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中外一生特别坎坷的诗人有哪些
哦,多举、介绍 ,难度比较大。
恩,你说说,你具体做什么用,我来帮你解决。你不必回答,在你的提问里修改提问内容好了,追问的 回答 字数不能太多。
你明白了吗?保罗·策兰 生于奥匈帝国,身上流淌的是犹太民族的血液,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德国纳粹的高压阴影之下,父母双双惨死在纳粹 集中营,生活的伤痛与艰辛可想而知。参考资料:/z/q903466929.htm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他虽然一生成就巨丰,但却命运多舛。虽出身沙俄时代的贵族家庭,却向往自由、同情劳苦大众,并抨击专制,因此被沙皇流放到南俄多年,进一步被幽禁在乡村。
1937年,因与追求妻子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决斗而不幸身负重伤,乃至英年早逝。参考资料:/view/53074.htm 命运多舛的诗人 济慈 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John Keates),倒霉诗人潦倒一生, 天妒英才也好, 当时社会医疗条件有限也好, 他完全担的起"英国最潦倒诗人"的称号. 与他相比, 同样英年早逝的莫扎特,卡夫卡和自杀的梵高该是幸福的了.济慈出身于马厩雇工领班家庭, 自幼家境窘迫, 8岁丧父, 14岁丧母, 与弟妹相互支持, 但22岁时弟弟汤姆又死于肺结核(迷信点的说法, 这位兄台的命够硬的). 他曾接受医学教育, 后专心写作诗歌, 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像和等, 但有生之年未获太多承认, 也从未靠此赚过钱. 穷困潦倒的济慈只能靠朋友的接济才能生存, 与Fanny两情相悦, 却始终不敢再进一步, 只因为他没钱结婚, 穷到整个片子始终穿着一件破旧的蓝外套. 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持续很久, 也折磨了两人很久. 最终两人的痴情感动了Fanny家人, 济慈却在此时患了严重的肺结核, 用医生的话说, 熬不过英格兰的这个冬天了. 于是在朋友们的赞助下, 济慈远赴意大利, 希望能熬过严冬, 迎来春天. Fanny执意要与他结婚前往却遭到济慈的拒绝, 他自知康复无望, 不想连累心爱的女人. 最后25岁的济慈客死意大利, 而Fanny则终生戴着济慈送给她的求婚戒指. 济慈死后, 根据他的遗嘱, 墓碑上未刻名字, 只写了"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看得出他的无奈和失落, 在他眼里, 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幼时弗兰兹·卡夫卡受的是德语教育。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供职。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终年41岁。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
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的末期。
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族;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国人,也不是捷克人。
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刚强,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态度简单粗暴,作风专横。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在《致父亲的信》中,他把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和不善生计都归之于父亲的影响。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他去世半年多以前才与一位名叫多拉·迪阿曼特的年轻犹太女子同居。
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参考资料:/subview/70777/7289881.htm?fromtitle=卡夫卡&fromid=62145&type=syn 大诗人岑参一生命运多舛 参考资料:/content/2009-01/12/content_3784321.htm 一生命运多舛的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远嫁河东卫家,她的丈夫卫仲道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两人无子女,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认为她"克死丈夫",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愤而回家。东汉黄巾起义,董卓进京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是高阳侯。
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被吕布所杀。董卓被诛之后,蔡邕也被牵连下了大狱,死于狱中。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占长安,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当他得知蔡邕的女儿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文姬多。
2.爱国诗人杜甫晚年命运坎坷,他最终死于何因
百病缠身,贫困潦倒,意志抑郁,家破人亡,怎么会不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得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
3.古代文人(李白杜甫之类)是由于命途坎坷而文采飞扬,还是因为天生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
最关键的问题是,在那样的时代,作为一个文人,都是信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他们一辈子只是游山访友,只是隐居避世,那样固然会少了些许坎坷挫折,但是自我的价值如何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许下的豪情壮志又怎能按捺的住?所以我们看到不少的文人满腹的才华却仕途黯淡,但是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却从未断过,应该说是这种对功名的珍视的情结所致。
至于命途坎坷与文采斐然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命途多舛这里强调的是仕途的不顺,而文采飞扬则是侧重文学上的成就。一个文人可以诗写的很好,但是仕途就不一定顺畅,这是正常的现象,没有什么需要讶异。我们现在不也是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自己曾视为毕生的追求的仕途失意时,当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未竟时,不妨试着“独善其身”。不过我们都知道不会永远的“独善其身”,此时的“独善其身”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兼济天下”。如果真能这样,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
但是就像杜甫的困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许多的文人无法完美的实现这一点。“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命途的坎坷而导致了文学上的辉煌,但也不全是。
总之如果你真的腹有诗书,那么即使仕途不得意,你也不会就此湮没无闻。“命运的坎坷”如果我们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看,有时只是官场失意的这种表象,真正的命运较之厚重的多,宽容的多。就像我们不会忘记杜甫李白,也不会忘记梵高。
4.什么名人一生坎坷
曹雪芹、哥白尼、伽利略、马可波罗、卡夫卡、蒲松龄、陶渊明、梵高 举例: 曹雪芹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五十岁。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
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5.哪些著名人物的人生非常坎坷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
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
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
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
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霍金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籂护焚咎莳侥锋鞋福猫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
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