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提出中国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计划——外交部和生态环境部解读一系列重大气候政策
新华社记者程心、高静
在最近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三项倡议,并宣布了四项新措施,以增强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贾桂德、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司长15日接受采访。
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三项倡议:“团结一致,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千方百计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理念”。
习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5%左右,森林存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贾贵德认为,这三项举措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计划,这四项新举措是中国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的路线图。
他认为,“团结一致,以合作共赢开创气候治理新局面”,就是讲团结,促合作,摒弃在危机面前“退缩自保”的短视行为,倡导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造福各国人民;“提振雄心,尽最大努力形成新的气候治理体系”是指在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和应对能力不同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资本、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理念”,是应对疫情后复苏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整体举措。
贾桂德表示,这四项新措施是对中国2015年设定的2030年目标的全面更新和完善,也是中国气候政策的又一重大宣言,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信守承诺的责任。
目标和愿景“需要跑起来,加速,并努力跳起来实现”
高力表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内的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面临巨大挑战。
他分析指出,许多发达国家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中国正在自我加压,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正努力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当2030年前达到峰值目标时,人均GDP仍将明显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峰值水平。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为了在短时间内降低煤炭消耗的比例,需要克服许多挑战。此外,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碳峰值到碳中和的时间需要缩短几十年,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不是简单的伸手就能达到的,也不是踮脚就能达到的。它需要助跑,需要加速,需要奋力向上跳。”高力说。
“十四五”要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
高力说,“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将全面加强,碳减排将是关键因素,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高力建议加大推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力度。一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耗,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耗,合理控制燃煤发电发展规模,加大散煤处理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促进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此外,要加强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气候雄心峰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注入强大正能量
贾桂德说,气候雄心峰会是一次聚集全球政治领导人和改善气候变化行动的盛会,中国积极评价峰会成果。此次峰会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雄心,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并将引领气候治理的未来方向。
他介绍说,在本次峰会上,45个国家做出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新承诺,24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提出了具体的减排行动,法国、德国等12个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财政承诺。据估计,到明年初,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65%和世界经济70%的国家将实现“碳中和”。“中国愿与其他国家一道,并肩前进,切实履行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谈到明年将在昆明召开的第15届缔约方大会(COP15),贾贵德表示,虽然疫情给筹备工作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有序地进行,包括在疫情正常化的背景下,按照防控要求做好场馆配套设施准备和健康风险预案。
“我们愿意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确保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的力量。”贾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