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今天,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外开放的情况。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进在讲话中回顾介绍了“十三五”期间教育开放取得的成就,重点是“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深化人文交流”。
据报道,“十三五”期间,《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 《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规范高校接受留学生的资格,来华留学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230个。外事管理重在简政放权。“双一流”建设大学具有一定的外事审批权,为高校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和便利。”
“十三五”期间,中国签署了11项新的高等教育学位互认协议,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我国各级教育稳步走出国门办学,发布《高等学校赴境外办学指南》,加快“鲁班工场”建设,启动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试点。今年9月1日,迪拜中国国际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正式开学。
“十三五”期间,中国积极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减贫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方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机构合作,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质量提升项目,开展幼儿教育和发展项目,帮助国内教育摆脱贫困。另一方面,积极分享中国教育扶贫的经验和做法,增强教育和减贫方面的国际合作。”刘进表示,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高校和职业院校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管理和技能型人才,并与世界银行等机构合作,帮助东非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支柱产业学科骨干。
"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中国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创新动力。据报道,2016年至2019年,出国留学人数251.8万人,回国人数201.3万人,其中80% (79.9%)完成学业后回国。“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目前,中国拥有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学生30多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合作伙伴。”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作为中外高水平外语交流机制秘书处,积极承办高水平外语交流机制会议,签署各领域协议133项,有效服务外交工作大局。在人文交流的框架下,各类中外青年交流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刘进说,目前,世界上已有70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外约有2500万人在学习汉语。“十三五”期间,4000万人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YCT中小学汉语水平考试和其他汉语水平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