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一日电(记者题:疫苗接种:安全第一不抢跑)
新华社记者王林林
近日,国务院联合防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陆续开展SARS-CoV-2的疫苗接种工作,先针对重点人群,再向各类人群扩展。
面对疫情,疫苗的研发已经“提速”。7月以来,我国对高危暴露人群进行了SARS-CoV-2疫苗应急接种,完成100多万剂,无严重不良反应,为下一步重点人群接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世界上正在研究的SARS-CoV-2疫苗有100多种,技术应用、组织动员、R&D投资乃至审批都大大加快,这是帮助疫苗快速造福人类的有利外部条件。但速度必须以科学安全为前提。中国疫苗研发工作坚持以安全为底线,严把质量关,不争“先”,不“放水”求速度。
通常一种成熟的疫苗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开发、测试和生产,最耗时的是第三阶段临床试验。业内专家认为,在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证明有效后,疫苗才能上市,然后需要连续四个周期跟踪安全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研究组疫苗R&D专班工作组组长郑中伟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很好,中国已经不具备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的条件,目前与中国合作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因此获得三期临床病例的速度并不是最快的。
目前国内进展迅速的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尚未被发现。只有数据符合相应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才会批准有条件上市或正式上市。因此,对于疫苗接种来说,需要引导公众的理性认知和科学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