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解释儒林外史是读书人命运的悲歌

解释儒林外史是读书人命运的悲歌


1.为什么《儒林外史》是"读书人命运的悲歌

《儒林外史》的思想境界

1. 揭露清朝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社会的腐败 我国清朝封建科举制度,使功名富贵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尺度,也是文人学士的唯一追求,极大的败坏了世态风俗人性。《儒林外史》从那些追求功名富贵、依附于封建专制统治集团的儒林众生及“名士”、劣绅身上领略到当时的社会病态与文化病态。

《儒林外史》以科场为轴心,深刻描写了儒林众生及“名士”、劣绅各类代表形象,从“病态人物”身上映衬出整个“病态社会”的基本面貌。

在《儒林外史》中,描绘的迂陋穷酸腐儒,都是受功名富贵毒害而不自觉的科举迷,是因为他们的愚昧、痴迷和随波逐流思想意识,造成了他们自己的悲剧命运。 《儒林外史》的矛头不是指向他们自身的缺陷,而是指向那种对他们进行精神虐杀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通过无耻官绅和市井棍徒的“丑与恶”的描绘,揭露侥幸者和骗取者在获得功名之后,对富贵的无耻无厌的追逐,体现了科场官场的黑暗腐朽。

作为官绅和市井棍徒,如果说娄三、娄四、杜慎卿等辈大多数只是或者只能在虚名假誉中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话,那些无耻官绅和市井棍徒则多以营己利、谋权势为直接目的,因而更加卑鄙无耻,有时甚至穷凶极恶。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苦路,功名则是通向富贵的桥梁,少数举运者一旦成就功名,就要用无厌的贪求加倍地偿还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这些无耻官绅的培养基,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人民为之饱受灾难。 2. 乐道安贫淡泊名利,厌弃功名追求自由

《儒林外史》思想方面在否定性的批判后面,同时也透露出作者肯定性的追求。作者克服了理学的空疏与虚伪,表达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功名的厌弃。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其基本品质就是讲究“文行出处”,厌弃“功名富贵”。 “出”则德世济民,“处”则独善其身。而在腐恶的社会环境里,志士才人既不能施展抱负,“处”就成了他们洁身自好、乐道安贫的唯一对策。“处”实际上就是《儒林外史》正面形象的基本品质。

《儒林外史》中,开宗明义就写了一个王冕,他小时放牛为生,刻苦自学,得以精通学问,且成为名画家,但他不求官爵,卖画过活。县令具帕邀请,他坚辞不往;屈尊来拜,他也避而不见,甚至因此远走他乡。朱元璋慕名来访,他慨然晓以“仁义服人”之理,但朱称帝之后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闻风而逃,隐居会稽山中终不复出。他一生安于贫贱,不慕富贵显达,高风亮节,令人敬仰。作者以王冕故事做楔子,意在“借名流隐括全文”,犹如先立一面明镜,使书中那些接踵而至的“时文鬼”一个个在明镜中原形毕露。

《儒林外史》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而引发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近代民主观念,也一定程度上引导作者朦胧地趋向未来,向往未来的健康追求,自觉不自觉地使笔下的某些人物闪射出近代民主思想的光辉。

2.《儒林外史》第八回赏析

《儒林外史》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赏析:

娄三公子、娄四公子出场开始是以仗义、爱结交有识之士的形象出现的,最后发现他们交友不慎、结交的人大多是没有什么水平的人,从而表现出他们自己水平也一般。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以上供参考。

3.儒林外史里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其中的范进就是读书人的典型代表

范进生活在清朝初年,清王朝正处在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充分发展,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比较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呢。可以说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所以他的疯本不足为怪。

他出身低微,既贫且寒,穷得揭不开锅,借钱赶考不成,反遭胡屠户的一顿臭骂。

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这说明范进“人心本善”,不纵恶,不隐丑。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一个。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读书是他惟一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所以,范进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用他岳丈的话意则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当然,和社会的大风气一样,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所以,中举成了他唯一的心思。

4.儒林外史之读书心得

一●相关书讯《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

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 (1735)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

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成熟的讽刺小说,描绘科举时代一些读书人热中功名的丑态、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作者对於八股取士之科举制度,极为厌恶,但当时读书人则视为唯一荣身之路,社会也充满欣羡的心理,故作者运用高超的文字技巧,切中时弊的深入刻划书中此类庸俗龌龊的人物,痛予谴责,也提醒了世人,拥有高尚的人格与节操是远比富贵功名重要的,引发了我们重新思考读书真正的意义所在。

二●内容摘录人生南北多歧路,降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p.1)正身以俟时,首己以律物。(p.71)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卢。(p.95)亭沼譬如爵位,时来者有之;树木譬如名节,非素修弗能成。

(p.456)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p.458)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

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吾,虫吟小谢;也共时人较长短。

今已矣!把衣冠蝉脱,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换几个新知醉一场。

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篇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p.513)三●我的观点《儒林外史》是一部暴露知识分子的丑陋面貌、官场黑暗和社会炎凉的讽刺小说。中国传统有一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话表现了过去读书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读书人也就是高居於士农工商阶级的儒士,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个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应该是救国救民,为天下苍生尽一己之力,所以政治舞台才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然而在明清两代,想要登上仕途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要通过科举考试,但是因为当代的科举制度过於僵化,不仅命题范围狭窄,而且讲究八股格律,使得科举考试成了文字游戏,而考生专就应试的科目用功,也难培养真正的实力,只能代圣人立言,久而久之,使得士人的学问空虚,民族的智慧为之闭塞。

虽然八股取士的弊病如此的严重,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几乎通通陷入科举的泥沼里!故顾武炎说:「八股之害等於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於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馀人也。

」以致中国文化被桎梏了五百逾年之久。儒林外史里面,有两个最出名的角色,可说是同一典型的两个化身,这两人的名字都叫「进」,此字便点出了这两个人物的精神所在。

因为「进」字是高升进步之意,也是通过考试的「进士」头衔。其中周进年逾花甲,久试不第,苦极而疯,而另一位范进年过半百,一朝高中,喜极而疯。

儒林外史所描写的,正是这个时代悲剧中读书人载浮载沉热中功名的丑态。传统的中国无往不在的王权对知识界,无所不至的奴役和长期高压的控制,导致中国知识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读书人忘记了读书真正的意义,明清八股取士即为一例,士子为猎取功名,终日埋首於空洞和陈腐的内容,所学的与修己治人毫无关系,中国儒家什麽进德修业的理想,也都在追求名利的欲望下消失殆尽了,唯有高头讲究八股时文,才是头等的正经事。

见此现象,莫不令人感到痛心啊!作者吴敬梓非常痛嫉八股文人,在程晋芳为他所作的《吴敬梓传》中就有这句话:「独嫉时文如雠;其尤公者,则尤嫉之」,可见吴敬梓在本书中传达的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做人比做官重要,人格比富贵重要」,我想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就应该拥有高上的节操与气度,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达到假道学的目的,是君子所不齿的,一时的功名利禄是不长久,终将随著岁月而消逝,唯有那高上的情操才能留芳万世,为世人所崇仰。读了这本书也让我进一步联想到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汲汲营营的去求取文凭,埋头苦读只为他日功名,都忘了读书是为了令人明理、辨别是非、充实自己,将来对社会有所贡献,如此一来你所读的圣贤书都将只是表面的文字,并没有所谓的真正内涵啊!希望仅以一本《儒林外史》与大家重新探讨读书求知识的根本意义,进而去实现,振兴世教。

四●讨论议题明清两代八股取士,造成了士人汲汲营营只为求取名利,时至今日我们仍可在现代人身上看到当代儒士热中功名丑态的缩影,加上现在我国的教育仍是以学历为取向,谁的学历高谁就有饭吃,使得学生们读书只为了通过考试,取得学历证明,至於内涵如何似乎不是那麽重要了!对於此等象现我们应如何去改善?。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