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残疾人命运的事例

残疾人命运的事例


1.残疾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不知道行不行,好像有点多哦

2.残疾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

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

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

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

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

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

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

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不知道行不行,好像有点多哦。

3.残疾但志坚的人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在大河南镇全家洼子村,只要一提起任丽华,村民无不满是钦佩之意,她身为残疾女性却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精神令人们感动。

身残志坚的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拯救了曾历经苦难的家。 1987年,腿部先天残疾的任丽华与种地为生的丁传佳结为夫妻,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苦,却也不乏温馨和欢乐。

8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孩子的出生增加了生活支出,使原本就不富裕的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为贴补家用,夫妻俩在种地之余养了几头猪。

几年下来,手头里有了一定的积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就在夫妻俩准备翻建房子时,丈夫丁传佳因患骨髓炎而左腿截肢。

为了给丈夫治病,任丽华不仅花光了全部积蓄,还欠下了1万多元的外债。经济状况曾一度好转的家再次陷入了困境。

面对困境,不甘向命运低头的任丽华擦干眼泪,一边安慰情绪极不稳定的丈夫,一边种地、养猪,顽强地支撑着这个苦难的家。在她乐观精神的感染下,丈夫也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并坚强地重新站了起来。

看到重新站起来的丈夫,任丽华摆脱生活的信心更足了。她不断扩大养猪规模,经济状况也逐步好转。

如今,任丽华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建起了新的住房,曾历经苦难的家再次洋溢出久违的温馨和欢乐。在残疾人中,有很多令人心悦诚服的佼佼者,他们身残志坚,用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用残缺的肢体,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打拼出一条成功之路。

他们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残奥冠军,有的成为作家、画家、书法家。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联合村40岁的张艳军虽然没有如此功成名就,却也是个让人为他的命运叹息落泪,而又不能不为他那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折服的残疾人典型代表。

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10年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成都醉驾案疑犯被改判为无期 [孙伟铭父亲称判决不公拟上诉][更多] ·新疆发布公告依法打击针刺犯罪活动 ·加拿大部长称希望赖昌星能考虑自愿返华 ·印媒再次宣称中国士兵"入侵印度领土" ·山西致277人死溃坝事故现场将建警示广场 ·河南平顶山矿难已造成44人死35人失踪 ·推广 | 注意!资金正在流向以下板块!独家:历史学家眼中60年中国 [日军国主义不会复活][中国民族自信心重建] ·深度 | “快女”粉丝江湖的“无间道” ·军事 | 美军将解放军列为假想敌 ·博客 | “砖家”点评快女 赌城结婚的明星 ·互动 | 真实记录一个农民工的北漂生活 ·推广 | 中信信用卡免费申请 即获QQ会员 突遭横祸失右腿 21岁那年秋天,热心的张艳军帮邻居打麦子时,右腿不慎卷进打麦机机仓,顿时血染红了整个麦常由于失血过多,他当即昏死过去。村民们把奄奄一息的张艳军送进医院,或许上天开恩,张艳军捡回了一条命,而右腿没有了。

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人生的路才刚刚起步,还没有迈出,路就已经坍塌了一半。出院后,一向性格开朗的他蜷缩在炕旮旯里,像一只受伤的猫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摸着空荡荡的裤管儿,他不敢出屋,也不愿出屋,自卑像荒草一样在他心里疯长。 单腿探寻人生路 那时候,张艳军的父亲还是村干部,为了帮儿子赶走孤独寂寞的时光,父亲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买回字贴、画册、毛笔和纸,让他练习写字、画画。

也许年龄小的缘故,这些写写画画的东西很快占据了他自卑的灵魂,他的目光和心灵终于有了可栖息的地方。然而,这些快乐很快被一种窘迫压倒了,他写字画画的费用几乎占去了家庭开支的一半。

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张艳军让父亲把炕席换成了人造革,在这种“万能画板”上可以写完了擦,擦完了还能再写,几角钱就这样省了下来。望着苦命又坚强的孩子,父母的心都要碎了。

一年后,张艳军的字和画都有了不小的起色,那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和栩栩如生的山水画、人物画,已不仅仅是他释放自卑心理的一种无奈形式,而是成为了一种谋生的门路。村里村外的人都慕名而来,有的求他写字,有的缠着他画画,特别是过年时,他写的春联倍受村民们的青睐,他一时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当然,这一幅字、一幅画也换来了为数不多的报酬。写字画画赚的那点钱是有数的,为了不成为家里的累赘,倔强的张艳军决定出去闯一闯。

1990年,他只身来到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学起了无线电修理,手艺是学到了,可哪有那么多坏收音机来修啊!没办法,他背着父母来到了河北省保定市,以修无线电为名,捎带着给人写门匾、画影壁墙,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刚刚能填饱肚子。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家私人鞋厂找到了活儿,钱倒是比原来挣得多了,可一年中他累病了5次。

第二年回家过年时,母亲看着累得黑瘦的儿子,心疼得几天吃不下饭,说啥也不让他再去受罪了。他只好再次说服父母,在离家很近的克什克腾旗为牧民编起了笆篱、柳筐和背篓,这样一干又是3年。

1998年春天,母亲来信说父亲患了痴呆症,他才结束了流浪9年的生活,回到了温暖的家。 屋漏又遭连阴雨 2000年,好心的亲戚送给他4只獭兔,说让他补补营养,改善改善生活。

望着几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他没舍得吃,而是用石头垒了个窝,把它们养了起来。这些小精灵似乎对主人的恩惠也不知怎样报答才好,不到。

4.残疾人热爱生命的故事

1955年 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

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 6 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

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

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

第 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

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

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

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

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 7月 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

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

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

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 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

5.关于残疾人的感人事例

爱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字。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身体有缺陷的人,有些人觉得他们身体有障碍,没用,是社会的累赘,于是就嘲讽他们,排斥他们,使他们原本脆弱的心变得更加容易破碎。遇到残疾人,我们不应该,也不能讽刺他们,我们要主动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前一段时间,我和我的朋友去市区玩,走着走着,就听到前面传来了断断续续的歌声,我们都很疑惑这歌声从何而来?就加快脚步朝前走去,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声音越来越清晰,我们看到了一个憔悴的大人在唱歌,跟他一起的还有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那个孩子只有一个手臂,正依偎在大人身边,大人看到孩子这样,心疼地皱着眉头。路旁的行人看到他们这副模样,纷纷慷慨解囊:10元、5元、20元……突然,我看见一双小手拿着100元朝他们走去,把100元塞到了大人的手里,大人热泪盈眶,一个劲地说谢谢。孩子走时,还回头朝大人和那个残疾的孩子甜美地笑了笑。然后在一片赞扬声中离开了这里。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在想:为什么大人会热泪盈眶呢?为什么路人会赞扬她呢?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她就像炽热的夏天里吹来的阵阵习风,让人身心舒畅;她就像寒冷的冬天里燃烧的火苗,让人的心底都暖融融的;她就像浑身散发光芒的天使,把人拉出黑暗的深渊。她在残疾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她给予了残疾人关爱与自尊。我打心底里佩服她。在遇到残疾人的时候,我们要跟那个孩子一样,关爱残疾人,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让她们原本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起来,还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爱,与我同行

6.伟大的残疾人事迹3个

张海迪 ,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 。她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霍金,他是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一一《命运交响曲》。

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7.身残志坚的有哪些故事

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桑兰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8.残疾人热爱生命的事例

无声世界飞出的“雀之灵” ———访著名舞蹈演员邰丽华 2005-7-18 6:40:17 “在人类共同生存的这个星球上 生活着6亿多残疾人 我们和正常人一样热爱生命渴望艺术 我们每一个舞蹈 都是我们心灵深处搏动的节奏 表演中的每一首乐曲 都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歌 用残疾的身躯挑战艺术的至境 将生命与激情凝练成美好的瞬间” 这首像诗一样有韵味的言语是发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心声,也是邰丽华的内心真言。

7月17日是一个不眠之夜,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们所表达的人性与艺术之美令人陶醉,所展示的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意志的力量,令人钦佩。在演出前的空隙,通过手语老师的传达,记者采访了一个在无声世界里享受艺术的坚强女孩儿———邰丽华。

邰丽华给人第一感觉是透明、纯净,长期的无声世界使她拥有这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 直到5岁,邰丽华才知道自己的世界与别的小朋友的不一样,同龄人可以用“听声辨人”做游戏,可她与真实的世界隔着一幢无声的高墙,她只好用泪水化解无助与尴尬;别的小朋友可以升入正常的小学,而她只能进聋哑学校,在一片孤寂的世界里生活。

聋哑学校的律动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振颤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当老师将木地板上的响鼓踏得咚咚地响,一种奇怪而自然的有节奏的振动刹那间传遍邰丽华的全身,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对另一个世界新奇的感知,她激动着,她兴奋着,眸子闪亮,小脸通红,她感觉到这个世界从未有过的美好,她对老师用三个手势表示:我———喜———欢。

从此,邰丽华尽情地投入一个充满新奇的世界,她爱上了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生命的旋律在起舞,生命之火在燃烧,使邰丽华重新认识她存在的意义,她觉得自己注定一生要用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她对世界充满了感恩和感激。

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欲望使她有新的决定,她决定到武汉去继续上学。(由于宜昌的聋哑学校没有中学),父母的爱怜和担心都没能挡住她前行的脚步,13岁的她只身到武汉上学,学着和正常人一样搭公车、买东西、和正常人交流。

于是,湖北武汉街头多了一个清秀的小女孩,一个流连在教室中读书的聪明的中学生。只有当她用美丽的手语向你送出信息时,你才会知道她是一个聋哑姑娘。

然而,这时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她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憧憬是什么。她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一天一天地长大,第一次从武汉回宜昌,远远望到自己家的家门时,她知道,自己真的长大了,长成一个大人了,而且长成一个正常人。

15岁的她已经有近10年的业余舞蹈经历。这年,武汉市歌舞团一位姓赵的女老师发现她是个舞蹈人才,但赵老师心里没底,觉得无法沟通是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

只能先试验一段时间看看这个女孩的领悟能力再说。武汉歌舞团的排练厅里,赵老师考验这个新学生的第一个舞就是《雀之灵》,尽管邰丽华已经满头大汗,但毕竟没受过正规训练,擦腿、提腿不到位不准确,手位也不协调。

最后,赵老师干脆就把她一个人扔到了排练室里,一个人走了。空荡荡的排练室,一个无声的生命孤零零的。

她无望、她无助,但她想不管有多么坎坷,只要前面有路,她就要过去。此后的半个月,每天的24小时中她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其他一切时间都是在舞蹈。

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个。她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让赵老师对她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沉醉于舞蹈中的她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想用知识去证明自己是个生活的强者。

1994年,湖北省美术学院的校园里,邰丽华再也不是那个几年前毫不引人注意的女孩,她和同龄人一样迈进大学的校门;和他们一起沐浴在大学教室的阳光里。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如今27岁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

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缥缈,轻灵舞动,她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假如没有当年的磨练就不会有今天,因为这位聋哑姑娘所赋予的《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她忘不了,1992年,在著名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人类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前来演出的都是世界上顶级的舞蹈家、音乐家。

她和同伴们作为残疾演员,被赞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有人曾经问过邰丽华,你现在非常成功,但是有时候会不会觉得老天不公平,没有给你一个健全的身体。

邰丽华认为,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本报记者杨竞。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