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 新闻正文

个人命运与时代

个人命运与时代


1.论时代与个人命运

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有不少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跟着多样化。比如命运。命运两个字起源于宗教范围。指人的生死、贫富和遭遇,宗教里讲人的命运是天生注定。过去人们相信迷信也信这种命运论。

可是随着人们意识思想的进步命运的内涵已逐渐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由消极变为积极。过去相信命运注定而认命的,改变成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这岂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进步吗?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能不能完全决定命运,那是另当别论。但总比信迷信而认命进步多了。

什么是命运?决定命运的因素有那些?这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命题。我想命运该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和行动)相结合的产物。在现实中,每个人的条件有天生的区别。如:遗传、基因、物质基础与文化环境。.等。如果说有天注定的命运因素那就指这些吧。对于一个人来讲,客观的条件不是想改就能改。但是这种因素不能对命运起决定性作用。人好比是个车头。机器质量虽然有着天生的区别,但也可以修补,改善。重要的是走的方向、速度,更是作用!如果再高级的机器发挥不好作用---那就是废铁一堆。

我想决定命运的主要因素不是上面所说的客观条件,而是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比如:信心、超前意识、勇气。..正确的选择,正确的方向、方法和方式。人们常常喜欢说:功夫不负苦心人。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对,不完整。因为人光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努力需要正确的方向、方式与方法。或许命运就是成功率。是发展程度和速度。要发展或成功有个更基本点:那就是做人要地道。

命运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或过程。更不是未来。所以人们把过去用《命运论》也会讲得通的。

从哲学的角度说,客观条件是外因,而主观意识是内因。客观是基础,主观是动力。客体和主体的最佳结合乃是命运也。

我,相信命运。相信命运是辨证的整体。而不是固定的定义。

我认为要写有关命运做题材的文章,关键不在于素材而是认识,前提是有关命运的正确认识。

2.《活着》如何展现个体与时代命运的关系

电影《活着》,张艺谋导演,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不同于张艺谋一贯的运用色彩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始终使用着一种朴实厚重的色调,但其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得这部影片在平凡中显现出震撼人心的张力。张艺谋试图通过这些毫无修饰痕迹的画面向我们诉说生活的平庸和无奈。

正好对应余华在小说里的那句话:“活着就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与原著的双重叙事不同的是,电影采用的是主观介入的叙事角度,并对原著的许多情节进行了删减修改。比起原著惨烈的故事、冷静且保持距离感的风格,电影显得更为亲切温情,并且结局充满希望。

故事分为两条线索,明线是时代背景,导演为影片分的四个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线型的结构形式,把人物融入时代背景当中刻画,让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是皮影。皮影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不仅作为一个视觉符号,更是作为主人公命运的缩影,贯穿全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象征着主人公是命运的玩偶。可以说它具有美学和表意上的双重作用。

故事发生在正处在历史洪流中的中国——建国、大跃进、文革……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福贵”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在那个年代,个体的幸福被计划经济似的规定为人民的幸福,然后安排给了人民的事业。电影中多处体现这种“革命逻辑”。如镇长要拆福贵的皮影,用铁丝做炮弹,昂扬地说:“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茅坑里,叫他睡不着觉,吃不上饭,拉不了屎,台湾就解放了!”用几根铁丝来解放台湾实在是太过离谱,可是这并不妨碍大家“照章办事”,然后想出另一个并不高明的借口将这虚伪的目的架空。我把这种办事的逻辑之上还有一种逻辑,便是“革命逻辑”。

在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中,他用个体伦理来反《牛虻》的革命逻辑。说牛虻并不是“为革命而革命”,而是“把自己私人的生命热情或痛苦转移到集体性的——社群、民族、阶级、国家甚至全人类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以此克服个体的欠然。”牛虻并不在乎革命的目的,他只是把无处宣泄的仇恨通过这种集体的疯狂的方式释放出来。“自由、民主、人民的苦难,都是为了抹去私人的痛苦借来用的口号!”

福贵亦然。他分不清自己的行为有何意义,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他只知道“活着比什么都强。”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个体的命运其实就是时代的命运,《活着》中,有庆、凤霞、春生的个人悲剧其实是这个时代下的社会造成的。个人被历史裹狭着前进,漂泊无根,无力反抗,逐渐地被迫选择了革命的逻辑,跟随大流以寻找安全感。

这里,革命逻辑失败了,让位给“生活逻辑”。也就是福贵用一生的悲剧换来的哲理:为了活着而活着。忍耐命运给你的一切,好好地活着。

有如赖特米尔斯所说:“一个遥远的且不为我们所意识到的结构变迁也许正在形塑我们的集体生存处境和每个人的‘个人传记’。”

个体被时代命运、社会历史环境改变着,鲜有人有向命运发问的意识和勇气。但到关键时刻,人性的本质会被激发,生活逻辑将战胜革命逻辑,个体将作出忠于内心的选择。

《活着》就像一部史诗,导演也正是用以小见大的民间叙事来反讽那个曾经史诗神话式的中国,反思人性的最终回归。透过个人生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的运作、国家权力的实践以及意识形态的推广,解释执着于“活着”的普通人何以被发动起来投入到一场场政治仪式中,并改变人们的行动逻辑乃至重塑中国国民性的过程和原因。 而电影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导演多次用黑色幽默巧妙地反讽时代的悲剧性,而不是像小说那样,用一个接一个的死亡的冰冷事实控诉社会的残酷。我想,作为观众,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表达。当然,关于影片结局的更改,的确缺少悲剧的震撼人心。

类似的影片还有《霸王别姬》、《蓝风筝》等,它们都从小人物的故事着手探讨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关系。 活着,必然要接受死亡的洗礼、经历无数的悲欢离合,如果你无力与时代的命运抗衡,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忍耐。福贵用他苦难的一生教会了我们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参考:①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华夏出版社

3.个人命运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

LZ,哲学方面:整体是决定环境的基础

个人方面:你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在现代和唐朝时期获得的效果会一样吗?也许现在的一个观点现在人看来是进步可取的,而在唐朝也许会被杀头!

再说秦始皇的时代那些读书被杀的同志们难道不是社会决定的吗?

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他的影响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社会总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这个问题很简单,有位哲人说过一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和社会不发生联系,个人就想一滴海水,而社会则是大海。我们离不开大海,同样的道理,大海也离不开海水。这是谁说的呢??这是我说的……嘎嘎,恶搞下先。问题是这样的,一个人注定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以及思想什么的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左右着我们做出各种的决定。有句话说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社会是个概念,是虚的。而组成的是我们每个个体,是我们自己个人。这就成了到底是我们掌握社会还是社会掌握我们的问题了,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推动的,而它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无数的个人。个人和社会是相关相生的,不能简单的说掌握在谁的手里。时势造英雄,同样的道理英雄也可以造时势。

对于辩论题我是最讨厌的,因为你仔细分析一下凡是被用来做为辩论的题目都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它的答案就是把正方和反方的观点融合一起就是正确的答案,但是结果是把这个答案一分为二的让人辩论。个人感觉完全没有意义,辩论的结果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谈到命运,首先,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命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命运就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状况,通常是指人的所谓吉凶祸福、高低贵贱和人生遭遇的总体状况。

人是社会的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其源动力在于自己,而非别人。外因即社会是否起作用,要看内因即自己的意志是否被蛊惑,如果你是一个执着而坚定的人,那你会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前行,这样成功就是属于你的。

社会只会给你机遇,而是否把握机遇还得靠你自己。有句古话说的好:天上不会掉馅饼。想吃馅饼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博取。

纵观古今中外,的确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交给了神,交给了上帝。但是,当人们通过斗争把命运的主宰权收回来之后,发现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因此,一代又一代日益觉悟了的人们,一直在不懈地奏响着自立、不屈、抗争的命运交响曲。

远在中国古代,孔子就主张“知命”,否定命运的不可知论。墨子主张“非命”,反对所谓“命中注定”之说。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造命”,认为人只要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必然性,就可以主宰命运。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目前宇宙已知的一切存在物中最高级、最具灵性的存在者,正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人类命运的神或其他东西。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人的命运,就是人在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状态。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人的命运之所以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其中,内因即主观条件是人的命运变化的根据,具有决定性,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所以,不论是人类发展的实践,还是科学理论的分析,最终的结论就是一句话:个人命运主要由个人把握。

认识到命运在自己手中,是正确把握自己命运的前提,对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国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把握自己命运的结果。假如我们一直把国弱民穷看作是“命中注定”或者是“神的安排”,从而不思进取,不敢与之抗争,哪里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然而,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看到别人工作、生活比较顺利,就说人家“命好”;自己遇到了什么挫折和困难,就说“命不好”。

朋友们,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是才,就看你怎样去展示你的才华。最终的成功者是能够驾驭社会和生活的人。

个人的命运有一半掌握在社会手中,一般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单独的一方都不能决定你自己的命运。强调个人努力的例子也有,如陈景润在小卖铺中学数学,最终被清华数学系主任清走了。爱因斯坦也说:“不管社会环境如何,一个人总可以排除影响,走自己的路”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能孤立存在,应该适应环境,应环境的需求而改造,一味的做自己,会有逆流而上的困难和阻碍.但并是提倡随波逐流. 31605希望对你有帮助!

4.以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为话题,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有着不同的时代气息,但是不变的是一代代青年人期盼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激情和梦想.青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前途的希望,作为新时期的一代青年人,我们有着建设繁荣富强中国的远大理想和重大责任,未来祖国建设成功与否,其命运掌握在青年人的手上.所以我们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才能更好去完成我们的光荣使命.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理想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有正确的理想,具体到每一个人,理想信念是灵魂和基础,是人生的坐标和航向,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伟大的理想必然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树立“八荣八耻”这一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标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才会适应时代的要求.青年人要有目标、有方向、有追求,而这目标、方向、追求必须与国家的目标、方向、追求相一致.这个正在崛起和复兴的伟大民族,这个正在转型中的庞大而复杂的中国社会,危机和问题依然潜伏,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所以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不能对理想产生动摇,而是抓住每一个能够实现伟大理想的机遇,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在现实中奋斗、拼搏,用最好、最有意义的方式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今天,在知识更新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们广大青年人不但树立起科学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而且还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要坚定信念,志向高远,把人生价值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努力学习综合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会过硬本领,才能更好去服务人民,贡献社会,担负起祖国、人民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在经济建设发展的社会中,不断面临着各种新挑战和困难,所以青年人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自觉地把建设和平、民主、富强祖国作为己任,以不断充实能量,认真工作,爱岗敬业,提高为民办事实、办好事的本领,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青年人而感到自豪.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做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人.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共勉,牢记党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放飞青春理想,铸就美好未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图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放飞我们那朝气逢勃的青春,牢牢记住所肩负的使命,努力去实现心中伟大的理想,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命运,真正体现出新一代青年人不自强不息的气质.

5.《活着》如何展现个体与时代命运的关系

电影《活着》,张艺谋导演,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

不同于张艺谋一贯的运用色彩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始终使用着一种朴实厚重的色调,但其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得这部影片在平凡中显现出震撼人心的张力。张艺谋试图通过这些毫无修饰痕迹的画面向我们诉说生活的平庸和无奈。

正好对应余华在小说里的那句话:“活着就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与原著的双重叙事不同的是,电影采用的是主观介入的叙事角度,并对原著的许多情节进行了删减修改。比起原著惨烈的故事、冷静且保持距离感的风格,电影显得更为亲切温情,并且结局充满希望。

故事分为两条线索,明线是时代背景,导演为影片分的四个部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以线型的结构形式,把人物融入时代背景当中刻画,让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是皮影。皮影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不仅作为一个视觉符号,更是作为主人公命运的缩影,贯穿全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象征着主人公是命运的玩偶。

可以说它具有美学和表意上的双重作用。 故事发生在正处在历史洪流中的中国——建国、大跃进、文革……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福贵”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在那个年代,个体的幸福被计划经济似的规定为人民的幸福,然后安排给了人民的事业。电影中多处体现这种“革命逻辑”。

如镇长要拆福贵的皮影,用铁丝做炮弹,昂扬地说:“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茅坑里,叫他睡不着觉,吃不上饭,拉不了屎,台湾就解放了!”用几根铁丝来解放台湾实在是太过离谱,可是这并不妨碍大家“照章办事”,然后想出另一个并不高明的借口将这虚伪的目的架空。我把这种办事的逻辑之上还有一种逻辑,便是“革命逻辑”。

在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中,他用个体伦理来反《牛虻》的革命逻辑。说牛虻并不是“为革命而革命”,而是“把自己私人的生命热情或痛苦转移到集体性的——社群、民族、阶级、国家甚至全人类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以此克服个体的欠然。”

牛虻并不在乎革命的目的,他只是把无处宣泄的仇恨通过这种集体的疯狂的方式释放出来。“自由、民主、人民的苦难,都是为了抹去私人的痛苦借来用的口号!” 福贵亦然。

他分不清自己的行为有何意义,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他只知道“活着比什么都强。”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个体的命运其实就是时代的命运,《活着》中,有庆、凤霞、春生的个人悲剧其实是这个时代下的社会造成的。

个人被历史裹狭着前进,漂泊无根,无力反抗,逐渐地被迫选择了革命的逻辑,跟随大流以寻找安全感。 这里,革命逻辑失败了,让位给“生活逻辑”。

也就是福贵用一生的悲剧换来的哲理:为了活着而活着。忍耐命运给你的一切,好好地活着。

有如赖特米尔斯所说:“一个遥远的且不为我们所意识到的结构变迁也许正在形塑我们的集体生存处境和每个人的‘个人传记’。” 个体被时代命运、社会历史环境改变着,鲜有人有向命运发问的意识和勇气。

但到关键时刻,人性的本质会被激发,生活逻辑将战胜革命逻辑,个体将作出忠于内心的选择。 《活着》就像一部史诗,导演也正是用以小见大的民间叙事来反讽那个曾经史诗神话式的中国,反思人性的最终回归。

透过个人生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的运作、国家权力的实践以及意识形态的推广,解释执着于“活着”的普通人何以被发动起来投入到一场场政治仪式中,并改变人们的行动逻辑乃至重塑中国国民性的过程和原因。 而电影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导演多次用黑色幽默巧妙地反讽时代的悲剧性,而不是像小说那样,用一个接一个的死亡的冰冷事实控诉社会的残酷。

我想,作为观众,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表达。当然,关于影片结局的更改,的确缺少悲剧的震撼人心。

类似的影片还有《霸王别姬》、《蓝风筝》等,它们都从小人物的故事着手探讨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关系。 活着,必然要接受死亡的洗礼、经历无数的悲欢离合,如果你无力与时代的命运抗衡,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忍耐。

福贵用他苦难的一生教会了我们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参考:①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华夏出版社。

6.个人的命运由个人掌握

个人命运主要由个人把握 这个问题,黑格尔曾作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出生的家庭、性别、相貌、高矮,出生的时代及社会是我们自己所不能选择的 ,我们命运的一部分是先天注定的。 但也仅仅是一部分而已,人的命运并不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而且这些因素,主要是先天的因素,是一 些固定的生理和社会基础,它们对个人整个人生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并且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个人的 人生和命运,主要取决于个人后天的努力,取决于个人后天的个性、精神等因素。

而个人的家庭、生理 基础及时代环境,仅仅提供了一个人生斗争的平台而已。它们并没有决定结果,只是规定了人生的起点 。

所以问题很简单,人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确定无疑的。尽管人不能选择自己的身体和时代环境, 但人在人类社会之中的人生命运,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即便你的人生起点很低,上帝给了你一副不好 的牌,你也可以走出辉煌的人生,打出最好的人生牌局。而且综观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那些作出卓越 成就的英雄伟人,其先天条件大都并不优越。

相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例如亚历山大、孔子、苏格拉底、拿破 仑、贝多芬等等,莫不如此。

而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人,往往过于养尊处优,丧失了生活的斗志,在历 史长河中湮没了。所以人生并不在于摸到一手好牌,而是在于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人生的命运之牌就掌 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为你自己所决定。 决定人的命运的后天因素,就在于人本身,也就是人的个性与精神因素。

个性与精神决定人之为人,也 决定人的人生命运,它们构成人的最高本质。而正是人的个性与精神,是人可以把握的后天因素。

尽管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个性与精神也几乎具有先验的性质,因为家庭与社会环境就规定了他们个性与 精神的基本面貌。但正是在这一点上,个人可以有所作为。

个人可以超越群体,可以改造自己的个性与 精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优异的人,成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人。 由于今日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金钱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尺,而金钱与人的个性与精神 往往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暴发户的出现可以是很偶然的。但是从生活真正的本质和真义来说,从人的 真正的生活质量来说,人的个性与精神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一个暴发户可以有巨大的财富,但他的生 活未必一定幸福。我们至多可以说他在攫取金钱方面是成功的。

但是金钱与财富,说到底仍然与精神有 关,那就是个人的才华、才能因素。撇开偶然因素和例外因素,撇开特殊的社会、时代条件,人类社会 的财富是向社会的知识阶层、社会的精英阶层集中的。

而且这种社会的精神发展阶层将愈来愈扩大,直 到覆盖人类社会的全体成员。因此人的精神的发展,是与财富的归属正相关的。

而人的精神的发展,取 决于个人后天的努力。 你的学习成绩、你的知识水准、你的朋友、你的伴侣、你的事业与生活、你的财富、你的整个社会人生 ,取决于你个人后天的努力,取决于你个人个性与精神的发展,取决于你个人头脑中辨证的旋转和果敢 无畏的行动。

人是自己人生与命运的主宰。 谈到命运,首先,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是命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命运就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状况,通常是指人的所谓吉凶祸福 、高低贵贱和人生遭遇的总体状况。

人是社会的个体,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其源动力在于自己,而非别人。外因即社会是否起作用,要看内 因即自己的意志是否被蛊惑,如果你是一个执着而坚定的人,那你会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前行,这样成 功就是属于你的。

社会只会给你机遇,而是否把握机遇还得靠你自己。有句古话说的好:天上不会掉馅饼。

想吃馅 饼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博取。 纵观古今中外,的确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交给了神,交给了上帝。

但是,当人 们通过斗争把命运的主宰权收回来之后,发现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因此,一代又一代日益觉悟了 的人们,一直在不懈地奏响着自立、不屈、抗争的命运交响曲。

远在中国古代,孔子就主张“知命”,否定命运的不可知 论。墨子主张“非命”,反对所谓“命中注定”之说。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造命”,认为人只要认 识和遵循事物的必然性,就可以主宰命运。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目前宇宙已知的一切存在物中 最高级、最具灵性的存在者,正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人类命运的神或其他 东西。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人的命运,就是人在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状态。

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人的命运之所以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不 同造成的。其中,内因即主观条件是人的命运变化的根据,具有决定性,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

所以,不论是人类发展的实践,还是科学理论的分析,最终的结论就是一句话:个人命运主要由个人把 。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