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质量提升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教育体系”的要求。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如何理解高质量的内涵?如何同步打造高素质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应该如何形成合力?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 CIP教育创新大会”上,北京四中校长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立平、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学校本部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围绕《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使命与选择》展开圆桌对话。新华网教育中心内容总监尚亮主持圆桌对话。
如何理解高质量的内涵?多元化、全面发展是关键词
“优质教育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价值追求。应该不是简单的考试,而是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智育,应该是‘五育’的结合。”马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优质教育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选择平台,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发展可能性,给他们的孩子留下可期待的未来。
在王立平看来,“所谓优质发展,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千人一面’,同质化,而是每个学校都充分激发育人的活力,发挥自己育人的特色。”在她眼里,优质发展的状态是:“虽然不同的学校培养人的形式和渠道不一样,但最终我们的孩子可以全面发展,学得好,以后可以在某个领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工作不仅可以使他们自力更生,而且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质量不是针对某一部分人,而是针对全体学生,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和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光发亮。”杜玉珍还认为,学校应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育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以彰显多样性。优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杜玉珍强调,我们培养的人首先要身心健康,就像“0”之前的“1”一样。
周建华说,从学校内部来看,优质教育目标、优质德育、优质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优质教师的和谐发展,可以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
“优秀的人进入学校才能教出我们所期待的优秀的人”
“优秀的人,只能教我们期待的优秀的人入学。”马说,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起点和良好的起点。他强调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学一定要看书,看相关的书,然后在教育现实中增强问题意识。同时可以带着问题回归书本,回归理论学习,然后实践。”此外,他强调教师要有责任感、研究意识、新技术意识和未来意识。
从学校的角度,王立平强调“释放教师的活力”。首先,要尊重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尊重教师,倾听教师的声音。其次,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教师发展的差异。教师成长阶段包括适应、快速发展、成熟、高原、再发展。“不同阶段老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能给他成长的养分应该是不一样的。”学校应该给所有老师一些独立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许多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成为中小学教师,这往往引起公众的关注。周建华认为,这些教师被中学录取后,如何对他们进行培训更为重要。教育只是敲门砖。进了中学,就应该扔掉这块砖,和其他老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周建华认为有必要构建一个三层的教师培训生态。其中最外围的是社会制度,这是教师发展的外推力。中间是学校体系,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推力。最内层是教师个体系统,是教师发展的内力。他强调,反思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要注重创新实践,让他们体验到这个职业的快乐。他认为,教师最大的快乐来自课堂,新教师要“站在课堂上”,骨干教师要“稳稳地站在课堂上”,专家教师要“站在课堂上”。
“目前,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很多新老师都来自综合性大学,口径宽更有利于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甚至潜移默化的影响。”杜玉珍说,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专业与学生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她主张培养研究型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中的微观研究,让教师将课堂上遇到的真实问题转化为研究的把握。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发挥合力 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到位
“优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家长队伍和更好的舆论环境。”在马看来,各方的分工应该更加细化,应该明确家庭教育应该负责什么,学校教育应该负责什么,社会应该为每个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教育。各方都要调整心态,共同抚养孩子,让孩子走向社会,服务国家,走向未来。此外,应该有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平台,比如召开家长会或者建立在线沟通方式。
“家庭起基础作用,学校起主导作用,社会起辅助作用。”周建华说,这三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不要错位,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了解、理解、尊重和爱孩子。“每个家庭的厨房至少在孩子回家吃饭的时候应该是热气腾腾的。这就是人间烟火。一个厨房荒废的家庭,很难培养出高幸福感的孩子。”
王立平强调“家庭、学校、社会要达到同一个目标。”比如,目前学校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多家庭希望孩子考名校、大学,所以培养目标会有不一致的地方。“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首先必须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学校也要尽一切努力让家长和学校逐渐融合,形成合力。“社会其实是所有关系的总和。从媒体时代开始,希望主流媒体引导全社会理性思考,谨慎发言,减少家长和社会的普遍焦虑。”
杜玉珍介绍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有家长委员会、水木教室和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在家长学校,会举办心理学和教学讲座,帮助家长学会正确倾听和鼓励,在合适的时候支持和帮助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桥梁。
尚亮表示,新华网作为主流媒体,将继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牢记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教育国家搭建教育交流平台,帮助传递教育的良好声音和正能量,帮助更多学生成长,帮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