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发改委:采取更多措施做好冬季能源供应

入冬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国能源需求增速快于预期,部分地区高峰时段供需紧张。相关各方应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新一轮降温天气?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控局主要负责人。

记者:从12月28日开始,强冷空气将影响中国大部分中东部地区。新一轮全国范围内的低温天气会对天然气供应产生哪些影响?国家发改委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答:低温天气会增加对天然气的需求,同时也会对天然气的供应和维护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应对新一轮寒冷天气的到来,国家发改委(NDRC)充分发挥与相关部门、地区和相关企业建立的调度机制作用,提前统筹规划,加强协调调度,从供需双方做好一系列充分准备。

从目前的供需情况来看,虽然在某些地区和时间段,供应保障的压力可能会加大,但总体来说是平衡的,民生有保障用气,可以保证百姓过冬取暖。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资源供给。督促上游供气企业保持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增加供应。统筹规划,优化各接收站窗口期安排,全力增加现货LNG资源的采购。中俄东线中段近期投产,每天可增加资源供应量1000多万立方米。在广西等地的支持下,北海LNG接收站恢复生产,也为这种寒冷天气提供了保障。

二是重点保证北方地区供热用气需求。在今年供暖季,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北方清洁供暖燃气的保护,将资源安排向七个重点省份倾斜。目前北方清洁供暖的七个重点省份日供气量约为4.7亿立方米,保持两位数增长,约占全国供气量的40%,整体保障比较好。

三是充分发挥储气调峰作用。今年供暖季,可用储气能力比去年增加约50亿立方米。为了应对这种寒冷的天气,我们将全面利用沿海接收站的储气库和储油罐。截至12月24日,储气库剩余可回收气量近100亿立方米,按最大容量计算,仍可回收70天左右。

四是将抚养权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通过增加储气库等措施,27日全国管网储气量已升至历史新高。如有必要,可以发挥储气库的调节和支撑能力,有效应对短期内燃气需求的急剧增加。

第五,组织增加“南气北调”。利用中贵线广州站到北、西二线反向传输等互联项目,组织“南气北调”。通过减少南部地区工业用户的天然气消耗,可以增加北部的资源。协调将原计划在南部沿海接收站卸载的LNG转运至北部接收站,进一步增加北部的资源供应。

第六,保证LNG船舶及时停靠和卸载。交通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对相关港口的指导,在大风大雾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提前做好装卸计划,确保进口LNG稳定供应。

第七,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民生燃气尤其是住宅燃气,严格执行大门价格政策,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能保证充足的数量和稳定的价格。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九是及时协调解决影响供热供气的个别问题。坚持不懈地做好供应保障日的调度工作,加强与各地及相关企业的协调,对一些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加强资源调度保障。有的地方供热供气保障不到位,督促相关地方立即核实解决,确保百姓过冬的安全和温暖。

记者:入冬以来,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新一轮寒冷天气可能会带来南方地区供热用电负荷大幅增加。发改委准备采取什么措施保证供电?

答:自冬季以来,全国电力需求迅速增长。快运数据显示,12月以来,全国发电量和用电量同比增长11%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12月上半月寒潮来临时,日最大电力负荷超过夏峰,日最大发电量接近夏峰,历史罕见。20个省级电网用电量增长两位数,15个省级电网负荷累计137次,创历史新高。经济恢复较快,天气极度寒冷,供电能力有限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湖南、江西两地限电高峰,浙江在推进能耗和减煤双重控制过程中局部停电。我委和能源局立即协调有关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及时应对。目前湖南停电已基本恢复,江西自12月19日以来未再停电,浙江也纠正了部分地方的做法,使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趋于稳定。

近日将有持续低温天气,预计全国电力需求也将上升。为了做出好的反应,我会和有关方面一起尽一切努力保证电力供应。

第一,进一步压缩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监督检查,全面排查,发现漏洞,消除隐患,确保居民和公共服务等民生用电。督促企业强化保障安全稳定供应的责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产增供,加强设备安全维护,确保安全可靠运行。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安全工作,确保群众过冬取暖。

二是科学优化有序用电计划。要求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对有序用电计划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论证。进一步明确方案的启动流程,检查方案中涉及的所有用户的合理性,保证其实际使用。计划实施前,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供电风险预警通知工作,确保企业有预期。在极端情况下,实施计划时,仅

限电不拉电。

三是突出重点做好电力供应。指导重点地区做好发输变电设备运行维护,保证高峰期间的电力供应能力。动态掌握重点电厂存煤水平,组织电力、煤炭和运输企业加强产运需衔接,确保电厂存煤稳定在合理水平以上。充分利用大电网资源配置的优势,优化全网运行方式,统筹做好跨区域的电力余缺互济,做好水核风光火等电源的统筹调度,保障重点地区和民生能源供应。

四是完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保供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密切监测跟踪供需变化,个案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协调,早解决。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记者:入冬以来,特别是进入12月份,煤炭需求增加,请问电煤供应保障有没有问题?为应对新一轮强降温天气,煤炭供应保障方面有哪些应对措施?

答:供暖季以来,电煤需求有所增加,但供应总体稳定,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等用煤需要。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我们已提前做好准备,制定了周密的煤炭保供应急预案,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一是全力组织增产增供。指导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产能释放,千方百计满足用煤需求。根据供需形势适当增加煤炭进口,优先用于发电供暖用煤需要,充分发挥好进口煤补充调节作用。

二是加快提升电厂存煤水平。每天监测全国重点电厂的存煤水平,及时跟踪掌握电煤供应情况,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供应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针对少数电厂存煤偏低的情况,立即协调落实煤源和运力,目前电厂存煤稳步提升。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18天以上的合理水平。

三是加强重点地区用煤保障。对电煤供应相对偏紧的湖南、江西,协调煤炭主产区和煤炭企业对存煤水平较低的电厂给予资源保障,协调铁路企业优化运输结构,最大程度给予支持。目前两省重点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均在18天的合理水平。

四是组织应急保供资源。已经组织煤炭主产区和煤炭企业在产地、铁路沿线和北方主要港口,准备了一批应急保供煤炭资源,长则3—4天,短则1—2天就能供应东南沿海和两湖一江等重点地区。

五是强化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由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煤炭企业和运输企业的多方协同联动机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启动预案,调动煤炭生产企业组织煤源,协调衔接运力,保障电厂正常运行。

记者:近期,煤炭需求高涨,多地电厂反映铁路运力紧张,未来一段时间煤炭需求预计还会有所上涨,请问下一步如何做好运力保障?

答:近期,全国用煤需求快速上涨,这对铁路运输也是一次考验。根据铁路部门数据,全国铁路煤炭日装车已经突破8万车,大秦铁路日发运140列以上,均为历史最高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和国家铁路集团一道,共同做好煤炭运输保障工作,以发电供热用煤为重点,统筹运力资源,优化运输组织,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用煤需求,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一是突出重点做好运力安排。加大主要生产地煤炭外运力度,加强口岸运输组织和港口接驳,提升下水煤、进口煤运输能力,优先保障发电供热用煤需求,按照“优先计划、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优先卸车”原则,确保发电供热企业正常生产。

二是优化煤炭运输组织。统筹运用全国机车、车辆装备,向重点地区倾斜,保障煤炭运输。加快机车、车辆周转,减少中间作业环节,促进运量快速提升。强化煤炭装卸车组织,科学调配人员和机具,确保装卸车安全和效率。

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在现有监测机制基础上,与地方部门、重点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及时掌握煤炭生产供应动态,每日调度存煤可用天数10天以下电厂,帮助协调落实煤源,及时启动应急运输预案,保证库存处于安全水平。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