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

火烧阿房宫:杜牧的文章让项羽背锅千年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1)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种常识。然而,如果将时光倒退回10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这个事情。如果继续向前追述,那么无论是南北朝的世家大族或是两汉的儒生文人,也都对此事闻所未闻。

所以,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光辉事迹”,其实公元9世纪的诗人杜牧。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距离当年的项羽也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这个年代差距就和他自己与我们今人的时差类似。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2)

阿房宫因为杜牧的作品而变得闻名

公元822年,杜牧还是一个年仅20的热血青年。在通读了一些关于政治和军事类的粗浅著作后,不免就感而发,写下了成为后世中学教科书中的重要题材《阿方宫赋》。在这篇名著中,他将大秦帝国的覆灭和关中的劫难,都归功于杀入函谷关的楚人军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对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来说,《阿方宫赋》当然是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但此文中也包含了很多古文中常见的毛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为了节省字词而虚化处理了很多细节。毕竟,司马迁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写的清清楚楚:项羽下令烧毁的是位于咸阳城的秦国王宫。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3)

项羽的部队 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秦王宫身上

当然,杜牧并没有在赋中直接将项羽和阿房宫起来。但因为两者出现在了相距不远的前后文位置,当中又缺乏足够多的细节描述,自然就会让不明所以者产生联想。这个事情,也就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悬案。

一直到公元2002年,考古学家开始大力挖掘当年的阿房宫遗址。他们惊讶的发现,偌大的考古遗址内,居然没有一丝被大火烧过的痕迹。相反,在之前发现的秦王咸阳宫遗址中,到处散落着大火烧焦的痕迹。显然,司马迁的记录较为准确。而根据杜牧的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发散性思维”,被彻底证实了不存在。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4)

阿方宫遗址的一段土墙

此外,在其他历史记录中,我们也能发现很多关于阿方宫当年情况的旁证。这座秦王献给自己与子孙万代的行宫,从开始修建到因为战乱而停工,前后不过3年时间。在大部分建筑都没有完工的时候,无兵可用的秦二世就将工人全部征发充军。虽然只是消耗楚人锐气的炮灰,却也的确为击退第一轮的陈胜吴广义军而做出贡献。至于阿方宫本身,在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继续施工了。

后世的考古人员还发现,在阿房宫的遗址内,除了东西北三面墙和少数瓦砾外,再没有任何与建筑有关的东西。也就是说到停工为止,这座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的阿房宫,其实连毛坯都没有完成。如果项羽需要出于泄愤,将这个工地一并烧毁。那整个咸阳都应该在更早之前被毁灭了。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5)

原有的秦王宫殿 才是当时的统治中心

相比之下,无疑是原宫殿更有销毁价值。因为在整个先秦时期,作为军事强国都城的咸阳都是没有城墙的。除了野战军外,整座城市的防御中心就是宫殿。这里不仅是秦王的生活和办公场所,也是国库的核心所在,更储存了大量武器储备。整个宫殿,基本上就是一座具有行政功能的堡垒。

当然,对于大部分后世的粗浅读者而言,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杜牧写文的初衷,可能是哀叹盛唐气象的不复存在。所以在引经据典之余,不需要注意那些该死的细节。而古代的书面雅语,也崇尚简略和意境,对细节描述抱有天然敌意。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6)

航拍的部分咸阳宫殿遗址

这似乎是为一群已经具备丰富阅历和知识储备的人所准备的“内部交流工具”,而不像是为普通人传递信息所设计的方便载体。很多研究古代历史的爱好者,在感叹惜字如金的记载时,恐怕也会有类似想法。

历史的教训①《阿房宫赋》:骄奢亡国

编者按: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回望历史,深刻总结秦、汉、唐、清等封建王朝之所以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一个共同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吏治腐败、权以贿成,又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明末农民起义、晚清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军先胜后败,除封建政权残酷镇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起义队伍不能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让我们一起重读六篇古文,重温历史故事,以史为鉴,进一步坚定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到底。

《阿房宫赋》:骄奢亡国

我经常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这的确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搜刮民财、征用民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后人感叹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2019年10月2日)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7)

《阿房宫赋》是唐代诗人杜牧对秦朝由兴到亡短暂历史的总结。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完成统一大业的朝代。然而,从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归降刘邦,前后只有15年,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文章开篇仅用了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时的非同凡响。秦朝统一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改革,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与度量衡。然而,史书中的秦始皇,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一位残酷奢侈的暴君。在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他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咸阳都城附近的270座宫殿之间还用复道、阁道、甬道等建筑连接起来。

阿房宫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今天西安阿房宫遗址公园保存着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台基,勘测后的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度为420米,最高处高约7到9米,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它到底有多奇丽壮观呢?“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从全貌上看已经是雄伟壮阔,再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亭台楼阁,更是巧夺天工。宫内收集的珍宝不计其数,“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宝鼎被当作锅具,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也不觉得可惜。宫内歌舞之盛同样让人难以想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秦皇若在之处,则歌台春暖,不在之处,则舞殿风凄,以至于出现“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殿内宫人为了能见皇帝一眼,每日梳妆打扮,“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然而“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些人竟这样等了三十六年都始终未能得见。

为了修建这样一座奢华的宫殿,秦始皇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百姓生计无比艰难,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民间甚至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民谣。

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用短促有力的文字,收束了对于阿房宫之事的叙述,非常简洁地概括了秦皇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将秦朝的毁灭,总结为秦皇骄奢淫逸,自取灭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或许有人会说,杜牧如此详细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奢华,可到了总结秦朝亡国的原因的时候,却只用了这样寥寥几句话,是不是会显得太简单了呢?

一点都不简单。因为,对于秦朝统治者的斥责,是贯穿全文的。杜牧写了阿房宫的奇丽,写了宫中美女的情态,写了堆积如山、被随意放置、视若瓦砾的珍宝,这极尽铺陈夸张之描写,一方面体现了赋这种文体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更形象真切地说明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维持这种生活只有一个办法——搜刮民财、征用民力。就好像《古文观止》中评价的那样:“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沉于奢、施暴政,必然将百姓置于与自己完全对立的地位,当百姓们再也无法忍受之时,就是统治者的覆亡之日。秦王朝如此,秦王朝之后的一个个封建王朝、封建政权也是如此。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前车之鉴”是为了走“明日之路”。正如杜牧在文章结尾处所指出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同封建王朝有着本质区别,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历史周期率问题,就是为了告诫全党,任何一个政权,建立不容易,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也不容易。“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我们方能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

阿房宫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学习网:

(一)基础练习(12分,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 出:建成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趋向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朝:朝廷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美丽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究竟什么情况?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背后的真相(图8)阿房宫赋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A.六王毕,四海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填空:

(2)长桥卧波,_____?_____,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二)课内精读(13分,每题3分)

阅读《阿房宫赋》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8.对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四个“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个“后人”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B.①②③都指秦代以后的统治者。

C.③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D.④指唐朝统治者。

(三)语段拓展(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孙恩乱后饥荒,县令庾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困不改节。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惜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常以捃拾自资,同捃者争穗,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愧恧。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颙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既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道虔年老,菜食,恆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困不改节 改节:改变节操

B.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愧恧 愧恧:惭愧

C.太祖闻之,遣使存问 存问:慰问

D.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 感恸:感动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悉以其所得与之/策扶老以流憩

C.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D.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亲故多劝余为小吏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道虔“仁爱”的一组是( )(3分)

①与诸孤兄子共釜庾之资

②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③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

④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

⑤悉以嫁娶孤兄子

⑥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道虔跟随戴逵学习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郡州府衙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命。

B.有人偷了沈道虔家菜园里的菜,沈道虔回来看到了,生怕发生冲突,便躲了起来,等偷菜的人拿够了离开后才出来。

C.沈道虔常常以拾稻麦过日子,跟他一起拾麦的人相互抢麦穗,道虔劝他们不要这样做,他们不听,道虔便把自己的全部给他们。

D.沈道虔家好几代信奉佛教,他便把长辈们原来居住的故宅改为寺庙。每年至四月初八,都敬请佛像。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9分,每句3分)

(1)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

(2)既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

(3)道虔年老,菜食,恆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

(四)语言表达(13分)

14.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3分)

正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3月8日批准冻结对伊朗的二十多个核技术援助项目,以此惩罚伊朗拒不履行联合国决议。

据美国媒体报道,遭冻结的核技术援助项目多达23个。据了解,在冻结援助项目问题上,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之间存在广泛共识,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该惩罚措施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提出的。

冻结这些核技术援助项目其实是联合国安理会在去年12月23日通过的伊朗问题1737号决议所包含的内容。该决议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并对伊朗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实施材料和技术禁运。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年2月22日提交的报告认定,伊朗未在规定期限内停止铀浓缩活动,美、英等国随即表示将通过新决议,对伊朗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

答: 。

15.龟兔赛跑,第一次比赛兔子输了,要求赛第二次。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吸取经验,不再睡觉,一口气跑到终点。兔子赢了,乌龟又不服气,要求再赛第三次,并说前两次都是你指定路线,这次得由我指定路线跑。结果兔子又跑到前面,快到终点了,一条河把路挡住,兔子过不去,乌龟慢慢地爬到了终点,第三次是乌龟赢。于是两个就商量赛第四次。乌龟说,咱们老竞争干嘛?咱们合作吧。于是,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时乌龟驮着兔子游,两个人同时抵达终点。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写出其中的三点。(6分)

答: 。

16.仿照例句,从“鼓”和“雪”中任选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4分)

例:落叶——(正面)为花儿更美丽,牺牲了自己全部的能量。(反面)只是满足于配角,注定了它一生的碌碌无为。

(1)鼓——(正面) 。(反面) 。

(2)雪——(正面) 。(反面) 。

(五)我山之石:

保民而王,仁者无敌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秦国胜利,六国灭亡,其因为何?文学家、史学家都有成说。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主要责秦之过,但对六国灭亡之因也有透露:“争割地以奉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唐代的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得较为含糊:“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北宋时期的苏洵在其《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辙在同题《六国论》中又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那么,一统六国的秦王朝又为何仅仅经历两代就灭亡了呢?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夫”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而杜牧则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了秦皇的自取灭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细读《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我们不难发现,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

其实,以后历代的兴亡,不都证明了他们的卓识远见吗?

附参考答案:

1.C.(朝:早晨)

2.B.(B和例句都是被动句,都是动词本身直接表示被动。A是判断句,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是省略句)

3.C.(“族”和“辇”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族:灭族;辇:乘车子。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用状语,向北;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镜)

4.(1)《樊川文集》杜牧 唐代 李商隐(2)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5.C.(爱:爱护)

6.D.(“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现在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气候”在文中指气温,现在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收藏”在文中是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现在是一个动词)

7.C.(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A,①介词,让;②连词,假使。B,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①介词,比;②介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译为“到”)

8.B.

9.D.(感恸:感叹痛心)

10.C.(C,之:结构助词,的;A,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却;B,以:介词,把/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D,为:介词,替/动词,做)

11.A.(②说明其有节操,⑥写的是武康县令孔欣之)

12.B.(“生怕发生冲突”不当,他躲起来的主要原因是怕偷菜的人感到难堪)

13.(1)那位偷笋的人非常惭愧,坚决不要,道虔便让人放在那人的屋里再离开。(2)道虔回去以后,把自身的衣服和钱,都送给了侄子中没有衣服的。(3)道虔年老,吃的是素食,常常一天不能吃饱,他却以弹琴写字为乐,孜孜不倦。

沈道虔,是吴兴武康人。少年时便非常仁厚,喜爱《老子》《易经》,居住在县城北边的石山之下。孙恩之乱后,发生了饥荒,县令庾肃之就接他到县城南边的废头里,为他建起了房屋,那里前临小溪,有很美的山水。而沈道虔却还不时地回到石山他心仪的房舍里,和那些成了孤儿的兄长的儿子们共用家传的器物,不论多么困难,他都不改变节操。他跟随戴逵学习弹琴,王敬弘深深地敬仰他。郡州府衙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命。

一次,有人偷了沈道虔家菜园里的菜,沈道虔回来看到了,自己便躲了起来,等偷菜的人拿够了离开后,他才出来。有人拔他家屋后的竹笋,他便派人让那人不要拔,说:“我打算让这片竹笋长成竹林,另有更好的竹笋给你。”于是便叫家里人买更大的竹笋送给那人。那位偷笋的人非常惭愧,坚决不要,道虔便让人放在那人的屋里再离开。他常常以拾稻麦过日子,跟他一起拾麦的人抢麦穗,道虔劝他们不要这样做,他们不听,道虔便把自己的全部给他们,争抢的人非常惭愧。以后每次争抢时,就说:“不要让沈先生知道了。”他冬天没有夹衣,戴颙听说便把他接来,为他做好衣服,并送给他一万钱。道虔回去以后,把自身的衣服和钱,都送给了侄子中没有衣服的。家乡的少年,都愿当他的学生。道虔常常没有饭吃,无法建立学舍。武康县令孔欣之便周济了他很多物资,使他的学生得以成就学业。太祖听说后,派人慰劳他,赐钱三万,大米二百斛,沈道虔把它们全部用作兄弟的孩子们嫁娶的费用。接着被征为员外散骑侍郎,他没有应征。沈道虔家好几代信奉佛教,他便把长辈们原来居住的故宅改为寺庙。每年至四月初八,都敬请佛像。请佛像的那一天,全家人总是触景生情,感叹痛心。道虔年老,吃的是素食,常常一天不能吃饱,他却以弹琴写字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令本郡县令,随时给他帮助。元嘉二十六年去世,时年八十二岁。

14.答:国际原子能机构冻结多个对伊朗核援助项目

15.参考答案:一是当你处在劣势时,不要气馁不要松懈,要坚持到底,等待对手犯错误。二是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兔子能跑只是潜在的优势,第一次比赛它因为睡觉还是输了,就是因为没有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三是如果原来的策略不管用,必须及时调整。通过第二次比赛,乌龟知道一个道理,如果不改变比赛路线,比一千次我也赢不了。怎么办?换条路线跑;四是要学会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做到双赢,当然这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16.参考示例:(1)鼓——为了鼓舞别人的斗志,甘愿终身被敲打;肚里空空,却总叫得最响。(2)雪——纯洁与晶莹的完美结合,使你冰清玉洁;有见风使舵的习性,又有见不得太阳的胆怯。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