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作家往往命运多舛,这是什么现象
中国古代诗人为何仕途坎坷?文/李颖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很多士子文人一直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最高的人格理想和人生蓝图,并努力以走上仕途这样最有效的方式去践行他们的目标和壮志。
打开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文人出身的官员不可胜数,然而,其中的诗人为官做得高的、做得久的,却比例颇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古代的诗人官员在封建社会的政坛上,大多成为祭献的羔羊,而不能成为高悬的神龛?这固然和当时社会的性质及体制有着本源的关系,但毋庸讳言,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格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他们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政坛上命运多舛。
第一,中国很多古代诗人正直耿介、清高傲岸,不屑谗佞,不肯与混浊世俗和官场奸臣同流合污,其结果大多不是被贬就是遭逐。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忠君爱国,却因遭小人的陷害和昏庸君王的迫害而被无罪放逐。
有一个退隐江湖之人以打鱼为生,见而问之:“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何故至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被流放。”渔父说:“聪明人要顺应时势,而不固执己见。
举世皆浊,你为什么不混淆是非,同流合污?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喝他们喝剩下的酒渣,与其一样昏沉?为什么偏要怀瑾握瑜?”屈原答道:“我听说:新沐者必掸掉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必抖掉衣服上的污垢,怎能以清白之身遭外物玷污?我宁愿跳到江流,葬身鱼腹,又怎可使高洁心志蒙受世俗尘埃?”渔父只好微笑着摇头拍桨而去。屈原于是作《怀沙》之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不附权贵,不陷俗流,心怀高洁,不耽机巧,这是他遭到楚国权贵的排挤和终为楚怀王弃用的最重要原因。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
操守若此,才会以死明志。虽然,骨软、骨媚、骨贱的诗人也并不鲜见,比如宋玉、元稹;但一身傲骨的诗人更是蔚为大观,譬如陶渊明、苏轼、柳宗元、于谦、文天祥等。
第二,中国很多古代诗人情商指数大多偏低,自我管理情绪能力不高,缺乏稳健、恒定的情绪管理系统。比如李白,青壮年时期也一直汲汲营营博得个一官半职,也经常憧憬着“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的豪奢生活,神往着“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的风光无限,当他终于被唐玄宗御封为翰林待诏后,却一时得意忘形,竟做出了令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不羁之事,甚至干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之举。
你当然可以将之统统归纳为是一个天才诗人狷介、豪放之所为,但忘记自己的身份、职位,自负放纵,毫无节制,这样的下属谁会长久将之留在身边?莫说你的主子是皇帝佬儿,即便你的顶头上司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也不会将这等智商一流、情商末流的天才弱智儿纳入心腹智囊团或英才储备库。 还有一个贵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东晋诗人谢灵运。
他自恃门第高贵,又才华横溢,非常高傲,曾有“天下文才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余者天下共分之”的说法。他恃才傲物,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被调离京城建康。
元嘉十年,被宋文帝以叛逆罪名杀死。 第三,古代诗人的任侠使性、偏执顽固、意气用事也是做事不成、做官不长的原因所在。
比如同样青史流芳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他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渴盼,或者美之名曰“怀揣一颗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但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两则孟浩然的轶事“……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
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床下。
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后来,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一起至京师,想要推荐他,结果他正与故人饮酒欢甚,不赴。韩朝宗愤怒了,不再理他。
你看,这样任性使气、反复无常的人格特质也最终使得孟浩然没有在大唐的政坛上如他的诗歌般大放异彩。 与孟浩然相似的,还有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也不无关系。此人性情刚烈,不管是与神宗议事还是与司马光、苏轼的交往,都自信太厚,不够谦逊。
结果,陷于孤军作战的地步,失掉了本该得到的支持。 第四,多愁善感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大致命伤。
一个好的诗人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度细腻的情绪感知能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诗人才有的情感体验。而恰恰是这样敏感、纤细的情绪触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质,才更容易造成诗人的内伤,抑郁的情结,从而造成了他们仕途的坎坷和短命。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那篇《过秦论》光耀青史。贾谊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即被文帝诏为博士,但是23岁的时候,被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终日陷于内疚和自责的泥。
2.唐代诗人大多命运多舛,谁才是最惨的
唐代诗人,不少命运多舛,如老年被暗害、杖杀而死的王昌龄,中年遭牢狱之灾莫名其妙过世的陈子昂,青年落水后受惊吓殒命的王勃, 但卢照邻被评价为其中最悲催的。
明代的张燮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作者 辛上邪少年心事当拿云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今河北涿州、北京大兴一带)。
他晚年自号幽忧子,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评论“幽忧是他生活的象征,也就是他的作品的象征。”其实这样总括他的一生和作品有失公允,卢照邻在患病后才“幽忧”,之前的四十年都还是一如彼时其他文人那样对功名积极进取,对生活讲求情趣。
王勃六岁出口成章,骆宾王七岁口占一绝,杨炯十岁神童试及第,卢照邻却没有这些惊人的记录,他的才华是凭借从小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治学而来。卢家是当地望族大户,先祖是东汉末年名臣、大儒卢植。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卢植等一批儒学名家被下诏配享于长安国子监的孔庙。所谓“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卢照邻是卢植十六代孙,同族兄弟八人,卢照乘、卢照容、卢照己等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并弱冠秀出,皆擅词宗”。
十三四岁时,卢照邻“裹粮寻师,褰裳访古”,远赴江苏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文字、音韵、训诂及经史典籍。学成后,他也随唐时风气,奔赴长安干谒求仕。
初入江湖时,卢照邻投靠了来济并深受其赏识,来济去世后,卢照邻在为他的文集所作序言中回忆了二人交谊之深。来济曾是高宗朝的才子、重臣,由于坚定地反对高宗册封武则天、立武则天为后而得罪了武则天,受诬陷被贬谪去边疆,并永不许其回京城。
来济被贬出京五年后,战死沙场。卢照邻能不畏武则天的势力、不在乎当权者的好恶,公开为当年提携自己的恩人作序并多溢美之词,足见其勇气和人格。
明代蒋一葵在《尧山堂偶隽》中记录,著作局院内有双槿树,卢照邻作《双槿树赋》,赋成后,大家竞相传抄,而著作局亦被称为“双槿署”。在来济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加之自己才华,卢照邻名声大噪。
高祖的儿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以朋宾之礼相待”,并与二十岁的卢照邻结为布衣之交,延请卢照邻去府中任职。虽任的是典签这样的小文书,但李元裕非常优待赏识他,称其为“此吾之相如也”。
邓王府藏书甚多,卢照邻基本都看过,且过目不忘。他跟随邓王迁徙于京城及各处任上约十年之久。
《长安古意》淡淡愁年少在京城时,卢照邻写下被后人誉为“初唐七言歌行代表作”的著名诗篇《长安古意》。这首诗早于骆宾王的《帝京篇》,可以看出后者对其明显的借鉴,如“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明显脱胎于“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然而,两位诗人性格、创作时年龄、阅历、抱负的差异使得两首诗的立意不同。骆宾王多年壮志未酬,在结尾感叹的是“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他的怨是浓烈的怨怒。
卢照邻初出茅庐,尚有许多期望渴盼,“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他的怨是淡淡的幽怨。
尽管《帝京篇》在后世名气似乎更大,但如《唐诗镜》中说:“端丽不乏风华,当在骆宾王《帝京篇》上。”蜀中苦恋郭氏女邓王薨后,卢照邻遭遇“横事”,不知何故被拘捕,经友人相助才被释放。
之后谋得了蜀中益州新都县的县尉。在四川,他遇到故人张柬之。
张柬之是襄阳人,卢照邻随邓王在襄阳时与其结识,彼时张柬之任青城县县尉,二人得以重逢。可惜这样的贵人他却无缘倚重——日后张柬之发达时,卢照邻已作古多年。
三年任期结束,卢照邻没有离开四川,而是“婆娑蜀中,放旷诗酒”。期间遇到了刚离开沛王府的王勃,两人有一段不错的交谊,“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皆为异地的游子,怀才不遇的颠沛流离也让他们很容易共鸣。卢照邻在蜀地“婆娑”的时间,据考证至少为五年。
任期结束后,他在四川又留住了两年。喊着“归心归望”,却又迟迟不动身,主要原因是他眷恋郭姓女子。
郭姓女子出于风尘,卢照邻在益州任上,颇多流连酒肆、娼馆。唐代市井妓与近代的不同,女妓以乐艺侍宴为主业。
如果客人与女妓发生感情,可以替女妓赎身。两人感情至深,郭氏可能有了身孕,卢照邻却辞别郭氏出蜀赴洛阳。
朝廷已经搬到了洛阳,他可能是想去洛阳运作再谋得官职,然后迎娶郭氏。去洛阳继续干谒或是参加朝廷的典选,尚不能明确,唯一能肯定的是他再没有返回四川,从此与郭氏永诀。
自沉颍水解折磨阻止卢照邻与心上人团聚的原因是他患了“风痹”。不到四十岁,他的仕途便被迫中止,所以晚年他回顾一生,说自己是 “十五而志于学,四十而无闻焉”。
疾病不断侵蚀他的肌体,形容槁枯、手足蜷缩、一边的身体不能动弹、五官的位置都发生了挪移,现代中医推测,他患的有可能是中风、风湿。
3.古今中外一生特别坎坷的诗人有哪些
哦,多举、介绍 ,难度比较大。
恩,你说说,你具体做什么用,我来帮你解决。你不必回答,在你的提问里修改提问内容好了,追问的 回答 字数不能太多。
你明白了吗?保罗·策兰 生于奥匈帝国,身上流淌的是犹太民族的血液,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德国纳粹的高压阴影之下,父母双双惨死在纳粹 集中营,生活的伤痛与艰辛可想而知。参考资料:/z/q903466929.htm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他虽然一生成就巨丰,但却命运多舛。虽出身沙俄时代的贵族家庭,却向往自由、同情劳苦大众,并抨击专制,因此被沙皇流放到南俄多年,进一步被幽禁在乡村。
1937年,因与追求妻子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决斗而不幸身负重伤,乃至英年早逝。参考资料:/view/53074.htm 命运多舛的诗人 济慈 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John Keates),倒霉诗人潦倒一生, 天妒英才也好, 当时社会医疗条件有限也好, 他完全担的起"英国最潦倒诗人"的称号. 与他相比, 同样英年早逝的莫扎特,卡夫卡和自杀的梵高该是幸福的了.济慈出身于马厩雇工领班家庭, 自幼家境窘迫, 8岁丧父, 14岁丧母, 与弟妹相互支持, 但22岁时弟弟汤姆又死于肺结核(迷信点的说法, 这位兄台的命够硬的). 他曾接受医学教育, 后专心写作诗歌, 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像和等, 但有生之年未获太多承认, 也从未靠此赚过钱. 穷困潦倒的济慈只能靠朋友的接济才能生存, 与Fanny两情相悦, 却始终不敢再进一步, 只因为他没钱结婚, 穷到整个片子始终穿着一件破旧的蓝外套. 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持续很久, 也折磨了两人很久. 最终两人的痴情感动了Fanny家人, 济慈却在此时患了严重的肺结核, 用医生的话说, 熬不过英格兰的这个冬天了. 于是在朋友们的赞助下, 济慈远赴意大利, 希望能熬过严冬, 迎来春天. Fanny执意要与他结婚前往却遭到济慈的拒绝, 他自知康复无望, 不想连累心爱的女人. 最后25岁的济慈客死意大利, 而Fanny则终生戴着济慈送给她的求婚戒指. 济慈死后, 根据他的遗嘱, 墓碑上未刻名字, 只写了"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看得出他的无奈和失落, 在他眼里, 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幼时弗兰兹·卡夫卡受的是德语教育。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供职。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终年41岁。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
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的末期。
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族;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国人,也不是捷克人。
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刚强,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态度简单粗暴,作风专横。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在《致父亲的信》中,他把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和不善生计都归之于父亲的影响。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他去世半年多以前才与一位名叫多拉·迪阿曼特的年轻犹太女子同居。
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参考资料:/subview/70777/7289881.htm?fromtitle=卡夫卡&fromid=62145&type=syn 大诗人岑参一生命运多舛 参考资料:/content/2009-01/12/content_3784321.htm 一生命运多舛的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远嫁河东卫家,她的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两人无子女,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认为她"克死丈夫",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愤而回家。东汉黄巾起义,董卓进京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是高阳侯。
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被吕布所杀。董卓被诛之后,蔡邕也被牵连下了大狱,死于狱中。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占长安,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当他得知蔡邕的女儿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文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