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速冻”是否打击了户外工作者享受“低温津贴”

新华社哈尔滨12月15日电。问题:当「速冻」模式来袭时,户外工作者是否享受「低温津贴」?

新华社《新华观点》记者王建和哈里纳

近日,哈尔滨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20摄氏度。早上7点,哈尔滨市香坊区民生路,环卫工人丁在清扫垃圾。他紧紧地裹住自己,只露出眼睛,睫毛上有一层霜。

当被问及是否领取过冬季户外工作的低温津贴时,他回答说:“我听说过高温津贴,但从未听说过低温津贴。不知道你不说。”

最近随着寒潮的到来,很多地方出现了冬天以来最冷的天气。在“速冻”模式下,仍然有一些工人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比如环卫工人、快递兄弟。国家相关规定提到了低温津贴,但据《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很多工作人员不太了解,领取的人也很少。

很多人没听说过,更没领过

丁当了6年环卫工人,每天在户外工作8小时,月薪2160元。在东北工作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领到低温津贴。

黑龙江省黑河市冬季平均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黑河市一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李平说:“低温津贴别人都听到了,但是没有收到。”

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法规,发现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于2004年3月1日实施的《最低工资规定》明确提到了低温津贴: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扣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和条件下的津贴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公布,修订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低温”列为职业病危害之一。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布了关于发放冷作业低温津贴的相关规定。虽然内蒙古出台低温津贴规定已经七年多了,但记者采访了环卫工人、快递员、保安等十多名户外工作者,他们都表示不了解低温津贴。

“从每年的12月下旬到1月上旬,我们有近一个月的最高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有时我们在户外工作,手脚像冰棍一样冻僵,但我们从未享受过低温津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环卫工人王立新说。

有关规定缘何多沦为空文?

近年来,高温津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有些地方不仅明确最高气温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为高温天气,还规定了高温天气职工的津贴和休息制度。

相对于高温余量,低温余量还是知之甚少。

黑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黑河市没有关于低温津贴的相关规定。环卫工、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是否有低温津贴,由企业自己决定。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管局环境卫生所工作人员表示,环境卫生所主要监管企业的经营和环卫工人,其他事项不在本单位的监管范围内。记者就落实低温津贴一事向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出了采访函,但该单位劳动关系部负责人表示不愿意就此问题接受采访。

专家表示,对于低温津贴的发放,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相关规定或通知,但缺乏强制力;如果用人单位不主动,规定就白费了。很难改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瑞正表示,严寒天气下的劳动者坚守岗位,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人民日常生活做出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冷暖状况,实行低温津贴。

近年来,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工人在室外艰苦条件下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赵瑞正建议,在顶层设计中,可以制定特殊的低温天气劳动保护政策法规,如引入低温作业保护管理措施,进一步明确低温作业范围和企业拖欠低温津贴的法律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敏建议,可以参考高温津贴的做法,对低温津贴实施制度的主体、津贴的对象、条件、数额、月份、形式等做出原则性要求,因地制宜进行细化。

业内人士还建议,将低温补贴纳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相关行业和企业积极实施低温补贴。此外,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的作用,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低温作业保护措施,发放低温津贴,支持依法维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表示,我国没有低温津贴制度,但我们鼓励企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工资分配中体现严寒、恶劣天气等因素,向一线、艰苦岗位倾斜,更好地关爱劳动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