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一南写了苦难辉煌后的下一本书
从历史思考未来 ——读《苦难辉煌》有感 百年沧桑,历史一瞬。
当历史的脚步缓缓踏入第21个世纪的那一刻,也许每个人的思绪中都会出现一个问题,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当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画卷在心头徐徐展开时,这是一幅怎样让人潸然泪下、又激荡壮阔的画面:迎接20世纪的是不是欢声笑语,而是八国联军炮击国门的轰隆声,是面对《辛丑条约》不屈的抗争声;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历史的车轮驶过了一次转角,却又揭开了复辟帝制、军阀混战的帷幕;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之时,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却又写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伏笔;东北易帜、北伐胜利,中国再次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却又悄然绽放了几抹亮丽的红色;中国的内忧与外患似乎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在国民党五次围剿、红军万里长征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强入侵似不期而遇、又命中注定,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让八年抗战成为永恒,也为中国一统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华民族近50年的不屈抗争,最终汇聚成为了1949年天安门上那一道洪亮的话语——“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了”;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前50年莫过于救国与革命,后50年则是改革开放与飞速开展,当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蓝图铺展之时,中国共产党已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第二的GDP总量和世界第一的飞速发展。从20世纪初曾经任人凌辱的东亚弱国,到21世纪初的综合实力大国,中国的百年沧桑,浓缩了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腾飞的全部过程,是历史一瞬,也是一刻永恒,更是历史留给世界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这样扭转乾坤? 假如没有国民党五次围剿,就不会有红军长征;假如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淬炼,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就不会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假如没有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抗日统一战线,不会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就是历史,初看充满偶然,再看蕴含必然。从金沙江安顺场17勇士、大渡河泸定桥22勇士忘却生死的拼杀中我们看见了这种必然;从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铿锵话语中我们听到了这种必然;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必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仅仅是一句儿时的歌词,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思索和解答。当世界对20世纪的中国之谜追根溯源时,也会情不自禁地问一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既是《苦难辉煌》的开篇之问,更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各方都曾给予过自己的回答: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农业破产,“农村崩溃,失业人数遂以激增,而野心家因以施其操纵”。 蒋介石则列出了五点理由:历年军阀的叛变;赤色帝国主义者(苏俄)之毒计;白色帝国主义者(英美日)之经济侵略;过去教育制度的不良;中国社会组织的松懈。
美国作家布莱恩·克罗泽给出了自己最终的回答——运气。 是的,历史曾给予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机遇: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的革命形势一浪高过一浪,第一次国共合给予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建党和革命的经验;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共产主义由深奥的理论成为生动的现实,共产国际的成立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连年的军阀混战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
那么这些就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原因吗?是,又都不是。 “四·一二”政变让共产党人经过残酷的血腥洗礼,最终看清了“党内合作”的结局;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苏俄和共产国际最初甚至将绝大部分援助给予了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国际的经费援助却伴随着“依赖”和“服从”;军阀割据为红军长征让出了通粤之道、打开了湘江之门,却也让红军无立足之地,苦苦寻找根据地而辗转一年之久,从长征之初的八万多人锐减至几千人。
对于这个谜题,毛泽东在1928年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也列出了五点理由: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民主革命影响下的工农群众基础;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革命形势;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部分经费,但是没有送来工农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出政权,没有送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始终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仅看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更寻找到了通向胜利的路径,在民族存亡的历史转折点把握住了机遇。这不仅是毛泽东个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
当下一个历史转折点在1978年缓缓来到时,中国共产党再次显示了自身的伟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时代的主题从革命转向了建设、从斗争转向了发展。“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什么神仙皇。
2.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抵抗,决不投降,战斗到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
身边的人除去牺牲,就是叛变。叛徒程斌,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部投敌,组成“程斌挺进队”,将杨靖宇在深山老林里的密营全部捣毁,把杨靖宇逼入绝境。
叛徒张秀峰是军部警卫排长,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由杨靖宇抚养成人。他1940年2月带机密文件、枪支及抗联经费叛变投敌,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
此人是杨靖宇的贴身警卫,知道杨靖宇活动规律,他的叛变导致杨靖宇很快牺牲。叛徒张奚若,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特等机枪射手,叛变后在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下,开枪射杀了杨靖宇。
还有一个很难称为叛徒的人: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杨靖宇好几天没吃饭,棉鞋也跑丢一只,对赵廷喜等几个村民说,下山帮我买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
赵廷喜张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发:杨靖宇在山上。程斌、张秀峰、张奚若、赵廷喜,都是中国人,又都是失去血性、最终只能给别人当奴才的中国人。
赵廷喜向日本人告发前,在山上看见杨靖宇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对杨靖宇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赵廷喜哪里知道,岂止不杀,如果投降,日本人打算让杨靖宇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其影响制服东北抗联。
杨靖宇沉默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真是震人心魄。冰天雪地之中,四面合围之下,共产党人杨靖宇用整个生命,大写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今天之所以还能有中国,就是因为有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用自己的灵魂与血性,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当年地质学家丁文江面对国内经济凋敝、政治混乱、日本侵略者步步蚕食的黑暗困境,说出一句极具内力的话:“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将阶级担当转化为民族担当,由阶级斗争的开路先锋,转变为民族存亡的中流砥柱。抗战开始,德国在中日之间“调停”。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在给德国外交部的密电中,这样描述蒋介石对“调停”的态度:“他(蒋介石)秘密地告诉我,假如他同意日本要求,中国政府会被舆论浪潮冲倒,会发生革命,唯一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会在中国占优势,这就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在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及20余个中央委员都先后投敌的情况下,蒋介石说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这句话,也算是共产党人给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这些人的骨头是很硬的。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的高级领导者无人向日本人投降,八路军、新四军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去当伪军。
毛泽东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人给中华民族注入前所未有的精神气概。(一南)杨靖宇将军生前和死后都受到日军的极大敬畏。
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派叛徒向他劝降,他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至今在天地间回响。它让人触到了信仰的力量。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流了眼泪,长时间默默无语。
史料载,这个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此后,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
研究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后,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后自杀。
谷隆一郎在遗嘱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