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记者寇江泽)日前,记者从国家林业局获悉,“十三五”期间,中国继续加强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国家湿地公园201个,安排中央财政投资98.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和湿地保护与恢复补贴2000多项。
2016年,国务院发布《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发布省级实施方案。目前,《湿地保护法》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28个省开展了省级湿地立法。
中国不断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初步建立了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目前,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扩大湿地保护区和恢复退化湿地的重要起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如绿头潜水鸭、中华秋沙鸭、紫水鸡、红头潜水鸭、钳形嘴鹳、杓鹬鹈鹕等,频繁出现在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在改善生活环境、帮助人们增加收入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2019年,全国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3.85亿人次,89.33%的国家湿地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湿地公园也成为自然教育的主要阵地,全国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科普教育1.76亿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