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你的文化权益有保障吗?在这份报告中找到答案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问题:你的文化权益有保障吗?在人大常委会的这份报告中找到答案

新华社记者周玮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23日审议了一份报告,事关你的文化权益。

2020年8月至10月,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化法实施情况进行了首次检查。检查组前往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青海等地进行检查,深入16个城市,实地检查了96处公共文化设施.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法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大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的报告中说:“从检查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放在重要位置,践行立法宗旨,认真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新时期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文化权益保障达到新水平。”

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报告称,中国已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5535个,美术馆559个,公共图书馆3196个,文化馆3326个,文化站40747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64277个。一些地方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设施,如青海的西藏文化博物馆和海南的“海学”。

同时,公共文化资源总量继续扩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资源总量达到1274TB。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歌剧下乡”、“流动舞台车”、“一月一村放电影”等项目不断推进,进一步开辟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492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入场,受到群众欢迎。

"这些年来思考人生的最好地方是图书馆。"疫情期间,一名农民工给东莞图书馆留了一条手写信息,要深度告白。

浙江的“农村文化大礼堂”、甘肃的“农村舞台”、安徽的“农民文化天堂”、江西的“农村书店电商”等创新做法,为新时期的农民创造了一个精神文化空间,不少公共文化机构在疫情期间“闭门不迎客,服务不关门”,让从不出门的人聚在云端。公共文化服务显著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找到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差距——“吹拉弹唱”四件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该法实施三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报告也坦率地指出,“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法律实施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报告整理出五个方面。

——保障责任没有完全落实。有些地方经费保障不到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达标。反映公众文化需求的咨询反馈制度和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尚未普遍建立。

——服务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在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被简单地视为提供娱乐活动,而在一些文化站,主要服务内容仍然是“吹、拉、打、唱”,对群众没有吸引力。

——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陈旧,条件差,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数量少,服务质量不高

——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有文艺特长、网络知识、社会管理的。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人员短缺、年龄偏大、不脱产、“人才进不去、来了就留不住”等。

把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入乡村振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精准对接百姓需求

报告就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入实施法律的决策部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切实提高政治地位,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

压缩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保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援助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着眼基层基础,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要将公共文化服务深入融入农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拓宽渠道,进一步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更便捷的公共文化资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执政效率。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改革,建立和完善“需求收集-服务供给-评价反馈”的互动和菜单式服务机制,准确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