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校园贷”重庆出新规:高校在校学生网贷业务一律暂停
只要登录网站并注册,填写身份证号码,即可轻松借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现金……近年来,校园贷乱象不断,一环扣一环的校园贷套路,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应接不暇,甚至深陷其中。18日,从重庆市政府网获悉,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中介开展高校在校学生网贷业务,同时禁止小贷公司发放校园贷。
10月10日,《重庆商报》报道了重庆一大学生贷款3万到手只有997元”的校园贷”案件,事实上这并非个案。近年来,重庆部分不良金融机构和平台针对高校在校学生违规开展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回租贷”等业务,给高校校园安全和在校学生合法权益带来严重损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为切实保护高校在校学生合法权益,《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高校在校学生网贷业务,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发放校园贷。同时,未经批准,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进入高校宣传推广信贷业务和为高校在校学生信贷服务。
为了将校园贷”遏制在摇篮中,市金融办、重庆银监局、人行重庆营管部还将督促有关机构严格遵守规定,建立起识别高校在校学生身份的工作机制,清理规范业务行为。
如今,不少校园贷”的广告充斥着朋友圈、等渠道,《通知》要求市工商局要加强广告日常监管,严禁发布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网贷的广告,对举报查实的校园网贷广告及时予以取缔。同时,对涉嫌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非法期货和向高校在校学生通过虚增债务、故意违约、强立债权、暴力讨债等实施套路贷”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部门要予以严厉打击。
在教育引导和帮扶救助方面,《通知》也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要求要加强学生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科学、适度消费,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要进一步健全能兼顾共性需求和个体差异的资助体系,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筹集专项基金,满足学生临时性需求和拓展学习、创新创业等发展性需求。
校园贷开正门,银行为何动力不足?
2016年起,因负面舆情不断,监管机构就开始着手整顿校园贷,整体思路是“开正门、堵偏门”,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军校园市场,其他机构则一律退场。
但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看,不太理想——为银行开正门,银行积极性不足;把网贷机构挡在门外,网贷机构却仍在变相涉足。
银行积极性不高,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利率限制。校园贷的盈利模式在于高息覆盖高风险,但银行作为正规军,被各方寄予厚望,非但不可能走高息的路子,还要确保利率足够普惠,导致银行的校园贷产品很难盈利,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经营限制。校园市场太分散,适合全国性银行布局,对区域性银行吸引力有限,但全国性银行都是大块头,很难在战略层面引起重视。
三是竞争因素。互联网巨头借助支付工具,已经实现了对校园群体的高度渗透,牢牢握住了这个市场,对于银行机构而言,校园贷并非未开发的处女地,即便全力投入,未必能有好的成绩。
四是声誉风险。校园贷业务空间有限,但舆论敏感性很强,极易引发声誉风险,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积极性。
站在商业角度看,银行对校园贷市场的顾虑也并非没有道理,从开正门、堵偏门的角度看,一方面,助学贷款与商业贷款两手抓,适当扩大助学贷款范围,覆盖刚需,对于商业性贷款,可鼓励银行与互联网巨头合作,银行出资金、互联网机构出场景和数据,共同开发校园贷市场,确保利率普惠且商业层面可持续;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应强化宣传引导,引导学生观念转变。
在实践中,识别借款人的学生身份需要放贷机构主动作为,若放贷机构有意不作为,以未能识别借款人身份为借口向大学生群体发放贷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搪塞监管和舆论监督,所以不少机构仍在抱着侥幸心理从事现金贷业务。
在正规校园贷产品整体供给不足的背景下,违规产品很难杜绝,引入更多地正规军才是治本之道。
此外,无论是正规军,还是网贷机构,校园贷款产品的普及还引发了一个担忧:即贷款产品在助力在校学生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其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帮凶。尤其是一些信贷产品,与信用卡类似,具有一定的免息期,只要按期还款,不会产生利息支出,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但免息产品容易产生收入错觉,无形中放大消费,借钱总归要还的,大学生缺乏收入,一旦过度消费,很容易从免息期内的无息贷款过渡至有息分期,甚至从正规产品过渡至不正规的高息贷款,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不过,90后、00后的借款消费理念已经形成,堵不如疏,后续还是应该从加强正规产品供给的角度优化市场结构,给大学生群体更多合规产品,把违规的高息产品挤出校园。同时,要强化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爱财集团爱又米再被指违规校园贷,导流现金贷平台涉校园贷砍头息
近日,《每日经济报道》曝光部分平台在监管禁令后,现仍向在校学生发放贷款。除了测试的平台外,文中提到,杭州重点拟上市企业旗下平台爱又米违规从事校园贷,此前所涉报道称,爱又米截至2月尚为学生授信。虽然每日经济新闻测评的7家平台中并未有爱又米,但蓝鲸财经发现,校园贷起家的爱又米并未暂停该业务。
在21聚投诉网站,近半年来,爱又米有十余条信息提及校园贷,有称在2018年大二期间获得爱又米1万元借款额度,并在其后用于消费;并有校园贷投诉附上2018年7月创建的借款账单,该投诉者未附上学生身份证明。
有用户指出,平台涉及校园贷、砍头息及息费过高等问题,2018年3月,其于在校期间在爱又米平台借款两万元,被收取的服务费、资金管理费总额超过6000元,36期每期应还858.14元。以实际到账14174.45计,IRR年化利率超过60%。
爱又米应用显示,“100%下款栏目”为其他小额信用借贷平台导流。在导流的应用中,近期有被指涉及校园贷的平台。有用户称,其为大三学生,在爱又米推荐的海王分期进行借款,3500元借款实际到账2485元,申请时间为7月14日。目前,爱又米导流入口未显示海王分期。
2017年5月27日,监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网贷机构暂停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校园贷曾酿成数起悲剧,2019年2月,西安一位女孩在校期间接触网贷后无法弥补债务漏洞选择轻生,留下的账单中提及爱又米等众多平台。
爱又米的投诉集中在暴力催收、会员权益退款问题及导流现金贷产品涉及砍头息。
在爱又米APP,会员权益申请在首页醒目位置,称会员享可30秒审批随借随还,下款率提升82.5%。数位用户购买之后因存在有借款额度但不能借款等问题,无法使用权益要求退款。爱又米A+会员协议中第2.5条可见,服务期内取消会员,费用不会退还。由于下款率提升是爱又米会员中宣传的权益之一,用户或在购买后仍无法获得借款额度,此类用户认为被平台骗取会员费。
同时,爱又米因导流平台收取砍头息遭到投诉,除上述提及的海王分期外,主要包括多米贷、月光宝盒、月光侠等,还有点融关联公司。
爱又米导流的还包括“0审核放款”平台,其中有U钱包用户称,其1万元借款,被要求12期每期还款1207.57元,IRR贷款利率达到60%。工商信息显示,U钱包APP应用主体为大连融栗广告有限公司(下称 “大连融栗”)。
企查查信息显示,U钱包主体大连融栗股东为自然人张巍伟及崔亚文,关联点融。张巍伟在大连中山德云晟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山德云晟小贷”)任总经理。山德云晟小贷法人苏海德,官网显示,其大股东系点融。另一股东崔亚文与上海点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崔亚文同名。
爱又米所属的爱财集团。集团官网介绍称,公司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钱志龙是阿里75号员工,是支付宝与阿里妈妈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旗下产品包括爱又米、P2P米庄、小微金融烟掌柜、及汽车金融爱又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