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和趋势(2017.1—2020.6)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共受理网上购物合同纠纷新案件4.9万件。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研究所所长李爱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和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减少网购纠纷。从根本上说,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食品类网购容易起纠纷
《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网上零售额逐年上升,但每亿元零售额纠纷数量呈现先下降后波动的趋势。对此,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所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辉分析:“一方面,网上零售总额逐年增加,但网购合同纠纷数量并未逐年增加,表明网购消费环境呈现良好态势。另一方面,“每亿元零售额纠纷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特定领域、特定环节的网络纠纷数量有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和重视。”
从商品类型来看,食品纠纷占网购合同纠纷的近一半,占45.65%;其他依次是数字家电(17.20%)、保健药品(7.80%)、家具和家装(7.76%)、服装和鞋包(4.66%)、美容和个人护理(4.53%)以及家庭百货商店(4.51%)。约11.37%的纠纷涉及海淘或进口商品。
《报告》还显示,在网购合同纠纷中,30.78%的纠纷涉及食品安全问题,22.56%的纠纷涉及消费者的虚假宣传或其他欺诈行为,21.65%的纠纷是由于商品缺乏必要的标签,9.15%的纠纷涉及假冒伪劣产品。
促销“套路”影响购物体验
“双11”点燃了全民的热情,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力。然而,网购纠纷也引起了关注。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监测,今年“双11”期间,消费的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投放和规则不合理两个方面。
直播的“槽点”主要是:明星涉嫌刷卡诈骗;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差。
不合理规则的“套路”主要涉及三点:一是电商选择性推券。该平台使用算法技术来“描绘”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数据。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或者搜索结果比新用户少;二是建立“硬性规则”。不合并尾款,不能使用全额减券,不能退尾款,必须到凌晨支付尾款,并且“双11”当天不能退;第三,玩计算全额扣除、津贴、红包、合并购买等游戏堪比数学题,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便利体验。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各类主体在双循环、扩大内需的背景下,要明确把握好时机,既要创新经营手段,又要坚守底线和诚信意识。
为促进网络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号文件指出,对虚构交易或评价、使用虚假或误导性价格手段欺骗消费者、擅自删除消费者评价等违法行为要进行查处。
“80后”“90后”成维权主力
《报告》说明“80后”“90后”才是维权的主力军。网购合同纠纷案件中,原告自然人出生年份为:“60前”(2.56%)、“60后”(4.92%)、“70后”(13.98%)、“80后”(44.35%)、“90后”(32.83%)、“80后”、“90后”熟悉网购场景,购买力强。他们是互联网上的主要消费者。”李爱军说。
根据《报告》,约40%的网购纠纷是通过调解解决的
从诉讼主张来看,在网购合同纠纷中,90.50%的原告要求被告支付相应的赔偿,83.85%要求退货退款,17.57%要求被告支付货款,2.55%要求被告继续履行销售合同,2.46%要求被告道歉。
专家提醒,网购是有风险的。为方便维权,消费者应注意保存证据,如商品实物照片、网上交易图片、与商家的对话记录、发货单等。如发生消费纠纷,应及时与卖家沟通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卖家所在地的网购平台投诉,也可以向卖家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记者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