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写过一篇文章:
彼时,八月初,这部叫做《金刚川》的刚刚开机。
主演张译、吴京、邓超、魏晨。导演管虎、郭帆、路阳。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票房的保证。
说到这,多少会让人想起管虎的另一部作品《八佰》《八佰》前后历经了10年准备,4年制作。相较而言,《金刚川》的拍摄和制作周期加在一起是三个月。
上一部这么拍的是《中国机长》
显而易见的一点,提档到10月23日,是有其需要的。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又恰逢和美国之间关系不恰。否则,诚如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讲到的,这部分的内容,一般的影视剧是不敢轻易碰的。
现在,用三个月的时间,制作出了这部。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老师说,一定要多修改几遍,才可能达到最好的呈现。不要匆匆忙忙,还容易写错别字。大文豪季羡林也说:写作文是痛苦的,是蚌病成珠,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说回,上一部拍摄周期很短的,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中国机长》刘伟强导演执导,张涵予、欧豪等主演,作品本身也是为了突出中国机长的英勇形象,拍摄时长是从2019年1月到3月,也是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对照着来看,当时《中国机长》的情况是怎样呢?
票房是可以的,评分一开始上了7分,但随着时间推移,略有下降,现在的豆瓣评分在6.7分左右,及格线徘徊。而从内容上来说,由于制作周期短,所以影片中会出现很多重复的镜头,其实根本就撑不满两个小时,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量。
你的感动来自于哪儿?
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状况和当时有点像,大量的大V评论,在公映前、在点映时,说这部影片虽然制作周期短,但拍得非常好,非常令人感动。不得不说,这部的宣发工作做得非常好。
但细想一下,很多人看影片时候的感动,到底来自于哪儿?
其实是来自影片本身的题材,说得夸张一点,随便找个稍微有点叙事能力的人来,讲述一个抗美援朝的故事,都是令人感动的。
因为让我们感动和敬佩的是志愿军,是这群十七八岁的少年们,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正国之战立威,让世人从此不敢小看彼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
不同于《八佰》中对于这个话题存在的敏感性,我们对于志愿军的情感是无一例外的敬重。
而后,情感基调的奠定之后,剩下的才是导演管虎等人于细微处的功力,演员张译、吴京等人于真实里着落的演技。就这一点而言,于很多大V的评论来说,抛开题材本身而言,去大赞特赞管虎的拍摄能力,甚至赞扬其能够从美军飞行员的角度切入,给我们带来多大多大的感动和多深多深的思考,似乎是不合适的。
也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豆瓣的评分已出,6.9分,一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差的分数,和当年的《中国机长》也相差无几。不过,考虑到档期的原因,在我看来,这部《金刚川》的票房可能并不能比《中国机长》来得高,因为当时《机长》是在国庆档上映的。
后悔在10月23日这么严肃的致敬抗美援朝烈士的日子来看这部烂片。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豆瓣
豆瓣(douban)是一个社区网站。网站由杨勃(网名阿北)创立于2005年3月6日。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User-generatedcontent,UGC),是Web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2012年8月,豆瓣宣布其月度复盖独立用户数(UniqueVisitors)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2013年第二、三季度的豆瓣月度复盖独立用户数均达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