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首次发现大面积白垩纪恐龙足迹群
各趾平行的兽脚类恐龙足迹
蜥脚类恐龙行迹
近日,中外科学家宣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邱亮、丑春永、王董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等学者共同参与。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地质学知名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
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罗斯学者在黑龙江北部嘉荫地区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发现了满洲龙,它属于鸭嘴龙类恐龙。
该化石点还有暴龙类、驰龙类、鲨齿龙类、大盗龙类、似鸟龙类化石发现,但鸭嘴龙类的化石占绝大多数。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犸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构成了丰富的哺乳动物生物群。
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都非常稀少。唯一的记录是,1983年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的陈秉麟等学者在依兰县城南门外牡丹江西岸发现的一个恐龙足迹,但未具体描述与对比。
2018年夏,化石爱好者朱利在达连河镇红星村路边新修开的剖面上发现了双壳类化石和龟化石,其旁边有一些有着明显规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迹。随后邢立达团队确认了这些印记为足迹化石,并迅速奔赴现场展开考察工作。
据统计,依兰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共计70个足迹组成,包括平行的蜥脚类恐龙行迹、三趾型鸟脚类行迹,延长的三趾型兽脚类行迹。
蜥脚类足迹的后脚的长度约49厘米,由于右脚和左脚的步长明显不同,可能代表了跛行或异常的步态。
鸟脚类足迹以趾迹为主,第三趾最发达,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几乎呈三角形,且前缘圆钝。
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平行,被暂时归于游泳迹。兽脚类游泳迹和其它恐龙的步行行迹的组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考察队还重新描述了陈秉麟的旧记录,认为其足迹可能是甲龙类所留。
依兰恐龙足迹群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早白垩世大型足迹点,该发现补充了该地区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记录,也体现出了该地区恐龙生物群的多样性(包括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可能的甲龙类)。游泳迹的发现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恐龙的行为。黑龙江晚白垩世的恐龙生物群(包括俄罗斯阿穆尔地区)很有可能就是这一生物群的延续。
文/本报记者 颜菁
黑龙江发现大面积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群
最新发现与创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中外科学家25日宣布,其研究团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该地区已发现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犸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构成丰富的哺乳动物生物群。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非常稀少。唯一的记录是,1983年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的陈秉麟等人在依兰县城南门外牡丹江西岸发现的一个恐龙足迹,但研究人员未对其进行具体描述与对比。
2018年夏,化石爱好者朱利在达连河镇红星村路边新修开的剖面上发现了双壳类化石和龟化石,其旁边有一些有着明显规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迹。邢立达团队随后确认了这些印记为足迹化石并展开考察工作。
据统计,依兰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共计70个足迹组成,包括平行的蜥脚类恐龙行迹、三趾型鸟脚类行迹、延长的三趾型兽脚类行迹。蜥脚类足迹的后脚长度约49厘米。由于右脚和左脚的步长明显不同,可能为跛行或异常的步态。鸟脚类足迹以趾迹为主,第三趾最发达,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几乎呈三角形,且前缘圆钝。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平行,被暂时归为游泳迹。兽脚类游泳迹和其它恐龙的步行行迹的组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考察队还重新描述了陈秉麟的旧记录,认为其足迹可能是甲龙类所留。
研究人员称, 依兰恐龙足迹群补充了黑龙江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记录,也体现出该地区恐龙生物群的多样性。黑龙江晚白垩世的恐龙生物群很有可能是此次发现的这一生物群的延续。(记者操秀英)
准噶尔盆地发现世界最大亚洲恐龙足迹化石
新疆网讯(记者 梁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团队近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新发现了两类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其中一类恐龙足迹命名为牛氏亚洲足迹,其大小是之前发现最大化石足迹的1.5倍,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亚洲恐龙足迹化石。
记者4日从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近期《科学通报》在线发表了汪筱林团队关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研究进展,新发现的两类恐龙足迹均被归入亚洲足迹属。
亚洲足迹属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清晰的蹠趾垫印迹,代表了兽脚类恐龙的足迹类型。
2006年以来,汪筱林带领的中科院古脊椎所科考队,对新疆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的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层进行了十多年的连续考察,在哈密盆地发现了早白垩世哈密翼龙动物群及共生的大量翼龙、恐龙、鸟类等足迹化石,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乌尔禾及相邻地区,除了发现丰富的翼龙、恐龙等骨骼化石外,还发现了多个层位保存的大量翼龙、恐龙、鸟类和龟鳖类足迹组成的足迹化石群,极大地丰富了动物群的化石类型和组成。
此次研究团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吐谷鲁群中发现多种兽脚类足迹。这些足迹保存在长约12米,宽约7米,面积约80平方米的灰绿色细粒砂岩层面上,地层近于水平。足迹化石层有上下两层,上部层面保存了6个足迹,下部层面仅露出7个足迹(大部分被上层所覆盖),共组成3条行迹和4个孤立足迹。上部层面同时还保存了对称波痕和2条虫迹。
科研人员通过足迹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分析,发现所有足迹与实雷龙足迹科特征相似。在进一步对实雷龙足迹科已知6个属的正型标本和1个属种未定成员的对比后发现,准噶尔盆地的两类足迹类型均归于亚洲足迹属,科研团队以发现者姓氏为名,建立了亚洲足迹属的一个新种。这一新种比已知最大的亚洲足迹尺寸还要大1.5倍左右,是已知世界上亚洲足迹属中最大的类型。另一种发现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型足迹归入已知的跟垫亚洲足迹。
据了解,新疆准噶尔盆地是世界上发现恐龙化石的重要区域,这里还分布着大量伴生的硅化木,依托丰富的化石资源,建立起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延伸阅读
留下足迹时,恐龙正在悠闲漫步
牛氏亚洲足迹与跟垫亚洲足迹及造迹者生态复原图
仅凭一片恐龙足迹化石,就能还原出恐龙的体态和生活习性,这便是古生物考古的神奇所在。
汪筱林科研团队的博士生李阳参与了此次准噶尔盆地的科考活动,并以第一的身份发表了相关论文。李阳介绍,在对足迹化石进行系统形态学描述外,科研团队还简要分析了造迹恐龙的个体大小、行为习性和形成足迹的古环境背景等。
李阳说,根据前人的经验公式,可以通过后足足长对造迹恐龙的臀高和体长进行估算。一般来说兽脚类恐龙的臀高约为后足足长的4倍,体长约为臀高的2.63倍。据此推算牛氏亚洲足迹造迹恐龙的臀高约为2.3米,体长近6米,属于大型兽脚类恐龙,相当于一头矮个儿的非洲象。另一种跟垫亚洲足迹造迹恐龙的臀高约为1米,体长约为2.5米,相当于一头北极熊。
那么,这两种距今一亿年前左右早白垩世出现在准噶尔盆地的恐龙,生活环境又是如何呢?对此李阳介绍,足迹层面保存了对称波痕,这种波痕常见于双向水流的滨湖或滨海环境,并在化石里发现了虫迹。此外,要想足迹化石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需要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适中的 底质环境。因此通过这些特点,科研人员推断足迹化石是这两类恐龙漫步行走于滨湖环境中形成的,也就是说,亿万年前的准噶尔盆地曾存在着巨大湖泊,并呈现湿润的古气候环境。
李阳介绍,科研人员还根据臀高和复步长等数值,进一步对恐龙的行走速度进行估算,其中牛氏亚洲足迹造迹恐龙的行走速度约为8千米/每小时,跟垫亚洲足迹造迹者的速度约为6.5千米/每小时。
一般认为,复步长和臀高比值得出的相对复步长如果大于2,属于快速行走和奔跑状态,反之则属于缓慢行走状态。由于两类造迹恐龙的相对复步长都小于2,因此在留下足迹时,这两类恐龙都处于无忧无虑的漫步状态。然后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这些珍贵的足迹被保留下来,留给后人宝贵的古生物化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