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古代女人命运

古代女人命运


1.

一、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无论诗词杂剧,还是小说传奇,女性一直是各类文学体裁、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概括地讲,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形:l、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氓》中塑造的弃妇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古代妇女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不幸命运。

诗中的弃妇是一个痴情、善良、勤劳、刚强的女性,可这样一个贤惠的妻子最终竟落得被丈夫抛弃并被家人嘲笑的悲惨遭遇。该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被动低下地位。

而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自尊自爱、宁折不弯的刚烈女子,她身处社会的最下层,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的结果,直至走上了以死抗争的道路。

杜十娘的悲剧从情节上讲也许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事实上,这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最终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2、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特别是美女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伴随着王朝的更替、权力的转移忽上忽下、忽死忽生,甚至对历史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事实上,她们仅仅是政治斗争、权位之争的工具,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翻开史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无一不是如此。

元末明初罗贯中笔下的貂蝉(《三国演义》),是一个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美女,却无辜地被卷入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成为司徒王允除去董卓的政治工具。应该说,王允的连环计是成功的,除去暴臣也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这一切却是要用貂蝉的青春作为代价才能换取的,貂蝉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除此之外,《吴越春秋》中的西施形象,与此也是异曲同工,以爱情与青春作价,换取了勾践争霸的成功,而昭君出塞和亲、贵妃命丧马嵬,无不唱响美女为政治献身的哀歌。3、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一直是渗入女性肉体与灵魂的毒液,桎梏着妇女的肉体,麻醉着妇女的灵魂,是奴役、压迫中国古代妇女的罪恶工具。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揭露礼教对妇女残酷毒害的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

《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讲的是汉代末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女子嫁给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为妻。

夫妻两人感情很好,但焦母却硬逼着焦仲卿把刘兰芝休掉,焦迫不得已,只好照办,以待时机成熟重新聚首。但刘兰芝被送回娘家后,其兄长便逼迫刘兰芝改嫁,刘兰芝在与焦仲卿见最后一面时,约定同死。

两人死后,灵魂不灭,化成一对鸳鸯。刘、焦为爱而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这就是他们的思想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不能从残酷的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成了礼教的牺牲品。

二、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思想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l、经济上不能独立。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如《诗经·氓》中的弃妇,对爱情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年长色衰遭到抛弃后对负心人态度虽然很决绝,但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只能回到娘家,由于在娘家没有经济地位,又受到兄弟们的嘲笑。从深层次讲,她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是自己没有独立经济地位造成的。

更多的女性由于父母双亡,家庭破产而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成婢、成妾、成妓,都是没有经济地位的必然结果。由于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妇女不得不成为男子的奴隶与玩偶,这也是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2、政治上没有地位。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

“女主内,男主外”,这种分工模式无疑给女性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因为,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成为财富与权力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定的角色,处于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偏见。

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 3、礼教上奴化教育。

封建礼教轻视女子的智育,认为“多识字,有损无益也”,有的竟认为“妇人识字多海淫”。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她们没有思想,惟礼教马首是瞻。

与此相反,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

2.你对古代女人的命运有怎样的理解

南宋前,中国妇女观念是很开放的,改嫁,再婚,遇到危险失去贞洁保护性命的观念都很平产不过。后来靖康之耻发生以后,南宋开始对女性贞洁重视起来。三从四德,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和平年代还好,战争中,女人永远是战最大受害者,往往都是最为战利品,物件去交易。比如靖康难,公主,帝姬,皇妃,还有几万名用来抵债的女孩多被蹂躏致死。满清大屠杀,清军入关,留女不留男,一个士兵有几十个汉族女性奴隶。五胡乱华,把女人做成2腿羊,晚上强暴,白天当粮食。

还有古代一个女人年轻貌美时万人捧,人老色衰之后就被遗弃,比如陈圆圆,最后失宠,做了尼姑。

战乱年代大部分女人的命运,尤其是被称作红颜的多很惨。得到善终的不多。和平年代又受到朱熹理学的伦理压迫,和男人比很不公平。正室会有权利,侧室,小妾,老了就被遗弃

3.讲述几个中国古代妇女不幸命运的故事

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转载)

——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妇女形象谈起

在人类长期的生存与繁衍中,女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最初也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化,女性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特别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更是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来剖析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

一、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无论诗词杂剧,还是小说传奇,女性一直是各类文学体裁、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概括地讲,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形:

l、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氓》中塑造的弃妇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古代妇女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不幸命运。诗中的弃妇是一个痴情、善良、勤劳、刚强的女性,可这样一个贤惠的妻子最终竟落得被丈夫抛弃并被家人嘲笑的悲惨遭遇。该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被动低下地位。而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自尊自爱、宁折不弯的刚烈女子,她身处社会的最下层,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的结果,直至走上了以死抗争的道路。杜十娘的悲剧从情节上讲也许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事实上,这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最终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4.历史女人命运怎么样

(普通女子)

【如果说女人是一种柔脆的、感情丰富的动物,那么中国的古代女子便是其中的一种最为特殊的“典范”。特定的社会环境所致,她们所受到的不仅是情感的拘禁,还有世俗伦理的的束缚。她们天生便是怯弱的一方,没有反抗,只有屈从,她们所受的是“三从四德”的教育,在她们的思想中已经被灌输上:女子无才便是德】

(才女)

【 中国古代文采飞扬的女作家瘳若晨星。“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短短三句话,居然就构成了她们的一生。在我们看来,她们的生活是空虚的,似乎她们的一生只是繁衍的工具,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旧的传统道德模式和价值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女子的自卑、被动、迁就。她们不善于表达自已的意见和独立地处理问题。她们常会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见。这种依附心理与不自主性,甚至使一些女性表现出孤独,狭小,不与人交往,封闭自我。】

(美女)

【今众人对于中国古代女子的认识似乎仅仅局限于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她们的内心深处的灵魂,却鲜有人去挖掘,可是她们毕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们的内心必定不甘如此惨白,哪怕是灰色,也算是一种填充。因此在《孔雀东南飞》中虽以极端的方式将作品推向高潮,但女主角敢于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去捍卫自己的爱情,在这点上是难能可贵的。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也都具有反抗封建追求理想爱情的精神。但这里的爱情就不再以悲剧结尾,给人们赋予了一种理想和希望。】

5.讲述几个中国古代妇女不幸命运的故事

人人都在感叹世事之艰难,但所有的艰难,都莫过于身为女子的艰难,尤其是身为古代中国的女子,其艰难程度更是远非常人能够想象。

我们常常听说的古代皇后不是自称哀家就是被别人尊称为皇后娘娘,很少有人知道“子童”一词被用作皇后的称呼。(子童原是卑微的称呼,后人有认为不符合皇后身份,也有梓童之说。

梓,白木之长,一名木王)有史可鉴,即使是身份地位均高高在上的后宫嫔妃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滚滚红尘中,地位身份等而下之的普通女性,更情何以堪?! 中国历史上,男人一直把女人当成是掌中的玩物,他们特别在意女子是否貌美,女人一直被排斥在政治权利等社会生活之外,有心之人若不甘心,美貌便成了她们掌控男人最有力的武器,为了征服一个男人,太多的勾心斗角,太多的谄媚卑躬,可容颜易老,最后平添无数的叹息。 美丽并非罪恶,但能衍生和诱发罪恶,所以美丽女人的命运结局并不见得美满。

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的古代四大美人哪个有好的结局? 后宫嫔妃千千万,能有出头之日的有几?能名留史册的有几? 我们没有生在古代,当是我们的幸运,严格地说,中国古代没有女性施展才能的空间,女性最大的社会功能,被扭曲成满足男人的需要,因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才会长久地传承下来。所谓的才女,就是突破重重挤压而探出头来最早的觉悟者,只可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觉悟和幸福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古代女子的悲惨命运不是三两千字就能写的完说的清的,我没生在那个时代,回头去看那个时代仍忍不住叹息。无法想象更无从体会她们的艰难。

有时候真为生在这么好的社会还总是无谓叹息,自怜自弃的自己感到汗颜.。

6.

一、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无论诗词杂剧,还是小说传奇,女性一直是各类文学体裁、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妇女的悲剧命运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概括地讲,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形:l、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氓》中塑造的弃妇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古代妇女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不幸命运。

诗中的弃妇是一个痴情、善良、勤劳、刚强的女性,可这样一个贤惠的妻子最终竟落得被丈夫抛弃并被家人嘲笑的悲惨遭遇。该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所处的被动低下地位。

而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自尊自爱、宁折不弯的刚烈女子,她身处社会的最下层,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的结果,直至走上了以死抗争的道路。

杜十娘的悲剧从情节上讲也许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事实上,这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最终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2、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特别是美女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伴随着王朝的更替、权力的转移忽上忽下、忽死忽生,甚至对历史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事实上,她们仅仅是政治斗争、权位之争的工具,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翻开史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无一不是如此。

元末明初罗贯中笔下的貂蝉(《三国演义》),是一个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美女,却无辜地被卷入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成为司徒王允除去董卓的政治工具。应该说,王允的连环计是成功的,除去暴臣也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这一切却是要用貂蝉的青春作为代价才能换取的,貂蝉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除此之外,《吴越春秋》中的西施形象,与此也是异曲同工,以爱情与青春作价,换取了勾践争霸的成功,而昭君出塞和亲、贵妃命丧马嵬,无不唱响美女为政治献身的哀歌。3、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一直是渗入女性肉体与灵魂的毒液,桎梏着妇女的肉体,麻醉着妇女的灵魂,是奴役、压迫中国古代妇女的罪恶工具。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揭露礼教对妇女残酷毒害的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

《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讲的是汉代末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女子嫁给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为妻。

夫妻两人感情很好,但焦母却硬逼着焦仲卿把刘兰芝休掉,焦迫不得已,只好照办,以待时机成熟重新聚首。但刘兰芝被送回娘家后,其兄长便逼迫刘兰芝改嫁,刘兰芝在与焦仲卿见最后一面时,约定同死。

两人死后,灵魂不灭,化成一对鸳鸯。刘、焦为爱而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这就是他们的思想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不能从残酷的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成了礼教的牺牲品。

二、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原因分析造成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思想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l、经济上不能独立。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如《诗经·氓》中的弃妇,对爱情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年长色衰遭到抛弃后对负心人态度虽然很决绝,但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只能回到娘家,由于在娘家没有经济地位,又受到兄弟们的嘲笑。从深层次讲,她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是自己没有独立经济地位造成的。

更多的女性由于父母双亡,家庭破产而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成婢、成妾、成妓,都是没有经济地位的必然结果。由于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妇女不得不成为男子的奴隶与玩偶,这也是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2、政治上没有地位。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

“女主内,男主外”,这种分工模式无疑给女性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因为,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成为财富与权力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定的角色,处于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偏见。

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 3、礼教上奴化教育。

封建礼教轻视女子的智育,认为“多识字,有损无益也”,有的竟认为“妇人识字多海淫”。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她们没有思想,惟礼教马首是瞻。

与此相反,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

7.古代有哪些女人的命苦

古代,基本上是个女人就苦。武则天厉害吧,也是一辈子苦,没当上皇帝深宫斗--苦。当了皇帝----保着更苦。话说武则天爱才之人,身边亦有能人贤仕,但对于1个女人的命运来说,还是个苦。毕竟古代女人的地位并不高的。

为什么说“基本上”呢,因为朋友问的这个“苦”字太笼统,也范围太大。对于古代女人来说或现在大部分女人来说,有个温暖家庭以是幸福美满,所以那些不为人只的小人物,也许过的艰辛,但并不苦。

“苦”字难以道尽,所以笼统的问题,也只能抱歉的给个笼统的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8.谈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

对于妇女的贞节,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说:“古代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

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大抵因为寡妇是鬼妻,亡魂跟着,所以无人敢要,并非要她不事二夫。

这样风俗,现在的蛮人社会里还有。中国太古的情形,现在已无从详考,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制裁。

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才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看见历史上‘重适’两个字,便大惊小怪起来。” 2007-10-3 10:15 回复 昭君使节 0位粉丝 3楼 唐代不甚注重贞节观念,从皇宫公主后妃到民间,妇女改嫁和再嫁较为普遍。

诗人白居易曾作《妇人苦》,指责要妇女守节是不公平的,他说:“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

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至宋代,由于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

在宋代开国初期,对于贞节观念还是很宽泛的。如范仲淹在“义庄”《田约》中,准许给予寡妇再嫁的费用,而男子再娶反而不给,他也从无指责妇女再嫁,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再嫁,他毫不以母亲再嫁为耻。

宋初社会对妇女再嫁并无非议。宋代的司马光著有《家范》,他主张女子要读《论语》、《孝经》、《女诫》、《列女传》等书,认为女子“为人妻者,其德有六:一曰柔顺,二日清洁,三日不妒,四日俭约,五日恭谨,六曰勤劳”。

但他也崇尚男尊女卑观念,在《训子孙》一文中,提出:“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

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

而王安石的贞节观念是很宽容的。他当儿子在时,就把媳妇改嫁了。

宋代理学的先驱周敦颐对妇女的观念,代表了宋儒的妇女观。他的《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

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所谓夫夫妇妇,就是夫为妻纲,以夫御妇。而从周敦颐传到二程(程颢和程颐),对于妇女的贞节观念就已严格起来。

《近思录》中有一段话: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娶,以配身也,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宋代从程子传到朱子(朱熹),已是宋儒理学的集大成者了,对于妇女来说,至少要受到四种压迫:第一,女子必须柔顺,服从男子,曲不可争,直不可讼,不许干涉外事,只安心做家庭奴仆。第二,丈夫死时,无论有饭吃无饭吃,都要守节,守到饿死也不能失节;而且,守节妇女不但不能涉及性要求,就连皮肤手臂也不能与男子触碰。

第三,男子有休妻的自由,为博得男子欢心,不被遗弃,妇女的一切言行举止、服饰妆扮都要以男子好恶为准。第四,处女的贞操是极其重要的,贞操是女子第一生命,如贞操与性命不能两全时,唯舍命而保住贞操。

宋代与以前历代王朝比,是对妇女束缚最多和对于妇女贞节的态度极为严厉的一个朝代。夫死守节已成为妇女应尽的义务,并且,这种观念深为妇女所崇尚,已成为下意识的一种俗规了。

在元代,虽然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礼记》和《孟子》两书中,有过嫂弟之间不直接从手上接受物品的说法,即“男女授受不亲”。

这种古时的礼节在元代极为重视,至于妇女不能与丈夫之外的第二个男人接触,以及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守节,那就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了。《节妇马氏传》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氏于“大德七年十月,乳生疡。

或曰:‘当迎医,不尔且危。’马氏曰:‘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

’竟死。”体肤给男子看见,都认为污辱,是玷污贞节,可见男女泾渭之分明了。

元末还有一件殉节的事,令人愤而不平。元将潘元绍有妻妾七人,他领兵抗明,被明兵围困于姑苏城内,潘元绍对七位妻妾说:“我受国重寄,义不顾家,恐有不测,诫若等宜自引决,毋为人嗤也。”

七个妻妾一个个自缢而死,以身殉节,而潘元绍非但没有以身殉国,反而降了明朝。明朝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

洪武元年,明太祖曾下过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寡妇守节,不但本身可以记其事迹,赐于祠祀、树坊表,表彰节妇烈妇,而且可以免除本家的差役,哪个女子能不守节,哪个本家能不劝导寡妇守节?一时守节风盛,空前绝后。

一部《二十四史》中,节烈妇女最多。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