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唐明皇身边的女人命运

唐明皇身边的女人命运


1.李隆基这一生最爱的女人

杨贵妃(719-756),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

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今四川崇州)。开元二十三年(735),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

天宝四载(745),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2.杨贵妃在唐朝的命运如何

天宝十五载,即公元756年6月,安史乱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

逃至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南),禁军大将陈玄礼秘密请示天下兵马元帅、太子李亨后,杀死了杨国忠父子。但是,禁军将士仍然聚集在一起,群情激昂,不愿意散去。

唐玄宗派高力士去探问究竟,得到的回答是“贼本尚在”(这是《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说法,《新唐书·杨贵妃传》的说法是“祸本尚在”)。“贼本”(贼根)“祸本”(祸根)都指杨贵妃,这是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是,禁军将士们之所以不愿意散去,进行实际上的兵谏,原因应该不止痛恨杨贵妃跟安禄山、杨国忠的特殊关系这一条,还有担心她将来为堂兄杨国忠报仇,跟他们秋后算账。此情此景,唐玄宗万般无奈,只好忍痛跟杨贵妃作生死诀别,杨贵妃“缢死”——究竟是自缢,还是他缢,新旧《唐书》都没有说。

关于缢死的地方,新旧《唐书》说法不同,前者说是“佛堂”,后者说是“路祠”。 按照新旧《唐书》杨贵妃传的上述记载,杨贵妃在当时是有民愤的,至少当时保护唐玄宗向西逃跑的禁军将士,是将安史之乱、长安失守,部分归咎于杨贵妃的。

后来唐明皇由蜀地(成都)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想让太监去祭奠一下杨贵妃的亡灵,下诏迁葬杨贵妃遗骸。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

李揆的理由是,当初禁军将士诛杀杨国忠,是因为他奸佞误国,导致叛乱。改葬死去的杨贵妃,会使将士们感到不安乃至恐惧。

唐明皇听后,只得作罢。这也说明,禁军将士对杨贵妃的确是有愤怒怨恨的。

比起参与其事的将士,唐朝的诗人们,态度要多样、超脱得多。 《全唐诗》中,以“马嵬坡”或“马嵬驿”为题,或以马嵬坡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有几十首。

这些诗歌,有如下几种态度: 一是肯定唐明皇做出赐死杨贵妃的决定。杜甫《北征》诗中,有这样几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杜甫把杨贵妃比作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和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赞扬兵谏的领导人陈玄礼是忠烈之士,拯救了国家。

郑畋《马嵬行》诗曰:“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可见他也认为,马嵬坡处死杨贵妃是一件合乎大义的事情,是圣明天子之所为,至少比陈后主跟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仍不免被隋军所捉的下场,要高明得多。此外,刘禹锡《马嵬行》长诗中的“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两句,说明刘禹锡的基本态度也跟杜甫、郑畋一样。

二是为杨贵妃鸣不平。不少诗人认为,安史之乱、唐朝国运衰微,都不能归咎于杨贵妃。

因为,杨贵妃是被冤枉的。徐夤《开元即事》有“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等句。

说明诗人认为安史之乱,主要责任在朝廷的腐败无能,而不是美女的祸害。徐夤在另一首题为《马嵬》的诗里,把杨贵妃跟投降安史乱军做了伪职的张均、张垍兄相比较,“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意思是,杨贵妃至少比他们兄弟两强得多。高骈《马嵬驿》“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两句,明显是在为杨贵妃鸣冤,打抱不平。

黄滔甚至认为,安史之乱这样的历史事件,原本就是天意的安排,跟美女杨贵妃没有关系。其《马嵬》诗中,有“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两句。

罗隐的《马嵬坡》诗,也是为杨贵妃鸣不平的作品,诗曰:“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不破中原”一作“不得中原”。最后一句诗的意思是,造成国家动荡飘摇,不是某一个人(指杨贵妃)的原因。

这首诗的意思,跟他另一首著名的诗歌《西施》一样:“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都是为美女翻案的。

三是同情唐明皇。即使是从今天的立场看,唐明皇的确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是大唐盛世的直接营造者,在位四十余年,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就是他在位期间的开元天宝(712—756);他又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受害者,爱人死了,皇位丢了,晚景凄凉。

唐求《马嵬感事》“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 崔道融《马嵬》“万乘凄凉蜀路归,眼前朱翠与心违”,写出了唐明皇在失去爱人之后的悲痛情状。李商隐《马嵬二首》“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同情的是唐明皇的爱情悲剧。

做了四十年的天子,反倒不如一介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爱人。同情之情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当推白居易的《长恨歌》。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千古之下,仍然催人泪下。 四是对杨贵妃的亡灵表示怜香惜玉之情。

苏拯《经马嵬坡》前四句是:“一从杀贵妃,春来花无意。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 黄滔《马嵬二首》后四句是:“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

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贾岛《马嵬》全诗是:“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诗中用的无论是“香”字,还是“腥”字,表。

3.杨贵妃在唐朝的命运如何

2002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正式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

这个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迅速在中国爆炸开来,人们感到无比的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当年的贵妃莫非真的逃离了大唐转道东瀛了么? 其实,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

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 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严绍砀教授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 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变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诗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

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的地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称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专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到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 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经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

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的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片花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

4.唐明皇最喜欢的女人到底是谁

杨贵妃 因为:杨玉环有本事不让皇帝寂寞,就是她丰腴诱致的音乐舞蹈。

另外, 一是她长得很像唐明皇死去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深得唐明皇宠信的一个女人,可惜死得比较早,唐明皇常常想念这个美丽温存的妃子,所以当唐明皇第一次见到杨贵妃时,就一下子惊呆了。

杨贵妃可能不是最美的,但她是最能吸引唐明皇眼球的,这就是男人们常有的恋旧心理:失去的东西和得不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唐明皇之所以对杨贵妃长期兴趣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拥有了杨贵妃的同时,他也就拥有了武惠妃。

第二个原因连唐明皇自己都难以启齿,但却是让他莫名兴奋的:这个可爱的女人是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乱 伦的冲动是一种古老的性变 态心理,虽然是一种禁忌,但却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一种长久的记忆与诱惑,就像中国男人常常表现出来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这时的唐明皇显然是被这种乱伦的诱惑激动着兴奋着,完全失去了理智,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自己的儿媳妇。好在大唐王朝是有淫 乱的传统的:他的叔爷唐高宗李治就是娶了他曾祖父的小老婆武则天的,而他的祖母武则天、他的姨妈太平公主、他的伯母韦后又个个都是色中女魔,所以唐明皇费了一番手脚后,终于能把儿媳妇归为已有,可以说,这个妃子给他的感觉,绝对与别的妃子大大不同。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杨贵妃自身的聪明。这个丰满美丽的女人如果活在今天简直可以当男人性心理方面的专家,她对男人的性心理有着准确的了解,并自觉地用来控制着男人。

皇帝对女人的爱,一大半是与性有关的,只要保存住了男人对自己身体的兴趣,就会保存住男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杨贵妃在和唐明皇亲热时,坚持不点灯。她只允许唐明皇感觉自己而不让他真正地看到自己,只要灯一亮,她必然已穿好了衣服,任唐明皇怎样要求,她最多就是让唐明皇看看自己性感的内衣。

这种与别的女人百依百顺相比截然不同的做法不但没有激怒唐明皇,反而极大地激起了他对杨贵妃的兴趣。唐明皇在苦求无果的情况下,甚至采用了偷窥的方法,他趁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的时候,趴在窗户外偷看,谁知被负责外围警戒的太监发现了,太监就要通知杨贵妃,唐明皇不许,这个太监知道杨贵妃在唐明皇心中的地位,就假装为难,说如果不报告娘娘,让她知道了会怪罪。

正心急火燎的唐明皇哪儿有心情和太监纠缠,马上重赏那太监打发他滚了蛋。等到再趴在窗户上时,杨贵妃已经听到动静穿好了衣服。

5.请问,唐玄宗有多少女人

皇后

王皇后

武皇后 武惠妃 追赠贞顺皇后

杨皇后 杨贵嫔 追赠元献皇后,唐肃宗李亨生母

妃嫔

杨贵妃 杨玉环

赵丽妃

刘华妃

皇甫淑妃 皇甫德仪 追封为淑妃

钱妃

武贤仪

郭顺仪

董芳仪

柳婕妤

高婕妤

刘才人

阎才人

陈才人

郑才人

高才人

常才人

钟美人

卢美人

王美人

杜美人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