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三日电(记者题:第三批国家组织集采药品已在全国落地 更多降价药品在路上)
新华社记者瞿婷
随着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开始实施国家组织的第三批药品集中采购的成果,国家组织的第三批55个品种的药品已登陆全国公立医院。按照约定的采购量,每年相关费用从集中采购前的232亿元减少到37亿元,节约195亿元。
这是年底交付给人民的改革“红利”。以国家机构收集的第三批“星药”——盐酸二甲双胍为例,这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在44家药企的激烈竞争中,0.5g单芯片的平均价格仅为6美分。记者从某三甲综合医院了解到,部分糖尿病患者使用此次采集的二甲双胍后,每月药费未超过7元左右,约为原药费的4%。
除糖尿病外,第三批采集的55种精选药物还覆盖了高血压、抗感染、抗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临床用药量大,通过了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平均降价53%。
目前,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从2019年“47”试点的25种入选药品,到第二批国家组织收药的32种入选药品,共三批国家组织收药,不仅兑现了“带量”承诺,而且按时落地,实际购药量远高于约定购药量,为群众减轻了用药负担。
记者了解到,三批国家组织的药品收缴涉及112种药品,平均药价下降54%。按照约定的采购量,年采购成本从659亿元下降到120亿元,节约539亿元。如果报销比例为60%,可以为患者节省216亿元,为医疗保险基金节省323亿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莲认为,三家全国性机构已覆盖数百个品种,未来将在提高药企集中度、规范药品流通、建立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完善医院用药目录、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组织的特选药品降价将带动非特选药品更大范围的降价,降价效果将延伸到药店和非公立医疗机构,从而节省更多费用。
“承载量”是整个改革的核心。为了将更多品种纳入征收范围,国家医保局积极引导和推动各地按照国家组织征收的基本规则,探索非超估药品等其他品种的集中采购。目前,当地的药物收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如最近重庆、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的采购联盟开标,涉及消化、泌尿、心血管、呼吸等领域的药品,入选药品平均价格下降54.2%。
记者注意到,第三批国家组织的药品收缴已形成从采购、支付、预付到落地使用的常态化机制。比如将医疗保险基金以不低于所收药品专项采购预算30%的比例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或选定企业,要求医疗机构按照合同及时结算,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这意味着采购方的“会计期间”问题得到了解决,企业的资金压力和融资成本大大降低,医院可以及时还钱。这些配套措施将有利于改革效果的不断发酵,让人们真正使用和使用廉价的药物。
我国医疗保险目录中的药品有2600多种,只有1
"深化药品收藏是大势所趋."胡善莲认为,今后,购买量大、金额大的药物,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化学还是生物药物,中成药,都可能在征收范围之内。节省的资金可以使更多的创新药物进入医疗保险目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人民的健康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