境象。秦朝君主无德,视民如草芥,所以失去其“鹿”,受千古遗恶;龙母、南越王具德,一个利涉境丰、一个和辑百越,对岭南社会作出特殊贡献,自然得到其“鹿”,为万世流芳。
西江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