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人这一辈子,道德品质是根本,为官一阵子,廉洁自律是底子。“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这个是曾国藩说的,也是他的做官准则。“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这是曾国藩的期望,期望大家,做人做事要像铜钱,内方外圆。只有圆而无方则不成规矩,只有方而无圆则不能端正。
自古以来,廉洁奉公成为中华儿女做官的道德底线,而廉洁二字,经过了多少蹉跎岁月,依然被大家演绎得淋漓尽致。走过了多少风雨飘摇的历朝历代,无一不在凸显“廉政”的重要性。
做官,要想人心所向,就要心向阳光,展示给大家的是透明清澈,要想受人爱戴,就要心向清廉,从骨子里透出的是浩然正气。金钱只能满足一时的欲望,而真正千古永存的是名声。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要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向低谷。当你有一天恍然大悟时就会万念俱灰,悔时晚矣。守住清廉,耐得住诱惑,让清廉和你结伴而行,才会春满人间。否则,就会身败名裂。而清代大臣曾国藩就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用开口来表达用事实在说话。他的一生奉行做官要以耐烦为第一要务,做事要勤俭节约,廉洁自律,不要因做官而引以为豪。他为人做事为官之道,讲究的是以德服人,所以他在官场上获得了享誉中外的美名。
曾国藩的存在,则是一大幸事。他紧随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思想,顺应历史潮流,厉行改革,大力改变传统清廉文化的面貌。
一,个人与社会责任感
1,道德修养,慎独为主
在《大学》中讲到修身,而古人所谓“修身”的是什么呢?。修身就是修己,时刻警醒自己要做到品行端正,素质高尚,成为圣人或者君子。然后,在与人交往时要胸怀坦荡,不能太自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中,才不会被人排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回报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曾国藩不仅会做官,而且也会做人,“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从《曾国藩家书》中可看出,他不仅修己也要教育世代子孙,做人要勤俭持家,勤劳朴实,戒骄戒躁。他的这本家书,教育的人群上自长辈下到儿孙,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曾经给弟弟的家信中写道: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可是岁月蹉跎,时事造化人,当看惯了世间百态,不免会产生势力的念头,很容易让人步入歧途。所以贤弟,在外面,要保留笃信诚实的美德,千万不可走投机取巧之路。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与邻里和睦相处。他在家书中写道:“对于晚辈的教诲,我只想让他们记住三个字“勤俭谦”……贤弟你们在家里,每花一文钱,都要仔细盘算,同时也要教育你们的孩子们学会勤俭,谦虚。切不可因为我的权势高贵,而目中无人。”他就是这样的低调做人,他也教育子女,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不要指望着继承父业,他告诫子孙,门第太盛容易出事端,不要留钱财给子孙,容易养出好吃懒做的不肖子孙,人只有自强才会有立足之地。
君子坦荡荡,一个人要想活得豁达,做事心安理得,就应该学会慎独。曾国藩之所以活得很洒脱。是因为他将慎独精神作为做事的准则。
慎独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监督下,也能面对诱惑而坐怀不乱。慎独精神,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试金石,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只有善始才会善终,所以小心驶得万年船,做事要谨慎,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慎独,其实就是“慎终”。君子坦荡荡,一个人要想活得豁达,做事心安理得,就应该学会慎独。曾国藩之所以活得很洒脱。是因为他将慎独精神作为做事的准则,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好坏是能够分得清楚的,只是在选择的路上容易走偏,要想清心寡欲,不自欺欺人,慎独很重要。
2.精忠报国,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曾国藩的家书,它的思想价值是很高的,里面的伦理思想具有十分积极的因素。
他是如何尽忠报国的,他做官尽职尽责,勇于进谏,清廉正直,他的爱国之心,则体现在他提倡导的洋务运动中,洋务运动,在当时,清朝出现了两个对立派,洋务派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崇改良运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多种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而顽固派却畏畏缩缩,主张闭关自守,守着它那套落后挨打的老思想,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
1860年12月,开明的官员曾国藩不顾顽固派的反对,上奏折说,所谓的借力打力,就是利用他人的长处,来补我们的短处,而现在我们如果能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以后再学习外国的技术,制造船只,还能有不菲收入,岂不是一举两得之美事。
曾国藩就是这样,举着“洋为中用”思想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改革自强的先河。 曾国藩认为,忠是指不忘君且有忠贞之心。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是怀揣着忠诚之心,行走江湖。在他看来忠心耿耿不一定需要你有多聪明,只要尽心尽力就好。
他爱民如子,体恤民情,拥有一颗颗仁爱之心,当看到贫民百姓无家可归时,就会收留他们,当得知百姓挨饿受冻,便会给他们送去粮食和衣物。他将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因为他深知国泰民安才会享受到太平。
在行军途中,他告诉官兵不得扰民,不可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如有践踏百姓一方寸土,无论是谁,都要治罪于他。并将这一理念自创了《爱民歌》让兵勇反复吟唱。
歌词的大概意思是,要是扎营,不要到百姓那去取房门,不要抓百姓家的鸡鸭,不要借用百姓的锅碗瓢盆,不要借用百姓的村庄,更不可抓百姓做长夫。可以说曾国藩的军队,纪律严明,受到百姓的爱戴。
当时清朝晚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可是,曾国藩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当国家利益和自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利益,忠心赤胆,全心全意为君主。当生命与国家的安危相关联时,他从大局出发,为了国富民强,毅然出征,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不负使命。他在家书中表达的宁肯“犯不测之威,当尽忠报国”的信条也让人备感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他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成为了他的家训,他将这种思想也用在了对子孙后代的身上,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家和万事兴,子孙满堂,人才济济。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性。
二,为人为官的宗旨
做人堂堂正正,做官一身正气,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他不但不辞劳苦,勤俭节约,而且还能习劳习苦、勤俭自持,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虽然在当时,受到反对派的反对和攻击,可是他不改本色,执意为国为民请命,进行改革,不怕风雨走在最前列,他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突破了传统清廉思想的范畴,赋予传统清廉文化以新的思想内容。
1,读书可以明智,有所作为
曾国藩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之所以会满腹经纶,是因为他十分爱学习,博览群书,他能够做到大官,都是因为自己的勤奋,步步高升,虽然他是通过读书获得高官,可是他却认为,读书不单是为了升官发财,更是为了学有所用。在家书中他写道,作为一个普通人都希望子孙后代能成为大官,可是我却不希望如此,只希望读书能使子孙明事理,勤俭节约,不辞劳苦,成为君子。相比较那些“娶妻攀附权贵,读书只为光耀门楣”,的读书为官之道,他是显得那么高尚。他不图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品质,对他的后代影响很深。
2,勤俭,勤政
勤俭。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人,要勤俭朴实,作为一个国家,要勤俭节约,可以说。无论是一个独立个体,还是一个大集体,都要有艰苦朴素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会生存发展。
勤政就是居安思危,尽职尽责,勤勤恳恳地做官,认认真真地为老百姓办事,勤于执政的官员也为历代帝王所肯定,同时也受百姓拥护。
曾国藩认为“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他劝谏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他曾向朝廷陈奏,官场腐败是因为如下所致,首先,官员人满为患,朝廷上下一盘散沙,慵政懒政现象严重,其次,官场繁文缛节过多,浪费时间,最后,官宦贪污浪费现象太普遍,损失了太多的财产。那么,要想改变以上现状,就该对症下药,提高行政效率之根本在于精简机构,裁剪闲人,官员们必须勤政,如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就该追究其刑事责任。面对世风日下,他认为正气不伸,则风俗难挽,力倡廉政之风。希望百官们以德服人,以廉修身,作为清王朝的重臣,封疆大吏,湘军统帅,曾国藩把贫富差距、分配不均的弊端,作为世上最不公平的事。他的一生坚守勤劳勤奋,并把“勤”当作家训内容之一用于教导子弟。他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写道:“我做官多年,不敢有不良习气,不敢与宦官们沆瀣一气,对于生活琐事,饮食起居,都是十分节俭的,我不敢追求奢侈,一旦奢侈则会无法阻挡,所以,你还年轻,万万不可有贪图享乐的念头。在他的教诲,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历代昌盛兴旺。
曾国藩是一个不爱财的清官,在当时,官吏腐败,大大小小官员,只顾往自己腰包里揽财,对于国家前途和百姓的安危,他们是无动于衷,全然不顾。这时,清正廉明的曾国藩深得朝廷信任,他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仅是因为他才华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不爱财只爱民,对主子忠心,一生清廉。做官几十年,始终勤俭自持,不图钱财,不与宦官们同流合污,他除了俸禄之外,没贪过一文钱,如果俸禄多了,他会拿出来一部分,周济百姓,从不积蓄多余钱财,以备不时之需,他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仰仗着父辈的财产而无所事事,而应该靠自己的奋斗,自强自立。他的这种清廉之风与清朝“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形成鲜明对比,尤显曾国藩正气凛然的作派。
总结
曾国藩这位可歌可泣的古今第一完人,曾经也是历经波折,十四岁时参加县试,可是屡败屡试,九年的时间,考过七次,才华丽转身,但他最后还是成为了赢家,成为了成功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