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服务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而持续地改变着公众的消费模式,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非现金支付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消费者最喜欢的支付方式。但一些商家、机构等市场主体对自己在现金收付中的责任和义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或者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不愿意收取现金,给部分依赖现金支付的消费者带来不便。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肺炎疫情,拒收现金的问题有所反弹:一是医疗、旅游、水电煤气、普通生活消费等一些基本公共服务“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渐转为线上处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现场服务;二是“非接触”等许多新的消费模式没有考虑现金收付的需求,导致一些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消费和支付出现障碍;三是部分商户服务人员热衷于引导客户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出现歧视和现金排斥。
目前,中国约有13%的居民主要以现金支付。为了维护人民币流通秩序,保护公众使用现金的权益,营造和谐的现金流通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通知,规范人民币现金收支。公告明确表示,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是中国最基本的支付手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各类主体都要尊重公众对支付方式的选择。在保证现金收付渠道畅通的前提下,可以为公众提供合法、安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消费和支付方式的创新应坚持促进支付流通环境顺畅、保护民生和增强公众获取感的原则。不应采取歧视性或不方便的措施来排除现金支付。
本次公告的亮点之一,是针对公众各种日常生活场景的消费需求,区分不同场景和消费模式,坚持分类管理、普遍适用的原则,对不同主体的现金收付提出不同要求。公告规定:
对涉及民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收费,收费单位或其委托的代收机构必须有人工收付现金的渠道,并应有人员值班和收取现金;
铁路、公路客运等运输单位,以及涉及零售、餐饮、住宅服务、娱乐等行业的大中型商业组织,应当有现金收付渠道,人工或自助提款机收取现金;
对于进行面对面交易或提供服务的业务实体和客户,应支持现金支付;
对于线上线下混合操作和线下支付支持,线下收款环节应支持现金支付;
对于所有的交易,支付和服务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你不能接受现金;
对于网上无销售运营的,可能不接受现金,但要以适当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在手机电量不足、网络故障等特殊情况下的现金支付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现金在确保公共支付权的公平性、促进文化交流、稳定极端情况下的公众预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非现金支付工具是在现金的基础上开发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支付体验。中国人民银行在多元化支付条件下营造和谐的现金流通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公众合理、安全、顺利使用现金;二是不断优化人民币的设计水平,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三是加强实验室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公众或消费者发现拒绝接受或采取歧视性措施排除现金的,应妥善保管相应的证据或线索,通过市政府热线、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种渠道进行投诉和举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