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女人的命总是悲剧
对于悲观的人来说所有的事情对他而言都是悲剧!~
想一些开心的事不要为一些事而让你自己觉得你自己是个悲观的人、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女人自己给自己造成了一个错觉,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了我们最爱的人身上,如此之后,最后如果被伤害了就觉得自己的命运是个悲剧,一个新时代的女姓要做到坚强,自立自信,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斗志,不要因为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就怨天尤人,记住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只有你自己可以改写,要喜剧还是悲剧,全看你自己了。
2.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
楼主说的是巴金的《家》吧,我来简述书中婢女鸣凤的悲剧命运:
鸣凤是高公馆里大房的一个婢女,她素日里经常伺候三少爷觉慧,两人感情很好,觉慧曾有娶她的意愿。
她在公馆里的生活也觉得很满足,尽管当夜深时她也回想起已去世的大小姐淑蓉的那句话——红颜薄命。
但好景不长,高老太爷的好友冯乐山看上了她,要娶她做小老婆,老太爷答应了。鸣凤不愿意嫁出去遭受蹂躏,哭着哀求周氏——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继母,但周氏表示无能为力;她又去找觉慧希望他能拉她一把,但觉慧正忙于给报社写稿,敷衍了一下,没留意鸣凤的哀求。
于是,鸣凤只能选择在寒冷的夜里投湖自杀,数圈涟漪过后,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3.有关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看法作文
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是因为她的一生都与不幸为伴,她有着中国所有劳动妇女的勤劳、质朴和善良,“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个男子”,她对生活的要求又极低,“食物不论”,“然而她反满足,脸上也白胖了,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而且她也很坚强,敢于与不幸的命运作抗争。在她的第一次婚姻中,因为丈夫的死去,她成了寡妇。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来到鲁镇,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也没坚持多久,她就被严厉的婆婆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即使撞香案额头撞了个大窟窿,还是被硬按着拜了堂,所幸的是丈夫勤劳憨厚又能干,不久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看到了生活对她露出的笑颜。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得病死去,阿毛又被狼叼走,坚强有韧性的祥林嫂几乎被打垮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只是机械地说“我真傻,真的、、、、、、”。然而,即便到了这时候她也没有完全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她依然来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希望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甚至用一年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以赎强加在她身上的罪过。可是,鲁四老爷还是不允许她准备福礼,她仍没有祝福的权力。于是,她只能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中苦苦挣扎。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但她又是其自觉的维护者,充塞在她脑子里的是强烈的封建节烈思想,她抗争的是命运,而不是封建礼教。她不愿改嫁是认为寡妇应该守节,不能再嫁,所以才闹得出了格。所以她每挣扎一次,她命运的悲惨就更深一层,假使她对灵魂的有无不产生怀疑,她的精神世界就不会那么痛苦了。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又何尝不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命运悲剧的缩影呢?鲁迅先生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指出妇女解放的真正敌人不单单是封建礼教,更重要的是广大劳动妇女自身。
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在向前行进,到今天,到一百年后,我们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是不是还会发现有女性离祥林嫂不够远呢??
4.是什么导致中国古代女人的悲剧命运
为什么一定要认定古代女人的命运就是悲剧呢?那时男主外,女主内;男耕读而女织扫;男子在外打拼以求养家糊口,女子上孝父母下教养于子女使家事和谐血脉延续;夫妻相对有举案齐眉之礼,亦不缺张敞画眉之乐。其间权利义务明晰,也不是女方一定被无理压制,实在很难说,那时女子的命运就比现代社会那些面临家庭、社会多重压力、迷茫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妇女差的,其实他们自有和谐之道!
而且,其实在古代的大多数时候,无论是社会还是夫家的常态,都不会肆意地贬损女子人格的,只有宋理学开始,那些食古不化、满嘴仁义道德的家伙才开始贬低女人的地位,到了明清,汉民族的精神日益僵化,在士大夫阶层才强调男女尊卑对立观念,才会开始在意识刻意制造男子高人一等、女子天生卑贱的意识,但总得来说,仍是维持着农耕文明下夫妻大致的权利义务分配的。虽然在走向畸形,但大部分情况并不会如你想像中的惨淡。
你的观念前提是古代女人的命运就是悲剧,而这种观念其实来源于近代以来政治运动中对过去的妖魔化运动。当时西方启蒙思想流入,年轻的读书人把对西方的模仿当作绝对、必胜的潮流,不假思索地给予接受,以为只要打烂过去的东西,就能迎接我们民族国家的新生命。于是,丑化过去便成了斗争的需要。然后,便是众所周知的宣传和普及,再然后,便是那位纳粹名士的名言在中国的再次成功:谎言重复一千遍便是真理!
这是我的想法,看了之后,你还想继续问你的问题吗?
5.讲述几个中国古代妇女不幸命运的故事
人人都在感叹世事之艰难,但所有的艰难,都莫过于身为女子的艰难,尤其是身为古代中国的女子,其艰难程度更是远非常人能够想象。
我们常常听说的古代皇后不是自称哀家就是被别人尊称为皇后娘娘,很少有人知道“子童”一词被用作皇后的称呼。(子童原是卑微的称呼,后人有认为不符合皇后身份,也有梓童之说。
梓,白木之长,一名木王)有史可鉴,即使是身份地位均高高在上的后宫嫔妃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滚滚红尘中,地位身份等而下之的普通女性,更情何以堪?! 中国历史上,男人一直把女人当成是掌中的玩物,他们特别在意女子是否貌美,女人一直被排斥在政治权利等社会生活之外,有心之人若不甘心,美貌便成了她们掌控男人最有力的武器,为了征服一个男人,太多的勾心斗角,太多的谄媚卑躬,可容颜易老,最后平添无数的叹息。 美丽并非罪恶,但能衍生和诱发罪恶,所以美丽女人的命运结局并不见得美满。
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的古代四大美人哪个有好的结局? 后宫嫔妃千千万,能有出头之日的有几?能名留史册的有几? 我们没有生在古代,当是我们的幸运,严格地说,中国古代没有女性施展才能的空间,女性最大的社会功能,被扭曲成满足男人的需要,因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才会长久地传承下来。所谓的才女,就是突破重重挤压而探出头来最早的觉悟者,只可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觉悟和幸福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古代女子的悲惨命运不是三两千字就能写的完说的清的,我没生在那个时代,回头去看那个时代仍忍不住叹息。无法想象更无从体会她们的艰难。
有时候真为生在这么好的社会还总是无谓叹息,自怜自弃的自己感到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