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相同的人不同的命
做命理学研究容易受到最大的非难就是“相同生辰为什么命运不同”的问题,诘难者往往拿皇帝举例子,说天下皇帝只有一个,而和皇帝同一八字的人却有成千上万,以此来否定命理。应该说,命理学历史以来从没有说过相同八字的人其人生际遇肯定是一样的,因为命运是一个综合概念,命是先天的,运是后天的,先天命是个定数,后天运是变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就是对人命运影响因素的高度概括。近代有人又加上姓名这一因素。同生辰而际遇不同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一是阴阳风水的影响。虽是同一生辰,一个生在南方沿海城市,一生在西北农村;一个生在水边,一个生在深山;一个生在中国,一个生在美国;一个生在高官巨贾之家,一个生在清贫人家,其运肯定要受到影响。二是姓名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除了姓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外,别无他物。有其名必有其实,姓名的文字就像符,姓名的声音就象咒语,其间含着丰富的能量和信息,当成千上百的人在不断地写你姓名叫你姓名的时候就等于不断地强化你的姓名信息,吉利的名字就有吉的信息,不吉的名字就有凶的信息,天长日久,自然而然会影响你的运。三是更重要的后天的努力。命理学从来不否定人的后天努力,反而强调后天努力,研究命理学就是要研究如何趣吉避凶,以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为目的。后天努力与个人性格、心性修为、人生态度、学问积累等,也就是积德与读书有密切关系。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所有的这些影响都不能超出命定的格局,和皇帝同一生辰的人虽然当不了皇帝,但很可能在他生活的那地域,那个领域是土皇帝。至少,他们人生轨迹有相同之处。其实在同一地域同一条件下的同一生辰人命运是很相近的,孪生兄弟或姐妹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孪生子不仅在外貌上,心理、生理上很接近,而且命运轨迹也十分相似。有些不但同生,而且同死,连死法都很相似。当然影响命运的因素很多,也很微妙,所以世间最难测的就是命运,所以人们常常感叹“人生无常”,现代科学可以测天测地,大到宇宙深处,小到质子粒子,唯独对人的命运束手无策。测不出,便以迷信视之,这公平吗?令人深思的是韩国曾经拍了一部专题片,也是在研究算命术中同一生辰人的命运差异问题。他们采访全国和总统同一生辰的人,以求得科学的解释和分析。这种严谨求证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台湾李铁笔先生曾经写过一个案例(原文摘录):1908年11月4日14时出生的男命。八字:戊申、壬戍、癸亥、己未。
命造日主癸水生于戌月,死令为失时,虽坐下亥水,月干壬水比助,却为年干戊土,月支己土,时支未土及时干己土夹杀封死。唯赖年支申金秋生扶,然申金在年支远离日主鞭长莫及,官杀旺本应以印化杀来生日主,然印星却远隔在年支不能贴身相生,水命身弱,见土旺则贫。这也确实是个贫命。幸其一生行土运于晚年,虽贫却为有寿之人。享年六十九岁也是将近古稀之年。但这绝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凡是和他相同的八字都活到六十九岁而在这一年一齐死去。谈论死亡并不是件开心的事,然而我们研究命理不外乎人的穷和富、生和死。
上面的命例笔者恰巧认识有两位,这两人八字相同,其中一位是笔者的邻居,一位是笔者的亲戚,据说他们俩的出生时间相差还不到十分钟,八字则完全相同,因为是邻居,所以和他们是莫逆之交,这俩人其中一个人活了五十九岁,而一个人活了六十九岁。俩人死的那年的流年天干正好相同。前者是笔者的亲戚,后者死后,前者常常感叹自己也快了,结果整整又多活了十年。
八字相同者人生过程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以寿者为甲,另者为乙再来探讨此命例。这个命造的父缘薄,妻缘不佳,父无助力,妻难帮夫。甲之父,抛弃妻子,流落他乡不归;乙之父,体弱多病又不勤奋工作;二人均赖母亲养家糊口,相依为命,因为此命造忌神为财星而用神为印星的缘故。
2.历史上命运相同的人
萧何 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么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张良
在汉初三杰里唯有张良可以算得上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完人了。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我认为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作到了这一点。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分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张良说到作到,不但不作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