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病人命运低头

病人命运低头


1.不向命运低头 作文开头结尾

强者,一向不是上帝的宠儿,但却以自身的力量赢得上帝的宠幸。

强者,一生要遇到很多挫折,但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得到许多……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这样一样强者。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打过仗,负过伤,后来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他不甘等死,向命运发起了不屈不挠的挑战。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他们的终于写完了这部不朽的杰作——《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为什么要做生活的强者呢?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细胞”——人组成的群体,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为它贡献力量。但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是平坦的、笔直的,挫折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面前。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有退缩的理由,如果每个人都不肯在困难和逆境中前进,社会不仅不会发展,而且会倒退甚至有一天还可能消亡。诚然,做强者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有占用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还要有一颗时刻为他人谋利益的赤心。

古今中外,许多强者所走过的生活道路都清楚地表明,只有勇于做生活的强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特不是上帝的宠儿,但她凭借自己的单层民生存了焉为,在她一岁半时因病而丧失了视觉与听觉,这一切对于一航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是,是不可忍受的痛苦。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向命运低头,她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占用了病残。学会说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五种文字。

24岁时,她以优异的毕业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及高等学院的赞扬和嘉奖。究竟什么样的人是强者?张海迪用她那闪光的言行回答了我们,她经受了难以想像的病痛折磨,但是她越来越坚强,一位高截瘫的病人,她本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在床上,让生命静静地在床上消失,而她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流汗、吃苦,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张海迪的坚定信念!在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之下,她所表现出来的是正视现实、追求幸福、博击生活的勇气与气魄,使你忘了她是个残废之人,进而感到她是个真正的勇士与强者。生活毕竟是活生生、真切切的,回到现实中才发现,抱怨失落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希望、奢望也只能如肥皂泡般不堪一击。

所以,不要寄希望于高人能一语道破天机,传你点金之术,真正的高人就是你自己,适合自己的道路需要自己去探索。天下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不要以为读一本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看了《红楼梦》就能成为文学家吗?……读过《孙子兵法》就能成为军事家吗?没有生活实践,读书只能是装饰语言,纸上谈兵。永远记住,名言真理的真正含义需要我们用实践去丰富,去诠释;名著多篇的韵味需要我们用自己的人生去体味,去共鸣。

生活中,有的人听到一点闲话便满腹不满不愉快,尤其是听到对自己的名誉有损害的话,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自寻短见;有的人本来工作不错,有一定的能力,可因为被别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无端的挑剔指责,便失去了自信,结果变成一个自卑感很强的“无用之人”。有这样一副对联:“ 人贬人褒凭人论,自知自胜谋自强。”

别人对人的褒贬其实并不重要,你的才能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或减少一分,你仍然是原来的你。所以,应牢记这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

当然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连别人正确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我们应该常常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缺点并努力的克服。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知人之明,固然算是智者,然而真正了解自己,方是真正的明智;能战胜别人,固然表明你有能力,能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才是真正的强者。《论语》中孔子讲到一个人,说他三次做官做到“令尹”,相当于代的国务院总理,但从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得意的喜色;他三次被罢官,可从他的脸上也看不到一丝愠努之色,修养到这种地步,的确令人可敬。

古人有诗云:“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一个人若能真正的做到对自己的毁誉无动于心,而又能时时自省,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必定是生活的强者。你敬仰直指苍天、万鸟难越的巍巍昆仑吗?有谁知道,在远古的造山运动中,它经历过摧心裂骨、熔岩石浆的煎熬?你倾慕搏击苍穹的雄鹰吗?可在这之前,它是怎样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北风凛冽的寒冬苦练飞翔?它们都是生活的强者;它们都在千锤百练中成为烈火金刚,成为展翅凤凰。

做生活的强者,需要一种与命运比拼的信念。著名励志大师——约翰洋提斯出生时便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当天,他在14岁时接受截肢手术,30岁患癌症。

他没有双腿,却能潜水,驾车,并成为运动场上的冠军;他孱弱无比,时刻面对死亡,却拥有最完美的爱与生活,他成就了生命的奇迹。做生活的强者,需要有人不甘人后、永坐前排的精神。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告诉她:“永坐前排。”撒切尔夫人抱着这种信念进了著名学府,竟选国会议员,坐上首相宝座,成为一代“铁腕”,成为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强者,需要有“咬定。

2.金牌阅读《勇者无畏 仁者无敌:班达亚齐总医院见闻》

1.níjiānɡ(泥浆 ), yū ní(淤泥 ),xián shú(娴熟 ),pín fán(频繁 )

2. 引号的用法有四种:A.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B.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C. 表示讽刺或否定。D. 表示突出强调。

文中的“中国橘红”加引号是指B,“合作” 加引号是指D 。

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

“勇者无畏”指: 各国救援队伍不畏困难

“仁者无敌”指:任何灾难也抵挡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

4. 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下例句子的含义。

① 来自中国的橘红色,如今正在成为重灾区班达亚齐病人的一抹温暖。

中国的救援者为灾区病人伸出援手,送去温暖.

② 我从没想到一场灾难的破坏力可以这样巨大。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人都没失去勇气。他们联合了起来,命运给勇敢者带来希望

我从没想到一场灾难的破坏力可以这样巨大。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人都没失去勇气。人们并没有被灾难打倒,他们互帮互助,不向命运低头.

3.生活中有哪些身残志强,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和事迹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

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海伦凯勒,是一个聋盲人。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嘴巴也不会说话了。

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 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

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莎莉文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夸张的声音。少年时期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

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安妮·莎莉文 安妮·莎莉文老师十分有爱心,她首先了解了海伦的脾气,她终于知道凯勒的脾气会如此躁动,是因为父母不忍看她做错事(打人、不守规矩、破坏东西等)被惩罚的模样,于是在她做错事时都给她糖吃,所以安妮·莎莉文老师必须要纠正这些父母的错误行为,并且与她建立互信的关系,再耐心的教导海伦手语。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到后来,她不耐烦了,把老师给她的新洋娃娃摔坏了。

但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水井房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水管口下,让清凉的水滴滴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写了几次,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液体。不过,莎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

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可以发声,但也没办法说话。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萨勒老师(郝博士),郝博士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尽管非常艰巨,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

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都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海伦还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1、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2、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

3、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4、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

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只有一个信念:她一定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不屈不挠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

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据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个博士生听到海伦·凯勒的事迹后,很不服气,决定要和她比试比试。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教员的监督之下,他们进行了3轮比赛,博士生服了。

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经过学习,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夸奖。

青年时期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

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海伦·凯勒 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

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

这个。

4.不对命运低头的故事

保尔·柯察金(Pavel Korchagin),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

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

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

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

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

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

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干将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

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

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

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风餐露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

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

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是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

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

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

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

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介绍 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维里亚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排行第五,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

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

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

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不过他的出生地却在乌克兰。父亲是酿酒厂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里打零工.还当过五年邮差。

他到过彼得堡,服过兵役,接触过进步的大学生,知道一些革命者与沙皇作斗争的故事。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却认为:这是生活。

不是吗?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开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生的追求是一种求得成功的乐观动机。它是人们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活动去从事、去完成,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它能促使人在相关的活动中奋发努力,勇往直前。正是有了这种乐观力量,才会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生传奇。倘若失去了这种乐观力量,人在现实面前则会变为生活单纯的奴隶,而这样的人生必然是一场充斥着颓废和失败的悲剧。

曾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一年,国画大师黄永玉带着他的画作来到北京,他住在示新巷“芥末”故居。那是怎样的一间房子,不但陈旧,蛛丝网结,而且四壁连一扇窗户也没有,沉闷与压抑可想而知。但是黄永玉没有厌弃这间小屋。他环顾四壁,哈哈一笑,拿出一张洁白的画纸,贴在墙上,然后信手在上面画了一扇窗户,栩栩如生,小屋顿显生机。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有趣,许多时候,上帝就是这样捉弄世人,他会给我们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完全可以画一扇窗户给自己,放进希望的阳光,照亮生命。

有些时候,上帝给了我们黑暗的际遇,但是并没有剥夺我们追求光明的权利;上帝给了我们坎坷的遭遇,但是并没有剥夺我们快乐的心境。要知道,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而是要学会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在没有水的地方掘一口深井出来,这样,就可以汲取到甘洌的清泉,滋润生命,浇灌庄园,在贫瘠的土地上营造自己的绿洲。

画一扇窗给自己,不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有了这样一扇窗,人就有了生活的希望、生活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要知道,只要不泄气,就没有什么能将我们抛弃;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花好月圆的那一天。

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惟有精神不倒乐观地生活着,才会有真正的、最后的成功,也才能拥有富于价值的人生。

6.《不向命运低头,勇做生活强者》作文

高尔基曾这样评价过他笔下的《童年》:“在我的记忆中,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是的,那的确是一段离奇而悲惨的童话,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竟锻炼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阿廖沙,一个从苦难童年中走出来的孩子。不!准确地说,他就是历经磨难的著名作家——高尔基! 《童年》这本书是高尔基对苦难的回忆。

当再次回忆起这些痛苦的往事时,他的内心又要遭受多大的折磨啊!可为了唤起民众的觉醒,他忍受着“时时问自己‘值得讲这些吗?’”的痛楚,最终,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坚强地把“铅一样沉重的丑事”告诉了人们。 我叹服已是作家的高尔基的勇气,但我更惊叹幼小的阿廖沙的坚强。

外祖父性情的暴躁、自私,两个舅舅的粗野,孩子们做的坏事,使外祖父的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 “绑起来!打死他!……”凶狠的外祖父竟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在刚刚遭受了失去父亲与弟弟的双重打击之后,迎接阿廖沙的却又是一顿毒打,可他并没有屈服,没有感到灰心丧气,没有对这个世界绝望,或许是因为他的年幼,或许是因为他还不懂事,但我只知道,阿廖沙是那样的坚强,也许就在此时,或许早在丧父时,年幼的阿廖沙早已形成了坚强的性格,而此时的痛苦,只是他成长路上的一点点磨练。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假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这是在母亲死后,阿廖沙自己挣钱的情景,小小年纪,就会撑起挣钱的重担,与阿廖沙比起来,我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不必说拥有自己舒适的房间,不必说肯德基、麦当劳的随处可见,不必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单是我们的零用钱,或许就够阿廖沙用一个月甚至一年。

阿廖沙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我们的童年是如此的幸福、美满,可以想象当我们这些“小公主”“小皇帝”生活在那样的童年中,会怎样?是像阿廖沙那样坚强着,不去向命运低头,还是甚至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我不敢想象…… 人生总不能一帆风顺,但我想:向阿廖沙那样,坚强着,不向命运低头,你的人生总会一往无前。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