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工业扶贫政策覆盖了98%的贫困家庭,建设了30万个工业基地

中新网12月16日电(记者余经纬)“工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措施。”在16日举行的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副部长刘焕新介绍了工业扶贫的进展和成效。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综合资金加大了对工业扶贫的投入,用于工业发展的比重超过40%。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800多亿元,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生产。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了工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工业基地30多万个。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新形式加快推进,每个贫困县形成2-3个特色鲜明、贫困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

穷人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业扶贫政策覆盖了98%的贫困家庭。全县有1300多万贫困劳动者在乡镇企业和扶贫车间工作,占劳动者总数的近一半。在工业扶贫的大力支持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

贫困地区工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进入贫困地区提供了载体,加快了交通、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据统计,贫困县建设高标准农田2.1亿亩,农产品初级加工设施4.3万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个,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个,创建扶贫工业园2100多个,成立工业技术专家组4100多个,聘请农业特聘技术人员4000多名。产业发展保障更强,后劲明显增强。

“通过工业扶贫,不仅形成了一系列工业联合农业带来贫困的有效模式,而且激励了穷人等待,自强不息,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精神状态。”刘焕新说。通过订单生产、土地转让、生产托管、就地就业、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动关系。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90多万人接受了各行业致富培训。

大多数贫困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贫困地区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本名农产品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和升值,拓宽市场空间。”农业和农村事务部首席经济学家、发展计划司司长魏百刚说。

自2018年以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在贫困地区举办了20多次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帮助700多个贫困县销售了500多亿元农产品。目前,贫困县已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800多项,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1万项,比2012年提高4倍以上,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云南省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主任谢辉说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